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生本課堂教學中的“討論常規化”(2 / 2)

(4)討論促進了學生的信息交流。生本教育體係認為:學生是教育對象,更是教育的資源。學生作為教育資源,是我們教學中的動力之源、能量之庫。學生是一種活性的資源,它具有生生不息、越用越多、越用越豐富的特點。在生本課堂教學的討論中,每個學生是一個信息源,在交流與討論中,每個學生把自己從課外搜集到的信息擺出來和同學們一起分享。這樣,學生的知識的獲得不再局限於課本,更源於課外。由於知識信息的來源本身的多樣性、開放性,會促使學生的知識越來越豐富。記得我在教學《口技》一文時,有同學談到我國民間技藝的博大精深,由於課前學生做足了工夫,所以學生舉出了許許多多的例子。再如,學習《珍珠鳥》一文,在討論“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時,我班的何穎怡同學舉出了老舍的文章《小麻雀》,並當眾讀了其中的一個片段,談了自己的體會;梁麗君同學列舉了自己從電視上看到的一個實例:人和凶惡的老虎因為信賴而友好的地相處;何德權同學更談到了:信賴父母是一切信賴的基礎,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信賴,何以談到信賴他人?由此可見,學生信息的來源是多種形式的,有來自課外文章的,有來自電視的,有來自自己的生活的感悟的。這樣的討論交流,一方麵體現了生本教育理念中的“以讀引讀”,另一方麵也使學生頭腦中的信息量增多,不僅利於學生掌握知識,更利於學生對社會、對生活的深度思考。

(5)討論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生本課堂教學中,由於討論的常規化,相信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因此在合作交流中,學生就會互相幫助、分工合作,體驗與分享學習的成功和快樂。這樣,就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精神,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與他人友善相處,學會助人、溝通、理解。例如,梁榆威同學在日記中寫到:“我在小組的合作討論學習中有了很大的進步,懂得了去關心幫助同學,當我看到我們小組的梁少欣同學學習進步了,我比她還要高興。”我班學生,現在已養成一個習慣,無論做什麼事情,他們都會以團隊的形式出現,團隊中若有哪個同學在學習、行為上掉隊了,其他人就立刻想辦法去幫助他。

二、“討論常規化”應注意的問題

生本課堂教學中的“討論常規化”,大大激發了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真正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同時,我認為在教學中也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要讓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沒有獨立思考的討論如無源之水”,離開學生獨立思考的討論是沒有深度的,是沒有實質性意義的。所以,在每次進行討論之前,我一定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去獨立閱讀,獨立感悟,獨立查閱有關的資料,獨立動手做筆記,然後去討論。這樣每個學生在討論的時候就會有話可說,有獨到的見解。

(2)要關注每個學生的表現。在討論中,尤其要關注後進學生的表現,做好小組長的工作,讓其發揮組織領導才能,讓每個同學開口發言,甚至采用輪流製,全員參與討論。後進生從不愛說到愛說,從膽小到膽大,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討論中去。

(3)要注意調控學生的學習討論。尤其是小組討論,注意時間的控製,避免學生借討論講無關的內容,浪費時間,使得討論流於形式。

(4)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在生本課堂教育中,主張盡量不要幹預學生的活動,適當的幹預還是需要的。因為在學生的討論中,有時會偏離了討論中心,有時討論會沒有結果。教師應當進行幹預,給以適當的點撥,創造一定的條件,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自己去解決疑難。

生本課堂教學討論的常規化,使學生的學習、習慣、品德發生了喜人的變化,使得學生樂學、好學,讓我們來聽聽我所教兩個班學生的心聲,來感受生本課堂教育“討論常規化”的魅力吧!

“踴躍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現自己的風采,感受到了小組的合作、協調、快樂。”(冼泳珊)

“課堂成了我們學習的天堂,同學們的進步就是最好的見證。”(冼少鋒)

“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的思維活躍了。”(李憶萍)

“給了我們展現自己的大舞台!”(盧靈軍)

“沒有壓力,學起來輕鬆,其樂融融。”(龔純紫)

“令我們在學習上有了樂趣,學習成績也提高了。”(關潤芳)

“討論讓我勇敢起來,從原來的不敢舉手到現在的長篇大論。”(劉超豪)

“讓我感受到做什麼事都要有團隊精神,一有難題,四個人互相討論,問題就解決了。”(方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