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大國崛起的龍象之爭(1)(3 / 3)

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就是2003年以後巴西的總統,這個總統很有意思,他自己是小學畢業,是一個搞工會出身的一個工人,很左派。他上台以後,樹立了一個信念,就是解決貧富不均的問題。他要提高補充老百姓的收入,但是他沒有采取傳統的社會主義左派的方式,也就不是拆了東牆補西牆加強稅收的方式,而是通過金融改革、通過行業的改革來提高普通人的收入。

在我看來這次巴西的經濟表現和這位總統在2003年做很多的改革是有關係的。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最關鍵是你不能看他的GDP,是看他的個人收入。巴西的勞動生產力很低,剛才已經講了有很地下的經濟,沒有土地的改革,1%的農業人口但卻占有46%的土地,這跟我們東亞經濟發展模式是非常不一樣的。

民主製度不利於經濟發展嗎?

現在我再給這麼兩個國家,國家A和國家B。1990年的時候國家A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317美元;國家B是491美元,到了2006年以後國家A和國家B基本上達到同樣的水平,但是國家A起點是317美元,這都是拋去了通貨膨脹,也就是說國家A的發展速度是要國家B的速度快很多。

現在我問兩個問題,這兩個國家哪個是民主製度?

(告訴你們,答案是:)國家A是印度,國家B是巴基斯坦。

很有意思,就像我今天講話老是把中國跟印度比,實際上中國與印度,這兩個國家有很多不可比的地方。從文化、地理位置上,跟印度具有可比性的國家是巴基斯坦。而從政治體製上講,印度是一個民主、法治國家,巴基斯坦是有軍事政權的曆史,向不穩定的民主過渡,90年代後半期也開始民主。

我們在國內有一個非常強的觀念,認為民主製度不利於經濟發展,一黨專政非常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如果要仔細做這方麵的研究,就認為這種看法是沒有任何實證的支持。我現在講所謂專政體製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命題,一般都是東亞模式。如韓國、新加坡,而香港比較複雜一點我不說香港,這些國家都是一黨專政,但都不是很成功嗎?這裏麵有一個選擇偏差的問題,隻選擇成功的國家,如果作為一個研究者隻看成功的國家,而忽視了不成功的國家。70年以前中國也是,中國也並不成功,朝鮮並不成功,這裏麵有一個選擇偏差的問題。

在這個後麵有一個非常大的背景,就好像你到一個彩票領獎中心,你等在那兒,來的人就問你贏彩票了嗎?贏了。再來一個人說你贏彩票了嗎?贏了,因為人都是去領獎了。如果你作這麼一個研究之後,彩票的概率是100%,那這絕對是錯誤的做法,這是一個非常非常成問題的話題,而在國內沒有對這個觀念進行挑戰。從方法論上講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研究方式,就是隻看成功的例子,而不看不成功的例子。

世界上民主國家經濟成功的例子也有,民主國家經濟失敗的例子也有;一黨專政經濟成功的例子也有,一黨專政經濟失敗的例子也有,要做統計就會發現,這兩者之間沒有特別明顯的關係。如果有明顯的關係,也是這麼一種關係。就是一黨專政的國家裏麵,有非常非常成功的,就像中國、韓國、新加坡,也有非常非常不成功的,比如非洲很多國家。而民主國家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如印度,我認為印度現在已經非常非常成功,但過去他很低的量,它也不是那麼失敗。這之間的關係是非常非常複雜的關係。我們不能非常簡單地說民主就對經濟發展有好處,或者民主對經濟發展就沒有好處,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關係。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有人做過這個研究,雖然民主製度對GDP增長沒有明顯的相關,但是從工資的統計來講是有顯著的正相關關係的。也就是他促進經濟增長的方式是通過個人收入的增長,通過個人消費的增長來增加GDP的增長。但這裏麵有一個問題,就是投資對GDP的增長效率要遠遠顯著於消費所帶來的,所以某種意義上,靠消費達到經濟增長,增長的速度比不上靠投資增長快。但研究也表明,靠個人消費、個人收入來促進經濟增長,從長久來講,更有持續性。

中國經濟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