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檢查教與學的重要手段。傳統的教學通常是布置多而且機械重複的抄寫題,枯燥無味的作業讓學生“望而生畏”。經過一年生本教育理念的洗禮,我對家庭作業的布置有了新的認識:①量少而精。②形式不拘一格。③題型開放,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可操作性,貼近生活。由於一年級的主要任務是識字,識字是為了讓學生大量地進行閱讀,而閱讀又是識字的最佳途徑。課後,我定期召開故事會、朗讀比賽、評選閱讀大王等方法、手段,鼓勵、指導學生進行大量閱讀。同時,我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通過上網、查閱圖書等方式,搜集有關資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在教學《鐵棒棒磨成針》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課文的內容,我要求學生看課外書或上網搜集有關資料,結果學生帶回來的資料真令我意想不到,有名人李白的故事、有謎語、有格言、有古詩、有兒歌……由此看來,閱讀不但使學生複習、鞏固了生字,積累了大量的詞彙,還使學生了解了許多相關的知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爭強好勝是低年紀學生的最大特點。在這生動活潑自主的知識大課堂中,有個人的競爭,有小組的比賽,氣氛緊張,熱情高漲。沒有人會甘拜下風,不用擔心哪位同學會偷懶,同學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積極性被調到最高點,獲勝的同學還會情不自禁地歡呼雀躍呢!這種場麵,在傳統課堂上是難以見到的。同時也讓學生漸漸地養成了愛閱讀的習慣。
四、注重激勵評價 樹立快樂的寫作信心
我發現學生大量識字、大量閱讀後,普遍都產生了表達、寫作的衝動,為了滿足他們的這種傾訴的欲望,我鼓勵學生寫作,把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小日記的形式寫下來。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一段話,還可以寫成一篇短文。剛開始的時候,許多學生不知道寫些什麼,不知道怎樣寫。我就引導他們從善於觀察身邊的事情、發現身邊的事物開始。給學生以充分的自由:不限內容,不限長短,不限體裁。隻要學生能寫,寫了我就鼓勵,讓學生在完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寫作,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盡情地發表自己的見聞,表達自己的感受。有時,我還搞一搞新鮮的創造,如:①給圖畫配上短文,圖畫可以是自己設計出來的,也可以是剪出來的,根據自己喜歡的圖畫配上自己喜歡的文字,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大膽的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和書麵表達能力。在實踐中進一步求知、探索,動耳、動眼、動腦、動手,多種感官並用,在活動中語言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得到充分發揮。②續編故事。如讀了課外閱讀《杜鵑鳥》後,我以學生為主人,讓學生給課文編一個自己喜歡的結局,喜歡怎樣編就怎樣編。③引導學生寫感受。如:學習了《牛頓的疏忽》這篇課文,寫一寫自己想說的話。實踐證明,學生對自己做小導演的積極性是非常高的。通過“我手寫我做”、“我手寫我見”、“我手寫我心”等活動,使得學生在作品中盡情地揮灑童真、傾吐心聲,寫下自己的樂事、趣聞。此時,學生樂於把自己的傑作拿出來與大家分享,於是我就順著學生這股熱情,在班上舉辦“快樂日記選集”、評選“最佳創作小能手”、“小小優秀作家”稱號等形式來激勵學生寫作熱情,讓學生在快樂中成為真正的學習小主人。
實踐證明,生本教育師生閃耀出生命的光彩,到處呈現勃勃生機。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