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為什麼德國民富國強(3)(2 / 2)

那個國家的富裕程度已經超過了德國,國家越小越富裕。另外聯邦製國家意味著每個地區根據自己的特點發展自己,如果一刀切做事永遠做不好,國家是大一統不是什麼好事,當然可以在政治上統一,政治上統一是一個國家,軍隊統一沒問題,但經濟上管得太細就過分了。聯邦下麵有州,中國翻譯叫州,但原文叫國家(State),“國家”裏照樣有總理、有憲法,什麼都有,州管的是經濟、文化、治安、警察。聯邦政府隻有一個權限即撥錢,這個稅收上來要撥多少錢給地方,除了撥錢沒有任何職能。

德國核心競爭力分析

德國的領導人,特別是企業領導人有強大的前瞻能力,這是我們很多企業家所不具備的。我有一個好朋友原是德國辛克全球貨運的董事長,這個人在美國次貸危機後立即把該公司股份全賣掉。我們問他為什麼這麼早就能看出來?他說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就意味著有可能演變成美國的金融危機,美國的金融危機就有可能演變成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現在聽起來覺得很符合邏輯,但在當時發生時是否知道才是關鍵。現在他成了德國最大的風險投資商,並且準備在中國投資環保與網絡教育。

德國人的前瞻意識表現在企業經營管理和對大事的把握之上。德國最富的三個州分別是:一個是巴伐利亞州,巴登符騰堡州,北威州,這是德國最富最強大的三個州。巴伐利亞州是以它的汽車製造、化工、電子取勝。巴伐利亞州有寶馬。巴登符騰堡州以中小企業取勝,當然也有大企業,奔馳就在這個州。最西邊的北威州是傳統工業,以機械製造取勝,那兒有一個魯爾區,50-60年代煤炭和鋼鐵製造業非常興旺,到了60年代末企業就思考如何的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例如鋼鐵大王克虜伯不再做鋼鐵的初級生產,而要做精細加工,其中無縫鋼管非常厲害,到現在為止沒有哪個國家的質量是超過克虜伯的。再有中小企業,每個企業至少有一項核心技術或產品,也就是說從60年代開始德國開始思考經濟轉型,從而使德國的產業長盛不衰,所以德國有很多百年老店、基業長青的企業。

德國還有很多東西可講,由於時間關係我做一個小小的總結:德國民富國強是毋庸置疑的。在這個國家,老百姓活得舒服、有尊嚴,政府也有錢為民眾做事,因此,人民安居樂業,官民友好相處,社會一派和諧。

麻辣評說

德國的大企業主要在西部,東部以前有什麼樣的企業?或者造成西部地區有多數大企業的原因是什麼?

德國工業在二戰之前重要的企業在東部地區,機械製造基本在東部,在二戰之後主要在西部地區,為什麼?因為在東部地區蘇聯遷走太多,西部情況好些,這是第一。第二,通過幾十年兩種製度不同的競爭發現所謂的資本主義在這方麵做得比較好,1990年兩德統一後,東部地區隻有8500家企業,這8500家企業裏有1/3必須滅掉,必須完全拆除,一點不能用,有1/3大改造才能用,有1/3勉強才可以用,德國的托管局成立之後最主要工作是如何消化掉企業,西德不存在這個問題,所以西部地區的企業比較多。

從文學作品以及金雁老師的書中看到,東西德在柏林牆倒塌之後,西德付出很多,西德東德都有一種失落感,但失落的內容不一樣。西德人覺得自己是完全把東德贖買過來,東德覺得工廠沒有到東德來,就業也不好,以前的老工業倒閉了,也有他們的不滿。

這個問題我應該比較有發言權。第一,我在德國兩邊都生活過,兩邊比較發現東西德之間到現在在物質上基本填平,但有些方麵沒有填平,尤其60年代、70年代這兩代出生的人心理還沒有完全平衡。為什麼?因為這兩代人既是統一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他們在民主自由方麵得到了實惠,但同時有大量的失業存在,東德地區失業率曾高達16%甚至25%,這麼高的失業率是因為德國東部地區極其缺少就業機會,核心是企業少。但後來企業慢慢增多,到90年代末21世紀初東部地區已經有12萬企業了,由原來的8500多家企業增加到12萬企業,當然,再怎麼增長,工資還是比西部低。你發現東部人總板著臉,神經很緊張,不會笑,但西德人很放鬆,對外人友好一些。

最友好的地方是西德,這是因為東德自身的境遇相較於西德而言比較差,但90年代出生的德國人,東部地區也沒有這樣的意識了,認為兩方麵都是平等的。西部地區對東部地區的歧視現象也逐漸在減弱,以前東部人叫東部佬,但現在已經沒有了,90年代出生以後的人跟西部地區人一樣會保持自信和放鬆,德國兩邊的趨勢現在已經慢慢填平了,但還能看到小小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