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黃亞生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商學院教授
精彩觀點
要點1:印度服務行業發達,原因很簡單——就是那個國家沒有城管,就是這麼簡單。中國現在老在說,怎麼能夠發展我們的服務行業,我認為隻要把城管取消,中國服務行業馬上就超過印度。
要點2:我們看問題不能看表麵東西,還是要看內部本身發展是不是有活力。政府主導經濟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破壞了微觀經濟發展的條件。
要點3: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不是看他的GDP,而是要看國民的個人收入。
要點4:投資所帶來的GDP增長的效率要遠遠大於消費,所以某種意義上也是靠消費達到經濟增長,往往這個經濟增長速度不如靠投資的那麼快。但是研究也表明,如果靠個人消費、個人收入的增長來刺激經濟增長,從長久來講是更有持續性。
要點:5:我們常常抱有一個觀點,印度的發展是它的外包、軟件等等,其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一個國家的金融改革不改革,不會影響到外資企業,我過去的研究還表明,即便這個國家的金融體製不發達,也還可能帶來外資,但它會影響本土企業的創業和成長
印度的成功僅是因為他們有英語的優勢嗎
中印比較,我剛開始關注是在2002年的時候,那時候還在哈佛商學院教書,哈佛商學院寫了一個案例。我那時候寫了一個關於印度醫藥行業的案例,後來我從寫這個案例中發現,這個國家蠻有意思的。他的醫藥行業實際上是製造業,非常發達。過去大家一般認為印度的成功是他的軟件,他有英文。我剛才還在講,現在在中國說英文的人數已經遠遠超過了印度,所以我們中國也具有英文的優勢。我一直不認為印度的經濟發展是取決於英文的優勢,而且我也看不出任何的證據表明,你必須說英文才能夠發家致富。那日本人是怎麼致的富,韓國人怎麼致的富,台灣地區是怎麼致的富?所以過去這種看法,我覺得都不是特別的反應印度真實情況。後來就做了一個印度研究,主要是金融機構、法律製度方麵。
後來我也寫了一篇文章主要是談宏觀方麵,來看這兩個國家的比較。現在我開始做一些比較微觀的商業比較。比如我們跟印度的學者合作做城市化,兩個國家的城市化,我們用人口普查的數據來做。因為我在國外做研究,你得有數據,得有實證,不能說你想什麼就說什麼,所以我們有的時候從國內標準來看做得比較慢,因為我們得建立數據庫。但是可能稍微嚴謹一點,反正我就這麼想,我們初步的研究表明,如果你要是把印度城市定義的幾個方麵來運用到中國城市數據上,這麼去做中國的城市就要減少30%。在中國30%、40%的城市按印度城市的標準,就是人口密度和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這些等等。但要從官方統計數據來看,中國比印度要更加工業化、城市化。
我從來不簡單接受官方的統計數據,官方統計數據不管是有技術上的原因,還是政治上的原因,我一般都不盲目采用官方統計數據。我們要做一些其他方麵的統計研究。如果對這兩個國家做比較仔細的研究,就會現發展中國並沒有我們想象的比印度更加城市化,我一會兒我還會講到這個問題。那麼我今天有幾個課題,因為我這個是很長的一個講話稿,但我們不都牽扯到這些問題。
我大概把輪廓講一下,第一我想給大家提出一個問題,就是中國模式的特殊性到底在什麼地方?是不是真獨特的?另外再講一下中國經濟的最大挑戰;印度最近幾年的經濟表現;然後再討論這個國家的經濟競爭優勢和劣勢;最後提出一個問題,印度的崛起對我們國家的企業、政府來講是一種挑戰,還是一種機遇。最後一個是問題,我沒有答案,我隻想把這個問題給大家提出來,大家來思考這個問題。
回顧巴西,中國模式有特殊性嗎?
現在中國國內很多的官員也好,年輕人也好,認為我們中國有一個非常成功的模式,這是我們中國自己走出的一個道路,比如國有企業、政府主導經濟等。
我現在就給大家這樣一係列的數據,也是地球上的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具有下列的特征,政府的儲蓄率不是居民的儲蓄率,政府的儲蓄率在6年內增加了一倍。基尼係數也就是衡量收入不平等的指標,是0.5,這個數字就說明這個國家收入非常不平衡,基尼係數是0.5;工資增長嚴重落後於GDP的增長和生產力的增長。
這個國家有很多的大企業,所謂製高點就是有很多大企業,大部分是國企,75%的資產屬於國企,就是前100家企業的75%資產屬於國企,政治上沒有競爭,對外資非常開放,非常喜歡外資。高速的工業化,農業人口在20年內減少了1/3,如果我沒有告訴你這個國家是哪個國家,你就看這個國家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