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抑鬱症的基本常識(2 / 3)

“如果你明天死了,你最大的死亡原因可能就是自殺。”此話並非危言聳聽,在美國,每年都有1100萬人患抑鬱症,而且大約15%的抑鬱症患者最終會選擇自殺了結一生。

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羅斯著名作家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中講述:

一個小公務員在劇院看戲,一不留神,衝著一位將軍的後背打了一個噴嚏,唾沫星濺到了坐在前排的將軍的禿頭上,驚擾了將軍。小公務員從此生活在恐懼之中,怕將軍生氣,他三番五次找將軍道歉,最後他的一次道歉卻惹惱了將軍,挨了一頓罵。不久,小公務員就抑鬱而死。

原來,一個人也可以因抑鬱而死。

我國清代大文豪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小說《紅樓夢》中的“女一號”,雖然最終死於結核病的並發症——大咯血。但是在她短短的一生中,困擾她的疾病,最痛苦的應當是抑鬱症:“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對花流淚,對月傷心,終日鬱鬱寡歡,莫名苦惱……

這幾年,普通人更多的是通過名人之死才知道抑鬱症。一位網友說:“雖說名人用過的東西是文物,凡人用過的東西是垃圾,但名人也是肉眼凡胎,並非三頭六臂,他們有時也會軟弱,甚至還不如我們堅強。”

台灣著名女作家三毛曾說:“人生其實是苦多於樂,但我還是要跟它打仗,還是要讓自己快樂地活下去。”

然而1991年1月4日清晨7點,在台灣的一所醫院裏,一名清潔女工輕輕推開一間單人病房的門時,發現衛生間馬桶旁的點滴架掛鉤下,吊著一名身著白底紅花睡衣的女人身體,一隻絲襪緊緊勒住了她的喉嚨。

這一天,全球華人世界的重要新聞是:女作家陳平(筆名三毛)自縊身亡,享年48歲。三毛生前最後一篇文章的題目是《跳一支舞也是很好的》。她寫道:“生命真是美麗,讓我們珍愛每一個朝陽升起的明天。”而她自己卻寧願放棄明天,銜著夢中的橄欖枝,一縷青煙,飛向遠方……

三毛生前患有抑鬱症,抑鬱症成為謀殺三毛的“幫凶”。

2003年4月1日晚間,各種媒體迅速傳出一條驚人的噩耗:香港著名藝人,“哥哥”張國榮於當晚6點在香港文華東方酒店墜樓身亡,身上留有一封遺書。每年的4月1日是西方的“愚人節”,對於“哥哥”之死,開始人們還以為是什麼人在“愚人節”搞惡作劇,而在不久後,經香港警方證實,張國榮是自殺身亡。

關於他的死,人們有很多猜測,但根據以後的報道,他的外甥女承認,張國榮生前患有抑鬱症。

“哥哥”之死,成了當月新聞熱點。如果不是後來的“非典”事件把人們的注意力引開,真不知道這件事要“熱賣”多長時間。

張國榮之死,使人們想起了另一位火辣辣的明星。2000年2月14日淩晨,28歲的天津青年歌手謝津選擇了跳樓自殺。1990年,她因演唱三寶作品《亞運之光》一舉走紅。然而,抑鬱症卻無情地劫走了她年輕的生命。

2002年7月31日傍晚,香港豔星陳寶蓮女士在上海南陽路一幢24層樓頂樓上一躍而下,終年29歲。雖然剛剛身為人母,她還是毅然撇下骨肉,撒手人寰。當時,某媒體的一篇評論寫道:“美麗的外表不能挽救一切,隻有堅強才能抵擋生活的風風雨雨。”

這個評論對陳寶蓮來說有失公平。她不是軟弱,也不是因為其他什麼緋聞。她有病,診斷應當是“產後抑鬱症”,抑鬱症幫助“死神”奪走了她的美麗和生命。

英年早逝,這是我們不願提及的沉重的話題。生命為何如此脆弱?凡人如此,名人亦如此。

1989年3月26日,中國政法大學教師、詩人查海生(筆名海子)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現在誰也無法知道,躺在堅硬枕木上的海子,聽著“隆隆”的車輪聲越來越近的最後時刻,思索的是怎樣的“絕句”。

他在著名詩篇《麵朝大海,春暖花開》中寫道: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麵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隻願麵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這樣一首熱情洋溢的詩中,你能體會出他內心的痛苦嗎?

1993年3月9日上午,被稱為“桑塔納之心”的上海大眾汽車公司前總經理方宏,一位在外人看來事事完美的商界精英,一個事業興旺的企業首腦,卻在一個平常的日子裏,異乎平靜地處理完當日的工作,在沒有任何遺言的情況下,從自己五樓的辦公室縱身躍下。

方宏的死,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使人迷惑不解。有人追蹤了解,最終從他當醫生的妻子口中證實:方宏死於抑鬱症。當時一篇雜誌上的評論寫道:“隻是因為一些困擾自己的心事無法隨便向人訴說,漸漸積累,終於到了不能抑製的那一天。”

