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大國崛起的龍象之爭(5)(1 / 2)

印度的人口多少?我不太清楚,我隻能采取官方的數據。現在講第三個問題就是基尼係數可能沒有一個更好的測量平等的指標,要從基尼係數上來看,如果你說得是對,隻有有錢的人經濟狀況才有改善,這個基尼係數應該有變化,但是我們沒有看到。我看有一個指標不是收入的不公道,是財產分配的不公平,這個在印度是有惡化的。因為印度有很多的富人不是掙高工資,是靠資本的高回報。從這個指標來看,印度可能比我們中國從公平角度來講更公平,這是有可能的。

第三我要說,印度我不知道是不是這種清楚,而在美國不平等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你掙錢多了掙錢少了之間的不平衡。而中國的不平等是城鄉之間的不平等,是一組人和另一組人之間的不平等,我覺得這種不平等是在惡化。所以我就覺得如果是個人和個人之間的話,如果是你教育程度比我好,也是你比我聰明,所謂這種跟市場組合原則的不平等,即使這個問題存在的話,我覺得也不是特別嚴重。因為你比我聰明,你當然掙錢比我掙得多了,但是實際情況是相反的。就是你受教育高,你就應該獲得比我多,但是僅僅是作為一組人,你是一個城市人,你是一個農民,因此造成一個收入差別,我覺得這是一個體製問題,這是政府可以改變的,比如戶籍製度,戶籍製度就造成城鄉之間差距的最大因素。

再講到第一個問題,首先從統計上來講,首先講到機構消費,你剛才講的是投資,你不是消費比例,我剛才舉的這個數據是什麼?就是零售數據,就是你買東西了,你買個暖瓶,收音機之類等這些東西,而你剛才所有說是三塊,政府的消費、投資、進出口。你說所有都在中間這個投資裏麵。我倒不覺得中國的公共產品投入,也可能是因為我們缺少了醫院,缺少了學校,但我覺得是體製上的問題。是有學校但他不讓你進去,有醫院但不給你公費醫療。就是建多少醫院多少學校,就是你缺少公共產品的銷售和缺少這些設施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我是有疑問的,中國從人均醫生、人均老師在世界上指標都不低的,我覺得並沒有缺這些設施,主要還是一個體製問題。

為什麼印度的消費占了GDP的50%還多?

現場嘉賓:黃博士,我覺得有一個數字我還沒有理解,為什麼印度的消費占GDP的比例這麼高,跟發達國家的美國都接近,你提了一個理由我還不是很理解。中國從這個當中可以學到什麼?

黃亞生:一般的國家都是這麼高的,要解釋的不是印度,大多數國家都是60%、55%,而美國是過高是70%。就是說50%是一個正常的狀況,所以要解釋中國為什麼這麼低,而不是要解釋印度為什麼高。因為我剛才提出了從個人的儲蓄率來講是解釋不了,因為這十幾年沒有增加,主要是收入占GDP在下降。農民工的例子很好說明,中國統計局講,中國農民工在2008年年底是有2.3億,很大的一個數據,而農民工要做好的話都是在農民裏麵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工齡都是30、40歲就是最能幹的這活人,他從農民到城市來打工,對產出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本來生產這麼多,一來生產很多的東西,但是他的消費基本上停留在過去的水平。對農民工來講有一個考慮,可能就是小孩的教育,小孩的醫療,所以他的消費幾乎停留在以前那種水平。

那麼產出GDP的貢獻非常非常大,但是他的消費貢獻非常非常小,所以才出現了剛才講的這種情況,如果這種情況持續10年,那麼這個消費水平和GDP的水平肯定是在下降。這是第一。

第二,對農民工來講,有一個社會保險,有一個戶籍的問題。對城市居民,對於農村居民來講有一個個人收入增長的問題。個人收入增長的問題,要從統計上來有幾年還是覺得不錯的。比如這幾年政府有時候報紙上叫做被增長,有時候增長9%。城市的調查我不清楚,而農村的調查是在2005年以後,農民的GDP增長有所加快,但是我很懷疑是不是快到了8%、9%的程度。我發現統計局在2006、2007年以後改變的調查的辦法,更多是調查比較有錢的人,就像李先生說的更有錢的人。就是最高收入在調查者以前占的樣本是在2003、2004年左右是占10%左右。而到了2006年一下子變成了32%,當然這樣變化可能有他一定的道理,如果你增長的話,就會到另外一個高的收入層次上去。但是他這麼快我就有點懷疑,所以我覺得這幾年有所改善,但是改善的程度很可能官方公布那麼多的改善。

現場嘉賓:我給你一個比較權威的數據,去年2009年我們GDP增長速度是很快的,但是我們用電量是平衡的,甚至後來是下降的,工業經濟增長下降不成為正比,這是很值得懷疑的。這是一個比較權威的人提出的一個數據。

黃亞生:中國的用電量和中國GDP的增長是反的關係,在全世界其他任何國家沒有看到一次,而在中國出現了三次。90年代末期,還有一個時期我忘記了,還有去年,這非常非常奇怪,但這主要是工業問題。我們調查也問農民工的家庭問題。我們就看人家用幾度電,你會發現人家根本不消費,你到他家裏,看不到什麼消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