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生是學習的自由體(2 / 2)

三、靈活的思維

語文課堂上,學生甲說:“把門上的記號擦掉,使強盜找不到目標”;學生乙說:“把記號改在警察局門上,讓警員把大盜抓起來”;學生丙說:“在大門附近設上陷阱,讓大盜自投羅網。”……這是教學《阿裏巴巴和四個大盜》一文時學生對“怎樣對付強盜”問題的不同答案。這是生本課堂教學常見的現象,學生對同一個問題持各種見解。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到,生本課堂教學對放飛學生的思維很重視。其實學生的思維就像放飛的小鳥,在生本課堂中自由飛翔。正是由於生本教育沒有禁錮學生的思維,學生在學習過程:得到了充分地思考,積極地質疑,創造性地提出問題,然後又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學生得到了思考的樂趣,把積極思索作為一件愉快的事,因而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思維,養成了勤思、好問的習慣。學生的思維得到長期的訓練後,他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都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具有創造性。解放了學生的思維就相當於解開了學生學習的枷鎖,學生在沒有顧慮的環境下,會大膽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學生的思維空間會更深、更廣。對問題的理解會更深、更透徹,對知識的掌握就更牢固,成熟、靈活地思維,會讓更多的“小愛迪生”誕生,他們將來的發明創造會更輝煌。

四、廣闊的空間

在教學改革的浪潮中,我們常常提到大課堂觀,指的就是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不能局限於課堂或課本。而應該開闊教學的整個視野,衝破舊教學觀念的桎梏,讓學生的學習空間更加廣闊。生本教育實驗研究恰恰體現了這一點。學生的學習空間包括了課室、操場、圖書館、計算機室、家庭、社會。生本教育真正體現了因材施教,因材而學。學生能在不同的地域空間學習,能在合適自己的學習空間學習。如在英語教學中,學生經常進行表演,在空間有限的課室表演小劇,學生是很難全情地投入的。這時,教師讓學生到走廊、到室外、到空曠的地方表演,學生的活動空間增大了,學習的效率提高了。過去,學生英語學習都是依賴教師在課堂上傳授正確的發音。而生本英語教學,是讓學生課前在自己家中借助錄音機、VCD、計算機,或請教家長、兄長等進行學習,學生把英語課堂搬到了家中。數學課,學生的學習空間更廣闊,經常在學習新知識前到市場進行調查、采訪,到個體私營企業搜集資料,學生把課堂搬到社會上去,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學生,他們會帶著學習目標在家長的陪同下到處去搜集資料,特別是學習語文課時碰到大川名山的知識,名勝古跡等,學生會在家長的陪同下親臨其境。通過廣闊的學習空間,學生的學習見聞不斷增長,基礎知識不斷紮實並豐富起來,基本技能特別牢固。

五、互動的評價

發展性評價體現了評價內容綜合化,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主體多元化,關注發展過程。生本教育的評價不以試卷和作業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首要依據,而更應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尤其是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的互動評價。課堂學習上的互動評價明顯突出。表現在:①學生的自評。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對自己的學習情況作出簡明精要的評定,自己學得怎樣,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否得當,為什麼會這樣認為,造成錯誤的原因是什麼等。②學生互評。課堂上,學生的學習交流常常讓學生在互評中完成學習的任務。如語文課,當一個學生朗讀完後,其他同學會爭搶著評。“我來評一評,某某同學,你的朗讀怎樣怎樣好,不過在某某方麵需要注意些什麼,我來挑戰你”,“某某同學,你的學習很出色,我向你學習。”又或者一個同學回答完問題後,他會說,“誰來評評我,誰來挑戰我等。”數學課,學生經常會評價其他同學說,“某某同學,你的解題方法怎樣怎樣,如果從這個方麵去做會更好。”又或者說“某某同學,我認為我的方法比你更快,更有效等”。課堂上的互評,有時是人與人之間的評定。有時是小組之間的比較,有時是全班的評定,相互之間都起著激勵的作用。③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評價。一般是口頭表揚,對學習表現好的同學進行獎勵,對學習好的小組實行加分,評出學習標兵,學習先進小組等。互動地評價,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高,激發了學生競爭意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

我們的教學改革,所期望的是學生能完全地投入學習,自覺地參與,即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生本教育實驗研究,從理念到實踐,都是圍繞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和激活學生的內在潛能這一要義展開的,使學生成為學習的自由人,主動參與的學習者,真正體現了郭思樂教授的“教育之道,啟發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