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民營經濟的危機(1)(3 / 3)

在一些關鍵領域裏麵有一些數據:2008年,私人控股的投資,也就是民營的投資,在電力、熱力生產供應中隻占13.6%,在金融業隻占9.6%,這個數據是2008年的。2009年以後,可能還有所萎縮:民營投資在信息傳播和計算機軟件服務業占7.8%、在交通運輸、倉儲業務中占7.5%、在水力、環境和公共設施中隻占6.6%。這個數據是全國工商聯網站上的數據,在上遊產業、關鍵產業,民營經濟所占的比重非常少。2008----2009年,以下這些行業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國進民退,包括:石油、成品油的零售、高速公路、航空、煤炭、鋼鐵、快遞業、房地產。

石油、成品油行業

稍微回憶一下,石油和成品油的零售實際上在2006年以後就出現了嚴重的國進民退問題,大家可能都知道,2005年、2006年陝西有一個陝北油田事件,陝北油田當時是引進外界的投資,包括像浙江溫州、江蘇一帶的民間投資,進行石油開采。

陝北的很多油田,油氣的含量不是很高,在石油價格低的時候,開采這種油井是個雞肋,地方政府引進外界的民資來開采;後來隨著石油價格的上漲,當地政府有了一個強行的規劃運動,收回這些油田。很多民營油企的老板不服,在這個過程當中,缺乏公平的談判。後來我們看到媒體上的很多報道,陝北油田老板狀告陝西省政府,賠償73億人民幣的損失。當時維權的有一個叫馮秉先的,現在還在監獄裏邊,給他們代理的律師被抓了半年放出來了。這是前幾年出現的事件。

成品油的零售,在兩大石油巨頭的主導下,搞了一個成品油零售的政策,剛開始是要求30家零售店以上,才能具備批發資格。後來,大家都提意見,之後就改成了成品油批發資格要有一萬噸的庫存量,注冊資金要超過三千萬,實際上把民營的成品油的零售擋在門外。所以現在民營的加油站很少。在浙江一帶還比較多。

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從長三角開始,把原來一些經營型的公路通通改為還貸型的公路。經營型的公路,民資還可以進入經營。還貸型的隻能由政府來投資,收費隻能用來還貸。這是2007年的事情。

航空

有一個“三十六條”,2005年“三十六條”出來的時候,當時叫《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若幹決定》,裏麵有“三十六條”,簡稱“三十六條”。“三十六條”出來之後,一些民營資本受到鼓舞,當時有13家航空類的民營企業成立,到現在隻剩下3家慘淡經營,使航空的民營企業基本上全軍覆沒。最典型的是東星航空,成立東星航空之後,因為存在著很多的“玻璃門”“玻璃頂”,他進入這個行業發現,上遊、下遊都不行。他的經營非常困難,處於虧損狀態,後來,就進行強行的破產重組,由武漢市和湖北省政府主導進行重組。英聯已經被國有化,奧凱航空、春秋航空根本上是處在維持的狀態,慘淡經營。

煤炭

關注民營經濟的人可能知道,去年我們國家在山西煤炭的整治是一件大事,有人認為這不光是一個國進民退的問題,而且是一個市場化進程大倒退,市場經濟的大倒退。山西煤炭行業是典型的國進民退,它是在政府強行幹預和主導下進行的,不是通過市場競爭、法律手段,也不是通過透明的、公開的、談判的方式,而是強製的方式進行.山西煤炭的重組,我到杭州、溫州去參加過三四次相關方麵的研討會,很多民營企業老板,山西煤老板血本無歸。煤炭重組也是規定在一段時間以內,必須完成重組,結果去年10月底就完成重組,一刀切.整個礦的生產能力需要達到三百萬噸,在這個標準之下的煤礦一律關閉,合並到了七家公司(山西省政府規定的七家公司).

鋼鐵行業

去年,一個虧損的山鋼重組了日照鋼鐵,盡管老板也不是很情願;還有一個建龍鋼鐵被寶鋼控股,去年吉林通化鋼廠發生的惡性事件,勞資關係沒有處理好,這也是國進民退背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