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為什麼德國民富國強(2)(2 / 2)

另外一個黨是左翼黨,這個黨原來是東德的統一社會主義工人黨即共產黨,兩德統一後,這個黨改名為民主社會主義黨,後來跟西德的一個小黨聯合起來組成左翼黨,左翼黨勢力慢慢發展很大,但在聯邦層麵上還沒有執政過,但在聯邦議會有議員。左翼黨的發展趨勢很快,為什麼?因為它集結的是社會的一幫失敗者,包括很多的失業者。德國失業率很高,這也包括一些不想工作的人。

比如說他沒有去找工作,或者他不願意去上班,覺得有保險為什麼要上班,在家閑待著也餓不死,待第一年還能拿工資的80%,第二年拿60%的工資,不管怎麼降還是有600歐元的生活費,這意味著有尊嚴的生活,也就是說住得起也能夠吃得起。德國吃得很便宜,德國最便宜的是幾樣東西,第一是麵包,很長的一袋麵包在市場上賣1毛8(相當於中國一塊多錢的人民幣),夠你吃很多天,稍微貴一點是3毛5左右,更貴的也有,德國各種檔次的都有,想要口感好可以買貴一點的。第二是牛奶,牛奶是歐洲人必喝的東西,一升1毛8,也有2毛5的,3毛多的。第三是果汁以及汽水,大約是幾毛錢一瓶。吃的非常便宜,為什麼會這麼便宜?德國政府大量的財政支出是用於補貼,德國政府最大的三項支出是:一個是對農業的補貼,二是對住房、租賃業、住房建築業的補貼,三是對交通業的補貼,這三大塊的補貼占據了德國財政支出的35%,這叫“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如果把其他補助比如社會保險等其他補助加起來就將近50%,另外20%用於國防、外交,20%用於教育、科研,隻有不到10%是用於公務員開支。

而且德國國家財政支出不打任何折扣,因為財政首先要有預算,年底有決算,少了一分錢就要小心你的烏紗帽,知道誰來監督嗎?第一大監督你的是議會,這一關太難躲,反對黨眼睛掙得大大的,若政府多花一分錢你就等著倒黴。第二,媒體天天盯著。第三是司法監督,沒有政法委,不管多大的官,到了法院那個地方該判的就判,這是獨立的司法。第四是德國獨具特色的審計署。審計署官員精確到某個票據,換句話說幾十歐元、幾百歐元的錢都要說出來幹什麼了。

這對我們國家來說太丟人了,幾百歐元我們官員瞧都不瞧一眼,但德國上升到審計署官員親口說。所以德國在方方麵麵把漏洞給補上,補上之後官員真的是官不聊生了,確實是找不到任何借口往口袋裏揣點錢,比如德國有一個經濟部長的小舅子讓他給企業寫一封推薦信。官員給企業做推薦是可以的,但唯一錯的是用經濟部的信簽紙來寫,結果被媒體發現,媒體說你有兩個嫌疑:第一,用經濟部的信譽給小舅子做廣告,顯然是有謀私利的嫌疑;第二,經濟部的一張信簽紙是國家的,你自己在市場上買A4紙隨便你寫。這真的是不拿人民群眾一針一線(全場大笑)。德國一個聯邦銀行行長到奧地利休假,那個老板一看德國中央銀行行長來了,趕緊拍馬屁說,住在我這兒不要錢。後來被媒體報道出來結果是丟官。白住兩個晚上就丟掉聯邦行長的職位。德國現任總理默克爾一次跟企業家吃飯,之後立馬有媒體質問,總理是不是用國家的錢請客吃飯,總理慌忙把單據拿出來貼在網上,說是自己出的錢。這樣媒體才罷休。

走中間路線,真正不折騰

1945年聯邦德國成立之後,首先是由聯盟黨和自民黨執政,聯盟黨有一個關鍵人物是路德維希·艾哈德,後麵是其助手阿爾馬克,他倆是弗萊堡學派的信徒,把弗萊堡學派思想轉化成社會市場經濟理論:以自由的市場競爭為主軸,以秩序為保證。德國經濟從1951年開始騰飛,到1966年才減緩,這15年時間德國國民生產總值從當初的百廢待興到1966年人均GDP超過一萬馬克大關,德國15年實現的,有的國家用30年都沒有做到。到了1966年之後經濟驟然下滑,出現了暫時性的經濟危機。

這個時候就看出德國人民非常厲害了,他們要開始糾偏,因為總是一個黨執政不太好,換一個其他黨執政看看,這時候給了社會民主黨一個機會,原來是基民盟,右派政黨沿著右邊往前走,人們覺得往這條路走下去,慢慢地會偏得更遠,因此要扳過來,於是換了另外一個黨,這個黨在左邊,扳了一點回來,這意味著德國大部分時間在中間道路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