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基礎的說法是非常奇怪的。在八十年代時,理論界已經放棄了這個觀念,當時把公有製叫無產階級專政的經濟基礎,沒有說共產黨的執政基礎,這種理論是很糟糕的理論,把國有經濟和執政黨綁在一起簡直是別有用心,國企是執政基礎,民營經濟是阻力,這種說法非常險惡。關於執政基礎,任何國家的任何黨執政基礎都是一樣的,首先是稅收,其次是民意,老百姓的日子過得好不好,社會是否穩定,老百姓的收入有沒有增加,這才是執政的基礎。執政的基礎跟國有企業沒有任何關係。所以我們改革到今天,還出現了這樣的奇談怪論,我非常不理解。
國進民退和國家經濟發展的方式是什麼關係?我提出這麼一個概念,叫“大國經濟”,我們要發展大國經濟,目前的中國是大國經濟還是小國經濟?我們以美國為例做一個對比。
大家知道,美國的經濟主要是靠消費,消費至上、超前消費,美國的經濟發展,在七八十年代以後,主要靠技術驅動經濟,尤其是互聯網為主導的信息化,美國的經濟可以概括為消費驅動型和技術驅動型。
中國這些年從原來的趕超戰略變成一個比較發展的戰略,發揮比較優勢,我們國家的經濟是大量出口,因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我們的優勢產業,尤其是東南沿海,變成了一個高度依賴出口的出口驅動型經濟;我們經濟發展還有一個特點,靠投資驅動,尤其是靠政府國際性的投資來驅動。
這代表了兩種經濟發展的模式,美國是充分利用國內消費市場,把消費市場做起來,然後依靠它的技術驅動、消費拉動,這種經濟是一種大國經濟,而靠出口驅動和投資驅動的這樣的經濟是一個小國經濟,是不可持續的經濟,尤其對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講。
走出中國經濟的低水平循環陷阱,要靠發展民營經濟
中國經濟有一個低水平循環的陷阱,我做了簡單的分析:由於民營企業不發達,導致就業不充分,就業不充分,城市人口轉移不出去,城市化程度低,必然導致第三產業不發達,因為第三產業主要靠城市,第三產業不發達,又影響到老百姓收入,老百姓的整個收入上不去,使得國內的市場需求不振,收入少,啟動不了,所以隻有依賴出口,依賴出口有時候順差過大,人民幣升值,現在我們大概有兩萬多億美金,兩萬多億美金拿到自己的手裏,人家逼你人民幣升值,美元連續貶值,自己手裏的錢越來越不值錢,這是中國經濟低水平循環的現象。
我們從這次金融危機當中看得很清楚,這是一個典型的小國經濟。我們從上個世紀90代就講啟動消費,為什麼這些年啟而不動?原因就在於民營經濟不發達,民營經濟不發達,就業不充分,城市化程度不高,老百姓收入不高,第三產業搞不上去,隻有依賴出口,依賴出口最後就讓外國人賺錢,我們賺了一大筆美元,結果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我們的外彙就這麼消失掉一些。所以,中國要走向一個大國的經濟,應該發展民營經濟。
有一些人,包括我們的領導人,對大國經濟有一定的誤解,他說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應該有一些特別大的企業,在國際上拿得出手的企業,能夠走出國門的企業,實際上這個說法是錯的,這不叫大國經濟。而且我們的企業,政府把它做大的,基本上是大而不強,走不出去,像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不要說走向世界,就走出亞洲走到印度、日本去,都沒有任何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