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手紙野蠶絲明王朝的皇帝們用的手紙也很講究。有一段時間皇帝是以絲織品作衛生紙用。據謝肇製《五雜俎》記載:“大內供禦溷廁所用,乃以川中貢野蠶所吐成繭,織以成帛,大僅如紙。每供禦用之物,即便棄擲。”這個說法顯然比前麵那個記載有說服力。因為誰都知道,傳統的絲綢肯定是以江浙出產的為上品,而皇宮裏用來供皇帝當手紙用的卻是專門從四川運來的野蠶絲織品,它應該沒有一般絲綢的柔滑,而更多的具有手紙的特點:柔軟、吸潮、去汙性強等,“大僅如紙”也才符合生活的正常邏輯。明孝宗時(15世紀末),皇帝使用後扔掉的廢布卻被一宮人洗淨晾幹後收存起來,然後將收集的這些布片連起來,竟做成一塊能擋風寒的簾帷之類的東西,而且,居然就在皇宮裏用上了。有一次,恰巧被皇帝看到了,孝宗麵對這個百衲衣一般的紡織品一臉茫然,他不知這個東西是什麼織成的。當被告知是“除溷之帛”後,明孝宗連說:“如此太可惜,太可惜!”當即下令“以紙代之,停所進貢。”從對使用手紙問題的態度來看,明孝宗還是一個不算奢侈的皇帝。
13、皇家自產衛生紙
到了晚明時期,皇帝使用的衛生紙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從市場上直接購買,“惟市買杭州好草紙用之”;二是皇家自己生產,專由“內官監紙房抄造,淡黃色,綿軟細厚,裁方可三寸餘,進交管淨近侍收”。
至於皇宮裏的普通人所用的衛生紙,明王朝在它的宮廷機構裏專門設置了一個部門來進行生產和管理。
明朝宮廷中,有一個專門負責管理後勤的機構叫四司,宮內使用的衛生紙,主要由四司中的寶鈔司(其址在紫禁城西華門外南花園)負責製造。因為造紙要用大量的水,所以,這個衙門的左邊是一條河,後麵是倚山而建,倚著河邊建有專門用來漚製草漿的稻草池,另外有72個操作間進行草紙生產。“每年池中濾出石灰、石渣極多,二百餘年,陸續堆積,競成一臥象之形,名日象山。”製作草紙的方法是:“豎不足二尺,闊不足三尺,各用簾抄成一張,即以獨輪小車運至平地曬幹,類總入庫,每歲進宮中備宮人使用。”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寶鈔司生產了72萬張這樣的草紙,供宮內一般人使用,這種草紙相當粗糙,遠不及皇帝和皇族使用的衛生紙那麼精致柔軟。錢存訓先生介紹,皇帝和皇族使用的是一種“三寸見方,淺黃色,質地厚實柔軟,並帶有香味的草紙”,這種紙每年大約生產15000張。(錢存訓:《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廣西師範大字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113頁)
14、和坤與富陽草紙
浙江富陽是草紙的著名產地,專業生產草紙已有非常悠久的曆史。關於草紙的生產,當地還有這樣一個正義最終戰勝邪惡的傳說。嘉慶即位不久,權臣和坤就上了一道奏章,說浙江富陽一帶的老百姓生產草紙減少了耕牛的草料,限製了耕牛的發展,造成耕力不足,影響了農業生產,要求禁止生產草紙。嘉慶皇帝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那裏知道草紙是什麼東西,既然影響到了以農為本的國家大計,當然要停產!於是,聖旨下:禁止製作草紙,違者問斬!
