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為什麼德國民富國強(3)(1 / 2)

德國基民盟奉行的經濟政策經濟路線是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與前蘇聯的計劃經濟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自稱中間路線。左翼黨上台之後也要找一個中間平衡點,平衡點一方麵是原來聯盟黨說的中間點到前蘇聯計劃經濟之間往左又移了一小步。但不管是什麼,一定遠離蘇聯中央控製的計劃經濟模式。

現在的事實證明,計劃經濟破產了,但在很多年前我們卻將之視為神聖的東西,不可以觸碰,而德國人早在二戰結束時就知道計劃經濟不行,其實這個東西早在20世紀20-30年代弗萊堡學派就已經在批判了,奧地利學派哈耶克寫了一本著作《通向奴役之路》,其思想跟弗萊堡學派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奧地利學派與弗萊堡學派不盡相同,但兩者都屬於新自由主義的範疇,而且都具有一個共同點:德意誌人的理智思考。

1966年社民黨上台之後出現了一個偉大人物,這個人叫卡爾·席勒,這個人把凱恩斯主義引進到德國,但並沒有將其意識形態化去推崇,隻是當成手裏的一個工具來用。席勒引進凱恩斯主義的初衷是為了糾正弗萊堡學派的偏差。1966年德國經濟衰退,通過凱恩斯主義的總體調節政策,1967年下半年到1968年初經濟快速回升,走出經濟衰退低穀。可惜,1972年席勒因為政治原因辭職了。

席勒之所以下台是因為他反對福利國家過度傾斜,在那個時候他就已經意識到了,如果往這個路繼續走下去,今後國家的負擔會越來越沉重,經濟不可能支撐下去。德國從1998年起德國社民黨施羅德上台之後做的一件事就是削減社會福利,包括現在的政府都在做這個事,但在1972年之前席勒就告訴全體國民不要往社會福利國家道路走得太遠,可那個時候所有的政黨包括他自己所在的黨都說要建設福利國家,為什麼?因為那時在國際大潮之中,70年代時社會福利國家如火如荼的在歐洲建立起來,尤其在英國,瑞典,芬蘭,挪威等國越走越遠,現在都往回收,德國的政治家保持理智,很清醒,這與得當的思辨能力有關。聯邦德國之所以民富國強,是因為有清醒的人指引著國家,同時國民也非常理智,不再迷信一個政黨。他們會給其他政黨機會,讓你做做試試看,不行就下台。現在有的國家政黨老覺得自己什麼都行,一輩子領導人民,這是自我迷信。

蛋糕怎麼合理切分?

我簡單講講德國的分配製度。社會福利從1949年建立起來之後,1957年德國開始頒布《反對限製競爭法》和隨後的德國《聯邦銀行法》頒布,這兩大法律的頒布標誌著社會市場經濟的基本建立,到1967年還頒布了《穩定與增長法》,把國家調控經濟作為一個重要的政府職能,明確規定政府的四大職能:第一,保持物價穩定,第二,充分就業,第三,內外貿平衡,第四,在上述基礎之上經濟的適度增長。在四大目標中,曆來基民盟政府把物價穩定放在第一位,社民黨上台之後把充分就業放在第一位,在社民黨執政期間做了很多事,強化各種社會保險,工人參與到企業裏,在德國辦企業不要發愁,政府不會管你,但有兩個東西會管:第一是稅收管理,什麼東西可以做,但不能逃稅。第二是工人管理,到德國做公司,能不雇傭德國人就不要雇傭德國人,為什麼?一是對工資要求太高,二是工人參與企業管理的願望太強烈。在每個大型企業裏都有一個企業委員會,由勞資雙方組成。其中必須有一個人由勞方出任的高級人事經理,專門負責人事,裁員需要通過他的同意才可以。講到企業,你們知道辦企業在中國需要批準,但在德國不需要批準,隻要備案,隻要把章程寫好就行。在德國沒有工商、警察、衛生、防疫等所找你要錢,吃飯時動不動不買單,這太不可思議了,

德國首先沒有工商這個部門。德國要成立一個公司有專門的工商注冊機構,隻管注冊,其他什麼權利都沒有,而且注冊費用很低,把注冊和登報費加起來,100歐元左右就能搞定。另外,任何一個警察不可以隨便登門企業,除非受到邀請。衛生檢疫的可以檢查食品和餐飲企業,但是必須在收到舉報、有充分的證據證明這個地方有問題才會進去。所以在德國做企業很自由,隻要把錢掙了,把稅交了,把工人安撫好就可以了。德國的中小企業很多,小有小的自由和好處。德國法律規定,超過12個人以上的企業必須組成企業委員會,在12個人以下的企業不用。

德國小企業特別多,多到你隨便轉一個街道,上一棟樓都是小企業,一棟樓裏有幾十家公司。不像我們注冊公司隻能在辦公樓,住宅樓不允許注冊公司,德國沒有這種說法,隻是分有麵子無麵子的樓,有麵子搞豪華一點,沒麵子在家裏做,因此,德國企業的經營環境非常好。

德國實行率進稅率製,即多收入就多繳稅。德國的個人收入所得稅最高稅率達到58%,這意味著億萬富豪交的稅相當高。如果你是一個億萬富翁就很吃虧,所以大家都願意做中產階級。我的很多朋友公司在瑞士邊上的一個小國列支敦士登注冊,那個國家隻繳納7%的個人所得稅,其他什麼稅都沒有,全國2.8萬人隻有3個人失業,還是不想幹活的,有錢不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