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民營經濟的危機(1)(2 / 3)

從全國數據上看,盡管這幾年民營經濟發展的速度慢了一點,但是總體上,還是國退民進的,這個我們要承認。這三十年以來,總體上講,是國退民進的,即便是這幾年國退民進的速度慢了一點,在民營經濟發展比較困難的2009年,還是國退民進的,我們應該有這樣一個基本的結論。

另一個數據:某些地區,某些行業存在著嚴重的“國進民退”

我們講數據分析時,不應該忘了另一個數據,一個數據能夠說明問題的時候,要有兩個前提,非國有經濟占國家資源不到40%,創造的GDP是70%,吸納的勞動力是80%。占整個社會資源60%以上的國有企業,對GDP的貢獻卻是不足30%,吸納的勞動力不到20%,非國有經濟所占資源、創造的GDP、吸納的勞動力之比是4:7:8,國有企業倒過來是6:3:2。當然還有其他的數據,這個數據比較有代表性,是中央黨校的研究室研究民營經濟的專家周天勇教授講的,這個數據比較典型。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再看前麵的數據,從國有企業相對占有的資源來講,它的發展是不成比例的、不對稱的。尤其從2009年看,趙啟正的數據指的是2009年的數據,2009年有四萬億財政下去,積極的財政政策,根據專家的調查,四萬億的財政多數到了國有企業的“鐵工基”大項目當中,鐵路、公路、基本建設等等。民營經濟得到的部分扶持,不到10%。還不要忘了去年有一個前提就是將近十萬億的信貸,這將近十萬億的信貸,民營經濟得到的不到30%,尤其中企業連5%都不到,小企業幾乎是零。去年我們還出台了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從3月份開始,毫無疑問隻要大家翻開每一個規劃看,會發現所有的列入振興規劃要做大一些企業,都是麵向國有企業的,每個行業要集中到前麵幾位一般是三四個五六個,不超過十個,這些名單裏麵,都是非常具體的企業名稱,這裏麵幾乎全是國有企業。

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的主席黃孟複,在去年年底時有一個講話的數據:截止2009年11月,我國金融機構14.65萬億的短期貸款中,鄉鎮企業也就是非國有企業是9004億元,私營級個體經濟6896億元,兩者之和隻占全國金融機構總貸款的10.85%,所以如果要看全國範圍內的數據,應該有這樣一個背景做參考。

我們所說的國進民退是從某些行業某些地區和一些趨勢上來分析的,以及和未來發展的趨勢上看,存在國進民退的現象。甚至從某些地區、某些行業看,存在著嚴重的國進民退的現象。從兩會上也能看到一些委員和代表尖銳的發言,比如說原統戰部副部長、工商聯書記及現在的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的副主任胡德平同誌等等,地方上也有很多的代表和委員在議論這個問題。

哪些行業存在著國進民退?

哪些行業存在著國進民退呢?存在國進民退的行業都是比較關鍵的行業。很多都是競爭領域的行業。中國在入世以前,民營經濟準入的行業比外資準入的行業要少得多,2000年允許外資進入的行業有60多個,而允許民資進入的行業不到40個,對外資設置的門檻比較低,而對於民資設置的門檻比較高。入世以後做過一些清理,也放開了很多,但是有很多的領域,從政策上看是放開的,但是實際上進不去。這個被民營企業界的人士、工商聯係統的人稱為“玻璃門”“彈簧門”,還有“玻璃頂”,是什麼意思呢?看見這個地方是沒有門的,走到跟前就碰上了,這叫“玻璃門”;看起來這個門能進去,但是一推就被彈回來了,推得越深被彈得越遠,實際上進不去,這是“彈簧門”;進去以後,無法站立,看著上麵是沒有東西的,但如果站起來,就會碰到玻璃,這是“玻璃頂”。有很多無形的障礙,從行業上看放你進去了,但是沒有其他的配套政策。或者某一個產業的某一個階段放開了,但是產業的上下遊沒有放開,進去了也會逼迫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