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壟斷是自然壟斷,比如說鐵路、下水管道,因為它投資的單個性,不適合多種競爭,形成自然壟斷,自然壟斷也有專門的機構進行管理和規製,也要進行分拆,或者說它的價格和服務置於公眾的監督之下,比如說有各種各樣的聽證會來決定它經營的大事情,與消費者有關的事情。
第三是行政壟斷,所有的國家及市場化國家都反對這種壟斷,但是我們七大領域的絕對控製力、九大領域較強控製力都是依靠行政壟斷的手法。我剛才舉了那麼多的例子,直到現在做的十大產業振興的規劃,還是要用行政手法,還是政府的力量在主導,不是市場競爭的結果。我看到清華大學一個教授的文章寫道:在這樣一係列政策規定之下,出現了2009年的“單見國企笑,不見民企哭,危機到來時,水火兩重天。”民營經濟的困境就是這樣形成的。民退是國進的一個必然結果,國有經濟做強做大,不斷攻城略地,民營經濟生存的空間自然受到擠壓、排斥。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嚴重的國進民退局麵?我覺得首先是我們的理論不夠徹底。我們經濟體製改革尤其是國有企業的改革,沒有一個很好的理論來指導,沒有一個比較徹底的理論來指導。發展民營經濟好像有一些很正當的理論,但是怎麼改革國有企業?現在的理論基礎還是以公有製為主體,公有製為主體的理論存在一天,國有企業的改革就無法進行有效的推進,民營經濟的發展也必然會受到限製。
什麼是主體?51%是不是主體?超過一半是不是主體,或者超過70%就算主體?如果說民營經濟的發展要超過49%呢?就必然會對它進行壓製;假如70%是主體的話,民營經濟永遠隻能在30%這樣的範圍內發展。所以我們看到山西煤炭企業的重組,就是這樣一個理由。民營資本的比重不能超過29%。
但事實上,我們國家沒有一個經濟發達的省份還是國有經濟為主體。改革開放以後,發展最快的四個省份是廣東、江蘇、福建、浙江,這四省為什麼發展得快,因為民營經濟比重上升得快,這四省的民營經濟比重均超過80%,這是從省來看的;如果從縣來看,更是這樣,改革開放以前,遼寧是老大,號稱“遼老大”,因為遼寧一五、二五期間國有企業的投資非常多,國有經濟為主,可現在遼寧到了十名以後。
我寫過一本書《誰來擔綱中國經濟》,副標題是:民營經濟與區域發展。越往下看,民營經濟占的比重越高,這個地方發展得越快。什麼原因?一個地方的民營經濟發展了,它就有一個強大的企業家群體,有一個強大的企業家群體,這個地方的發展就充滿活力,有這麼強的隊伍儲備,發展得就比較快。浙江實際上是資源小省,麵積也很小,而且山地占了大部分,條件很不好,但是這裏有一個充滿活力的遍布浙江大省的企業家群體----中小企業創業家。賣菜印的名片都是總經理。有一個民間創業的強大動力,所以發展得快。
公有製為主體的地方,恰恰是發展比較慢的。公有製主體的理論依據是什麼呢?比如說七大領域九大領域都是與國家安全有關的。尤其是七大領域,第一個就是軍工,在這些領域為了保持國務院控製力,為了保證國家的安全,所以要以公有製為主體。
這個也是站不住腳的。我們曾經把農業把糧食看成是國計民生最重要的東西,與國家安全最密切的東西,統購統銷,甚至農民種什麼等等都有規定。但是我們的吃飯問題一直沒有解決,恰恰是給了農民種地的自由,放開了之後,才解決了吃飯問題。
所謂軍工行業,世界上的軍事強國,基本上它的軍事都是民間化,軍工生產都是民間生產的,軍事強國與國有製沒有任何關係。是不是保密,是不是技術上封鎖,都沒有關係。我去過一個製造坦克零件的工廠,生產最高級零部件的車間的設備全部是進口,所以國家安全也不是公有製為主體的一個理由,我覺得這是國進民退一個理論上的根源。
第二, 2005年前後新出現的說法,李榮融在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的頒獎會上,他講“把國有企業打造成共產黨堅強執政的經濟基礎。”後來我看很多的國有企業老總都在這麼說,中石化的前老總陳同海說得最厲害,說“國有企業是共和國的長子。”
這次的兩會上,有個女政協委員說得非常尖銳,你是什麼共和國長子,我聽了就反感,民營經濟吸收了2.5億的農民工就業,人家算什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