草紙是平民百姓上茅廁用的日常生活用品,以稻草為原料,主要產地在浙江富陽。明朝年間先是個別地方生產,到了清代,幾乎遍及全縣。一天,富陽的縣太爺下鄉巡查,轎夫被鋪曬在路上做紙的稻草絆了一跤。正在轎子裏打瞌睡的縣太爺毫無防備,一下子從轎子裏摔了出來,雖然沒有受傷,但樣子很狼狽。一怒之下,他下令把曬稻草的紙農抓來,痛打二十大板之後,覺得還不解氣,又下令從此不許再做草紙。
在富陽,做草紙已經成了很多人的生存手段,為了生活,不少人還是偷偷地做。縣太爺得知後非常生氣,就派人帶上禮物趕到京城,找到自己的遠房親戚和坤,如此這般,就有了皇帝的聖旨。誰有幾個腦袋敢抗旨,富陽的紙農就不再做草紙了。
事隔幾年,文華殿大學士、禦賜“紫禁城騎馬”的富陽人董誥回鄉省親,知道了事情的前因後果,就跟鄉親們要了幾刀草紙帶回了京城。
一次宴席上,董誥坐在嘉慶皇帝的身邊。酒吃到一半,他突然將一塊豬肉掉在了嘉慶麵前的桌子上。太監忙把豬肉撿掉,再用雲帚一掃,油跡不但沒有被去掉,反而洇開了。太監急忙拿來絲巾,還是擦不掉。同僚們都為董誥擔心:這可是“大不敬”的罪!董誥卻不慌不忙地從袍袖中取出一張草紙,輕輕一揩,桌麵上馬上幹幹淨淨。嘉慶有些好奇:“此為何物?”董誥奏道:“這是臣老家用稻草做的草紙。”說著又拿出一張呈上。嘉慶皇帝接過來,隨手用勺子舀出一點肉湯倒在桌麵上,再用草紙一擦,果然效果不錯。一高興他又向董誥要了一張,拿在手上仔細地琢磨,隻見紙麵金黃,厚薄均勻,富有彈性。他又遞給大臣們傳看,群臣一看嘉慶的態度,也跟著誇好。
嘉慶皇帝問道:“這麼好的東西,朕怎麼從來沒有看到過?”董誥連忙跪下答道:“皇上,這紙現在沒有了。因為前幾年您已下旨不準做了。”嘉慶皇帝聽得莫名其妙。董誥就把和坤的事原原本本地說了一遍。嘉慶恨恨地說:“又是和坤!”當即傳旨:恢複草紙生產。
據說,嘉慶皇帝還要董誥精選上等草紙,專門供他使用。
富陽草紙從此成了聞名全國的地方土特產。
這是一個破綻百出的傳說,不過是人們為了增加自己產品的神秘性、擴大產品的知名度而編造的故事。但從中也可看出衛生紙生產在中國已經有了相當長的曆史,並且成了地方的特色產品,具有了品牌效應。慈禧用紙程序多
據清王室的宮女回憶,慈禧太後使用的手紙在使用前要經過這樣的程序:“手紙是宮女加工好的。領來細軟的白綿紙,先把一大張分開裁好,再輕輕地噴上一點水,噴得比霧還細。這一點我們都能辦到,我們經常比賽,同時含上一口水,同時噴出,看誰的力氣足,噴得時間長,霧星又細又勻。俗話說:拙裁縫,巧熨鬥,這也是做針線活的一種技術,我們都下死勁地練。把紙噴得發潮發蔫以後,用銅熨鬥輕輕地走兩遍,隨後再裁成長條,添上濕布,用熱熨鬥在紙上隻要一來一往就成了。千萬不可烙糊,糊紙發脆,易碎,就不能用了。這樣把又柔軟、又幹淨、又有棱角的便紙,折疊好備用。熨兩遍,一是圖幹淨,二是要把紙毛熨倒了。不帶毛的紙發滑,帶毛的紙又發澀,隻有把紙毛熨倒了的紙最好用。便紙經常是放在更衣間裏南窗子的茶幾下的一個木盒子裏……(太後的宮房上)雕著一隻大壁虎,嘴略略地張開一條縫,縫內恰好可以銜著手紙……每次解溲前,(宮女都先)把紙放在壁虎的嘴上……回想起來,我不知有多少次看著老太後騎在(宮房)上麵,用手紙逗著大壁虎玩。”(金易、沈義玲:《宮女談往錄》,紫禁城出版社,‘1992年7月第l版,54_56頁)
清朝光緒皇帝居住養心殿時,小便用錫夜壺,大便用腰圓盆,材質是或瓷或錫或木盆。有蹲足架盆,用時內墊以紙,大便用的紙,即用去過硝之後經揉搓無毛刺的裱心紙。
曹雪芹在《紅樓夢》第四十一回中也寫到了衛生紙:“劉姥姥覺得腹內一陣亂響,忙的拉著一個小丫頭,要了兩張紙就解衣。眾人又是笑,又忙喝她‘這裏使不得!忙命一婆子帶了東北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