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快遞
民營快遞業差一點夭折。去年10月1號新的《郵政法實施細則》出爐,在郵政法實施的時候,國務院又另立一個《國務院關於郵政企業專營業務範圍的規定》,這個規定在九月份透露出來之後,媒體和整個民營快遞行業就炸開了。這個規定講,同城50克以下,異地100克以下比較輕的信件類快遞,隻能由中國郵政總公司一家專營,這樣的話,80%的民營快遞業務就被拿走了。大家知道,民營快遞這個行業發展很快,雖然在法律上一直沒有明確,但是發展得非常快,從業人員大概有五十多萬,有一些大的快遞公司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像上海的長三角,頭一天生產的樣品從長三角的某個城市報到上海市,都是當天晚上送出去,第二天早上就到上海辦公室老板的手中,這一點中國郵政總公司的快遞是辦不到的,如果去年快遞專營規定實施的話,對整個東南沿海長三角一帶的外向型中小企業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鑒於輿論的呼聲,國務院就沒有出台,很像去年7月1號的綠壩。
現在的郵政局歸交通部管,屬於物流這個行業,交通部長私下給工商聯的領導解釋,因為國家財政上把郵政總公司的補貼減少了。這是一個很典型的邏輯,一旦因為某種原因出現虧損的時候,國企馬上就向民營經濟開刀。當然,也許後來做了某種談判,或者采取了補貼的方式,民營快遞躲過了一劫。
房地產
去年四月份以後在北京、廣州、深圳、重慶主要大城市的地王基本上是國有企業。60%的國有企業都在經營房地產,或者酒店業務。2009年,房地產領域出現全麵的國進民退,即使民營經濟發展得比較好的地區,去年也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國進民退,比如浙江。由於投資受到限製,很多領域包括資源分配上、要素分配上出現了嚴重的傾斜。
浙江經濟是以民資為主,浙江的經濟去年增長的速度明顯放緩,溫州市甚至出現了負增長;重慶這幾年一直是民營發展比較好的樣板,重慶和四川分開的時候,重慶的經濟總量比四川小,但是這幾年重慶的民營經濟發展很快,結果重慶的經濟都超過了四川,但去年重慶發生了比較嚴重的國進民退,八個行業成立了八個國有壟斷企業,包括再生資源公司。老百姓撿垃圾這樣的行業,也成立了重慶市再生資源總公司,由這樣的一個公司把全市撿垃圾的行業進行壟斷經營,所有撿垃圾的人統一著裝,統一價格,統一地點來收購,搞了一個統購統銷,撿垃圾這是一個最適合民間經營的行業,也是最適合隱性就業的地方,都變成這樣,其他七個行業就不用說了。
判斷國進民退的標準
判斷國進民退從趨勢上看我覺得有三個標準:一個就是國家政府對經濟幹預的力度加強,不管是從宏觀上還是從微觀上,行政力量加強,尤其在一旦出現經濟波動、經濟過熱或者出現危機的時候,都是政府進行權力擴張的依據,有的地方甚至對民營企業進行了很嚴重的微觀管理。和當年管鄉鎮企業一樣,我們的鄉鎮企業當年就是這樣被管死了;第二,競爭領域和非競爭領域,國有經濟在市場經濟競爭領域當中,不是通過法律手段、市場競爭的手段,而是通過政府的強力行為,逼迫民營經濟退出,這是我判斷國進民退的第二個標準;第三,財富分配上,也是國進民退。這方麵的大家可以去看看天津大學李煒光教授的相關文章。
經濟危機當中,在各項收入都在下降的情況下,政府的財政收入卻是逆勢上漲,國家財政在國民收入當中,政府財政收入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消費嚴重不成比例。有這樣一個數據,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的40%,城市居民收入占45%,農民占15%,學者周天宇教授在世界各國政府財政收入占GDP比重調查中,發現中國是偏高的,財政支出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用於社會福利保障、公共產品的開支,我們遠遠低於發達國家,雖然我們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絕大部分用於政府自身的消費,所以我們看到有一個教授講的“三公”消費,公款吃喝、公費出國、和公車三項消費,三個三千億,超過九千億,所以在國民收入上分配上也出現了國進民退的問題。國進民退是存在的,而且從這種趨勢上判斷,國進民退的現象十分嚴重。
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和原因
那麼怎麼會出現國進民退的現象呢?是什麼樣的過程?我想與大家回顧一下國民經濟這些年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
在2005年發生過一次關於國有企業改革的爭論。當年鄧小平拍板要把國有企業改掉。從計劃經濟那個年代過來的人都知道,國有企業實在是辦不下去了。其實,要改國有企業,從我們現有的理論是找不到依據的,直到今天,我覺得改革國有企業的理論依據還是不夠的,因為現在我國講的還是公有製為主體,國有企業為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