我校在2001年申報並得到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立項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生本教育實驗研究”,在各級專家、學者和領導的指導下,得以順利地開展,在實驗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不斷總結、反思、升華。該課題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精神,高度重視學生,全麵依靠學生。開發了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生自主參與、廣泛吸納、實踐創新。經過階段性實驗研究,凸現了學生如下的學習特點。
一、積極的參與
我們都知道,每個兒童自身所隱藏的潛能是巨大的。而關鍵的是,能否讓學生的內在潛能最大限度發揮出來,用在他們的學習上。“生本教育實驗研究”所要體現的就是激發學生內驅力,以學生發展為本。經過實驗研究,表明了學生在學習的全過程中不再是知識的接受者、被動的學習者,而是自主、能動地參與的學習者。課堂學習表現出來的是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生沒有等著老師把知識灌輸到自己的頭腦裏,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去尋找知識、發現知識。課堂上,老師沒有禁錮學生的思維,沒有過多的問題牽住學生的思想,沒有固定學習範圍讓學生去學習,沒有固定的答案讓學生銘記於心,而學生在課內外體現出來的學習積極性是前所未有的。首先,學生在課前進行大量的學習(即我們常說的課前預習)。在老師的引導和提示下,學生自學課本知識,上網搜集相關資料,翻閱書籍,運用工具書、信息技術學習課本知識,這樣大大增加了學習的容量,增廣了知識的深度。其次,課堂上學生喜歡學習,自主參與學習,搶著進入學習角色。再次,參與麵廣是“生本教育實驗研究”所突出的一個先決點,每個學生不甘落後,不甘示弱,爭著學,搶著學,是每節課最常見而又最普遍的現象。語文課,“以讀引讀”,是引起學生自主能動參與學習的最大因素。學生喜歡從課本知識遷移到課外知識。如描寫一個人物故事,學生會通過這個故事去搜集更多在課外書裏相關的人物故事,學生把這種學習方式當作一種樂趣,他們又怎麼不會積極地參與呢!生本數學課,學生每學一個新知識,都事先在生活圈中搜集資料。少年兒童具有好奇又好動的天性,完全是根據少年兒童特點而設的一個學科,試問學生會閑著等老師去把知識傳授給他們嗎?學生在濃厚的學習興趣驅動下更加自願、自主地去參與學習。英語課,課文知識更加適應學生的學習。因為都是以小劇式、小品式、故事式為形成的教材,每學一節課學生都要參加表演,這樣的表演,學生求之不得,所以學生更加積極和興奮。“生本教育實驗研究”讓學生參與麵是最廣的,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最濃,可以說,落後的學生是少之又少,而拔尖的學生是讓你意想不到的拔尖。
二、主動的交往
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不能缺少交往,交往隨處發生交往。學生的學習,也不例外。特別是今天的教育提倡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那麼,學生在學習中不單以個體獨立存在,加上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社會、學生與家長的交往,既是增長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又是學會與人相處的一個好方法,更是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有效手段。俗語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生學會交往,即學會合作,學會互幫互助。“生本教育實驗研究”所體現出來的是學生主動的交往,自主與人合作的行為和精神。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沒有像以往那樣,把學生編成固定的學習小組,而是每一次都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夥伴,自由組合學習小組,那麼學生選擇的學習夥伴就多了,交往的空間就大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提高了。生本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是至高無上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當然,我們沒有拋棄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者身份,引導學生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成為學生的朋友、知已。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營造輕鬆和諧的課堂氛圍。課堂上能者為師,教師可在某種程度上,反過來客串為學生,大家說,在這種平和的氣氛中,學生會不主動與老師與同學交往嗎?在生本課堂教學中采用小組學習,為了學好主動交往就成了他們的習慣。學生與家長也是一組學習夥伴。學生在課外的學習中,常常要和家長一起去探究,去實踐,那麼,就促使學生主動地與家長交往。在學科學習中,學生的交往機會更多,如英語課,一課書就是一個好劇本,學生在演劇本的時候,就要分角色進行,而且往往要實行角色輪換。數學課常常在小組裏分工進行,一個擺學具,其他做記錄;一個出練習,其他一起算。
生本教育實驗研究,培養了學生自主交往的意識,培養了學生合作精神,讓學生學會主動與人接觸,主動與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