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廁所收費的是是非非廁所收費的論爭
廁所經濟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今天已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原則。這就是收費廁所,反過來就是交費上廁所。中國人在接受了幾十年“錢是萬惡之源”的教育之後,突然一下子要交錢才能上廁所,或者說拉屎撒尿都要給錢,這個玩笑開大了,很多人心裏過不去。好在人們馬上被告知,這叫與國際接軌。是向外國資本主義先進的管理方法學習,引進市場經濟的管理方式管理現代城市,是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必由之路,也是改革開放必然要付出的代價。於是,人們釋然。
2、古已有之的國粹
和很多東西一樣,收費廁所的發明專利如果不能給中國,至少也能算是曆史悠久的中國土特產品之一。與“國際接軌”雲雲,不過是為收費找的一個現代化的借口。廁所收費本身實在沒有先進和現代化的味兒,而不過是短缺經濟和壟斷經營的產物。其經營方式可以給其命名為守株待兔式或乘人之危式,認真說起來是非常不人道的一種賺錢行當,也最無公正平等可言。沒有競爭,沒有優勝劣汰,沒有討價還價,沒有挑肥揀瘦,沒有貨比三家,有的就是“老子說了算”、“你愛怎麼著怎麼著”的痞子樣。“伸頭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完全是別無選擇的霸王硬上弓。
3、、明清人入溷酬錢
明清時代,我國的公共場所已有了與現代公共廁所相類似的設施和管理方式。清代佚名的《燕京雜記》說:“北京的公共廁所,入廁者必須交錢,故人都當道中便溺……京師溷藩,入者必酬一錢。”可知收費廁所已非今日始。(張演生:《說吻.古今廁所點滴》,廣東旅遊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195—197頁)清代前因居士《日下新謳》載:“大街……無地可遺,於是有開設毛房者。門外高張大幅布畫,寬廣六七尺。上繪神仙或雜色故事。當街列一朱漆四方高架,狀如香梯,頂麵立一方牌,標日‘潔淨毛房’。其鋪內一室則環列小說。以板界隔,人各一坑。與錢一文,給紙二片,誠方便經營也。”這樣的廁所,比今天大街上許多收費廁所更有收費資格。從“開設毛房者”一語可以知道,這是私人的一項投資。既然是私人投資,當然要賺錢。廁外的大幅宣傳畫,當街的鮮目廣告都給人極強烈的視覺效果。廁坑之間設有隔板,顯得文明雅觀。“與錢一文,給紙二片”說明經營者以人為本,顧客至上的服務意識。最奇特的是廁所居然還專門設有一間圖書室,“環列小說”供如廁者閱覽,這就不單單是一個經營理念的問題,可以想見廁主是怎樣一個風流儒雅的人物,也可以想見當時社會的讀書風氣。
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當年私人投資廁所,以收取入廁費為主要贏利手段的現象已經普遍存在了。
4、澳門譜《圊稅新章》
地處南國的澳門於公共廁所一途可以說是得近代風氣之先,早在1888年,澳門就修建了西洋式的收費公廁。光緒十四年(1888)11月,著名的上海《點石齋畫報》卯集就將這一事件作為新風民俗收進了畫報。這是一幅名為《圊稅新章》的圖畫,畫了一座西洋式建築的公共廁所,如廁者坐在連接在一起的一個個馬桶上。尤為特別的是進門處有一個葡籍“廁所工”,正倚在大門邊收錢。從畫麵上看來,公廁的生意十分興隆。畫頁在跋文中說:“近日葡人在澳門地麵創立大便公鈔,列廁於市,派人看守。凡仕商賜顧者,每人須納一文錢,否則以閉門羹相待,蓋洋場素禁二便,故得此以逐苛斂。”據曆史記載,這座公共廁所由當時的澳門議事公局於1888年9月下旬開會決定興建。
5、收費又回來了
20世紀80年代初,城市的管理者開始意識到廁所問題的重要性。在六朝古都南京的新街口廣場,一座精巧別致的雙層建築出現在兩座樓房的夾角處,因借地勢而建,整個建築呈月牙形。建築物的前麵,是一個小小的花圃,盛開的鮮花,香氣四溢,不少行人在花圃中休憩。遠遠望去,像是一座小別墅,走近一看,不禁令人吃了一驚,這竟是一座公共廁所。廁所的上層是女廁,下層是男廁。廁所內,明亮,寬敞,因房屋構架較高,窗子又多,通風狀況良好。便坑用白瓷磚砌成,水管中不斷溢出涓涓細流,衝刷著便坑,顯得十分清潔衛生,沒有一點臭味。為方便群眾,牆上還釘有一排衣帽鉤。洗手池、整容鏡一應俱全,凡到這裏上廁所的人都會感到十分方便、舒適。入口處坐著一位管理員,隻要交上一分錢,他便會給你一張草紙,請你人廁一0年之後,收費廁所(如圖)又回來了。
6、一石激起千層浪
隨後,全國各地相繼建造了一批收費廁所。這個時候的收費廁所主要集中在鬧市區和重要的旅遊景點。廁所通常采用白瓷水箱或集中自衝式水箱,便坑達到水封式的要求。大便蹲位有水磨石隔板,前麵有擋門,一些擋門帶插銷。每個坑位的隔板上配備衣帽鉤兩個。廁內設洗手盆、梳妝鏡。地麵及蹲台麵鋪水磨石塊、缸磚,室內有貼麵磚的牆裙。窗口大,通風好。廁所大部分外表美觀大方,與周圍建築物比較協調,但也有個別的設計似不夠合理。比如為了追求政績而做起了表麵文章,廁所的外牆貼了瓷磚,大便坑內反而沒貼瓷磚。小孩也知道,如果將外牆的瓷磚貝占在便坑內,應該更方便於清洗保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