2003年6月23日,溫州市浙江東方集團副總經理朱永龍因長期精神抑鬱自殺身亡。

1996年12月12日夜,曾以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紅透大江南北的作家徐遲,在武漢一家醫院跳樓,以自殺謝世,終年82歲。據報道,徐老先生在自殺之前,已經有種種跡象表明,他罹患抑鬱症多年。一篇追憶徐遲晚年生活的文章寫道:晚年的他,與孤獨、寂寞為伴。他沒有其他愛好,除了聽聽古典音樂,看看《參考消息》的科教版外,他不看一切報刊,又不看電視。相濡以沫近50年的老伴去世,女兒到法國留學,對於一位日漸體弱的老者,生活的大門好似緊閉,且又找不到關心他、與他說話的人,可以設想他的晚年是多麼壓抑。

沒有哪種職業、種族、性別或年齡的人能夠對抑鬱症說“不”。其中也不乏成功人士和名人:

林肯——美國第十六任總統

羅斯福——美國第三十二任總統

尼克鬆——美國第三十七任總統

戴安娜王妃——英國查爾斯王子前妻

丘吉爾爵士——英國前首相

巴頓將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上將

凡·高——荷蘭後期印象派畫家

海明威——美國作家

瑪麗蓮·夢露——美國影星

奧黛麗·赫本——美國影星

6.抑鬱症是思想問題嗎

長久以來,大多數人對抑鬱症缺乏了解,往往把抑鬱與“有思想問題”、“意誌薄弱”等貶義詞掛鉤。以前,如果某人患了抑鬱症,單位領導不會想到他有病,而是派人去做他的“思想工作”。

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如果患有抑鬱症的患者自殺了,那叫“自絕於黨,自絕於人民”,用草席子一裹,送到火葬場燒了。那個年頭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凡是自殺的人,連開追悼會的資格都沒有。

直到現在,如果有誰得了抑鬱症,終日愁眉不展,比較親近的人或有些大夫往往說:“你沒啥病,想開點,別胡思亂想”,“多鍛煉身體,增加點營養”,“吃點維生素吧”……

其實,抑鬱症並不是思想問題。在亞健康人群中,有些症狀和抑鬱症差不多。在臨床工作中發現,許多“白領”人士的亞健康就是抑鬱症的表現。我們應該把他們“亞健康”的帽子,換上“抑鬱症”的診斷。下麵這位媽媽認為自己的女兒有思想問題:

李娜是思想問題嗎?

有一位女患者叫李娜,人挺漂亮,正是充滿青春活力的年紀,在一家外企搞銷售工作。近兩三年來,她常說,全身上下都是病,沒有一塊舒服的地方,沒有一天是快樂的。

她的媽媽告訴我們,這孩子近幾年來總“想不開”,不知道有什麼思想問題。原來愛說愛笑,特別喜歡打球、旅遊、唱歌,還會裁剪,經常為自己設計時裝……後來,一切全變了,整日無精打采,感到生活無趣,悲觀厭世,痛不欲生。

她白天感到昏昏沉沉,做事提不起精神,工作隻能勉強完成,並經常說:“我什麼都不能做,隻剩下一個軀殼,一切都完了,隻有一死了之……”

最讓李娜痛苦的是失眠、多夢。好不容易入睡,卻噩夢連連,早晨,四五點鍾她就醒了,躺在床上犯愁,如何熬到晚上呢?她覺得,世界上沒有比她活得更累的人了,還不如早點死了舒服。每天淩晨,成為她一天中最痛苦的時刻。

為了治病,家人陪她跑遍了各大醫院,看過了各科專家,做遍了各種檢查。但是,臨床檢查的報告結果都寫的是“減號”(陰性)。醫生的診斷一般是“神經衰弱”或“神經官能症”,也有的寫成“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有的幹脆寫成“頭痛待查”。

李娜服過的丸散膏丹、片劑膠囊,能拿小籮筐裝。吃完飯,剛撂下筷子,她就從手提包中拿出各種維生素、保健品、營養品、大膠囊小藥片往嘴裏扔一把。她也做過針灸治療,烤過電(理療),兩年來,為了治病花費上萬元。

30歲的人了,也不急著結婚,別人給她介紹男朋友,都讓她拒絕了,連麵都不見。她說:“我連自己都管不了,結了婚不是坑人家嗎?”

後來,在大夫勸說下,她到精神病醫院心理科就診,被診斷為抑鬱症。服藥兩周後,奇跡出現了。她前麵說的那些症狀一個一個逐漸消失了,她的精神很快振作起來,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接著,她的睡眠也改善了,吃飯香了,體重增加了,紅光滿麵,連說話的聲調也提高了八度,對前途也充滿了信心。

李娜是一個典型的抑鬱症患者,被認為是思想問題或其他內科疾病,而延誤了治療。

7.抑鬱症是由抑鬱性格造成的嗎

張萌從小內向,是個極不自信的人,總是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如果別人再說她些什麼,她就更加不自信了。自己感到很孤獨,覺著過得特別沒意思,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學習,連個可以說知心話的人都沒有。她好想找個能理解他的人,向他傾訴自己內心的痛苦,傾訴自己過去的苦惱,可是她找不到一個知心朋友,她會得抑鬱症嗎?

當然性格和抑鬱的產生有一些關係,內向性格、少語、很少和人交往、神經質、情緒不穩和依賴性高的人患抑鬱症機會大一些。但是,抑鬱症並不是由性格缺陷引起的。那麼抑鬱性格有哪些特質呢?其表現在:

喜歡安靜,有節製,不喜歡開玩笑,也不喜歡拋頭露麵。

有悲觀傾向,容易想到事物不利的一麵。

不總是悲傷,但容易引起悲傷反應或多愁善感。

缺乏自信,在某種程度上缺乏活力和主動性,不願意主動承擔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