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象在工業化的道路上走下去,是不是死路一條?
現場嘉賓:你好我是北京郵電大學的教授,我比較關心中國和印度共同的問題。對於中國和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通過工業化走向現代化的道路是不是能夠走得通?黃教授對於中國出口的數量和數據比我更清楚,比如中國每年出口服裝,全世界每個人幾十件,出口玩具,全世界的兒童每人幾十件,在中國當然拉動了一部分就業,但是在100多年前,也就是六七個國家,美英法德意日率先工業化了。為了爭奪市場材料打了兩次世界大戰,中國現在占世界人口的21%,13億人,那麼不打世界大戰,把全世界的工廠全關張倒閉,全世界的工人都失業,世界市場的規模是不是足以支撐中國的工業化。去年3月份我在海南島地區開了一個大會,我問今年與會的國家代替世界總人口的2/3,我們都說亞太地區中國的模式好,那麼這麼做起來我們生產東西賣給誰?所以在出口方麵,我想得不是龍象之爭,而龍象在這條道路一直走下去是不是死路一條。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我不知道黃亞生教授有什麼看法?
黃亞生:我覺得像龍象肯定是一種競爭關係。生產得多市場規模太小。因為這種金融關係也是一個是市場規模在增長,主要原因是什麼?一般來講,印度官方、中國官方有時候會這麼想,我們中印是合作互補的關係,這實際上是瞎說八道。中國跟美國是互補的關係,印度跟美國是互補的關係,中國跟其他第三國家肯定是競爭的關係,這是毫無疑問。現在跟印度能源方麵的競爭,以後肯定愈演愈烈,這是我的預測。市場上稍微我有一點不同的看法,我覺得現在中國的問題就是因為我們中國在生產、在消費。按理我們生產這麼多衣服,生產20件衣服,應該有10件是我們自己穿的,有15件是自己穿的。之所以出現這位老師說的這種情況,是因為中國自己的經濟失衡。
現場嘉賓:這個不成比例,中國2007年出口300億件服裝。中國這種大部分出口,他的出口比例遠遠超過國內,有可能消費的數量。
黃亞生:咱們不是說生產一件衣服就要消費一件衣服。那300億服裝相對來說有一個收入,大概這個收入按說收入就應該用於消費,賣給其他國家生產的東西,為什麼現在中國成了一個生產大國而沒有成為消費國家。我覺得跟我們的經濟政策、經濟製度是有一定的關係。我自己認為,貿易本身不是一個問題,而且中國的這個過度的這種出口其實在我看來是一種非常反常的情況。中國這麼大一個國家,進口加上出口,占中國GDP的60%,本身是一種反常的情況,而這種反常情況而不是減少進口、減少出口,而是要解決我們內部的問題。
嘉賓精彩觀點——
進行國有企業改革的理論基礎一直都不足。當時為什麼要改,是國有企業實在辦不下去了,拖垮了財政。沒有辦法當時才進行放小、改製。為了國有企業脫困,想出了一個理論叫”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改造”,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調整,從一些競爭性領域中退出,然後把國有企業的職能定位在公共財政上,俗稱”國退民進”。
入世以後,對於民營資本放開了很多領域。但有很多的領域,從政策上看是放開的,實際上進不去。這個被人稱為“玻璃門”“彈簧門”,還有“玻璃頂”。有很多無形的障礙,從行業上看放你進去了,但是沒有其他的配套政策。或者某一個產業的某一個階段放開了,但是產業的上下遊沒有放開,進去了也會逼迫你出來。
美國是充分利用國內消費市場,把消費市場做起來,然後依靠它的技術驅動、消費拉動,這種經濟是一種大國經濟,而靠出口驅動和投資驅動的這樣的經濟是一個小國經濟,是不可持續的經濟,尤其對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講。
我們從上個世紀90代就講啟動消費,為什麼這些年啟而不動?原因就在於民營經濟不發達,民營經濟不發達,就業不充分,城市化程度不高,老百姓收入不高,第三產業搞不上去,隻有依賴出口,依賴出口最後就讓外國人賺錢,我們賺了一大筆美元,結果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我們的外彙就這麼消失掉一些。所以,中國要走向一個大國的經濟,應該發展民營經濟。
國進民退的五大後果:第一國民福利的損失,第二是市場經濟的秩序無法建立;第三是結構調整永無可能,第四收入分配嚴重不公。如果說國有企業進一步地擴張,國進民退,那麼中國還會出現其他社會問題。當然,這其中也孕育了另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