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公共廁所權益大轉移(1 / 3)

1997年底,北京市宣武區環衛局率先推行企業經營公廁的方式。6座一類收費公廁移交企業經營管理一個月後的情況表明:公廁的環境質量明顯提高,收費公廁也由原先持續虧損變為目前盈虧平衡。6座“試點”公廁中,緊臨商業街的一座日客流量約400人,日均收入130元左右,一個月中總收入近4000元。扣除管理人員的工資及水電、抽運、維修等費用,月淨收入千元左右。宣武區內有廁所800餘座,宣武環衛局把一小部分公廁轉讓給企業經營,由此每年能節省30餘萬元的人員開支和公廁維修成本的開支。

1、公廁權利的拍賣

產權

1999年9月,福建省漳州市首次公開拍賣國有公廁產權。一座原造價10.6萬元的公共廁所,在9月1日上午的拍賣會中,以174萬元的競價被買走。另有2座處於鬧市中的公廁也分別以70.2萬元,58.4萬元被買走。拍賣會上共有4座公廁產權公開拍賣,年限50年。買主在不改變公廁經營功能的原則下,可對公廁進行改建而獲利。

保潔權

1998年4月25日,青島市市南區將部分道路和公廁保潔權公開拍賣,其中12座收費公廁的保潔權是首次拍賣。台西四路一處收費公廁的標底是年上交8000元,失業人員王炳琴以2.01萬元價格競標成功,奪得保潔權,比標底高出1.5倍。

經營權

2002年11月4日,隨著經營權轉讓合同的正式簽訂,下崗女工李鴻芳當場拿出20萬元,買斷上海盧灣區淮海中路一座星級公廁的10年經營權,這標誌著上海公廁打破了市容環衛獨家經營的局麵,開始走上市場化、社會化之路。李鴻芳認為,3名服務員的工資,加上水電等日常支出10年約47萬元,目前該公廁每月營業額在5000元左右,還是有利可圖的。為了鼓勵招標人的長期經營,發標方把此次轉讓的期限定為10年。10年中,政府還發放公廁的公益性補貼和4年一次的大修專項補貼等。以此為開端,這個行業在上海的傳統壟斷地位開始打破。到2002年,上海共有公共廁所2000多座,其中市區約1200座。長期以來,公廁一直由政府投資建造、管理,政府為此每年要投入幾千萬元的費用。由於缺乏競爭機製,公廁管理水平上不去成了環衛業的老問題。為改變這一局麵,市盧灣區已決定將一半左右的公廁拿出來公開招募經營人,全市將有數百個公廁逐步向市場開放、公開招投標。

2、天價公廁的誕生

2002年8月29日,武昌區城管局、城管執法局對區內6座公廁實行招標承包,成交總額高達83萬餘元。兩天之後,經過138次競價的激烈角逐,清潔工人餘文學最後的奮力一舉,將武昌南站出站口公廁的中標價鎖定在46.95萬元一年,成為武漢“天價公廁”的標王。這座公廁的競標底價為每年31萬元(另外幾座的最低底價為1900元至幾萬元不等,41名係統內職工報名參加投標。“爭奪”持續了一個多小時,先後有十餘名投標者參與叫價,價格從31萬元以“每叫增加4000元”的速度“飛”漲至39萬元才有所緩和,餘文學最終以46.95萬元的年價中標,這意味著他平均每天要上交近1300元。當時,南站出站口公廁收費標準為每人次5角,廁紙2角一張,24小時輪流值守至少需5人。有人在該公廁做一簡單統計,5分鍾內,如廁的出站乘客其51人,收費30餘元。知情人士認為,南站出站口公廁即使出價50萬元,除去水電、人工費用外,個人仍有“空間”,春運期間更是“日進萬金”。餘文學賺了多少錢無人知道,但是,一年之後,2003年8月26日,武昌城管局對該公廁為期一年的經營權進行招標,結果以62.15萬元的價格成交,比上年高出了15.2萬元。兩座公廁(車站還有一座公廁)一年的經營權,賣出100多萬元的高價,可以推想其獲利驚人。

其實,真正的天價廁所出現在南昌。早在這之前的1998年,這樣的事就已在南昌發生。1998年1月5日,魏錦以年租金78萬元的價格打敗6位對手,承包了南昌站的公廁。固定廁所的利潤是如此誘人,競爭是如此激烈,移動公廁與之相比也毫不遜色。

3、不甘後人的移動公廁

據大連的媒體2002年10月報道,在大連市寸土寸金的商業區,經營一個小小的流動公廁的年利潤,大約在10萬元以上,相當於一個小型盈利企業。

2003年10月30日下午,青島市城建項目經營權(冠名權)拍賣會在青島拍賣行舉行。其中青島棧橋東側的移動公廁以4.5萬元一年的價格起拍,價格一路飆升,最後以青島市民蘇正傑報出的20萬元的價格成交。這個破天荒的價格不僅爆出了拍賣會的冷門,也讓青島市民目瞪口呆。

4、天價催生的違規

其實,驚人暴利的背後必然是違規經營,不然必虧無疑。南昌的魏錦在中標的20天後就後悔了,因為20天她要上交4.3萬元的租金。而頭20天公廁的收入不足3萬元,她自己借錢貼進去了1.5萬元。以青島的蘇正傑為例,他承包的廁所經營期限為4年,這就意味著蘇正傑需投入80萬元,平均到每天大約560元才能保本。如何掙到這560元?蘇正傑想到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漲價:“我甚至打算每人的如廁費收5元錢。”另外就是增加廁所的附加值:“我還想在公廁旁邊辟出休息服務間,每人每次收費10元。”根據他的經驗:“人到內急的時候一般不在乎錢!我在棧橋西側有一家公廁,每次收費1塊錢,比旁邊的貴8角,沒因為價格貴而減少客源。”而據隨機調查,麵對一次5元的價格,10名市民中有7名肯定地表示不會去,2人表示“實在憋不住了才去”,1人表示“可能會因為好奇,進去看個究竟”。一邊是不想出高價如廁,一邊是必須高價才能保本,矛盾就這樣產生了。武昌的天價標王餘文學敢於第二年繼續奪標,是因為他實際上一直都是以一元的價格在超標收費。按照規定,這所公廁的收費標準是每人次五毛,照此標準辦理,餘文學每天至少要接納3400人(24小時開門每分鍾須兩人以上)才能保本,而要達到這麼多人人廁是根本不可能的,餘文學隻能另定標準。天價標王的出現實際上是以侵害消費者的利益為代價的。有關部門因為自身是既得利益者,也就睜一眼閉一眼不再過問。業內人士分析,在拍出百萬天價後,這兩所公廁肯定還要漲價,不如此則不足以保持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