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俄簽約
康熙二十八年(1689)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境。但是沙俄殖民主義者繼續實行其對外侵略政策,蠶食中國領土,對喀爾喀蒙古地區的侵蝕更其嚴重。與此同時,引誘中國邊民,製造叛逃事件。清朝政府為了製止沙俄的領土侵略,多次行文俄國,要求雙方舉行談判,劃定疆界,俄國拒不回答,以事拖延。三十二年(1693),俄國使臣義傑斯抵京,以未奉沙皇訓令拒絕談判邊界問題。五十六年(1717),康熙說:關於議定中俄喀爾喀蒙古地區的疆界,給俄國去信十餘年,至今沒有得到答複。《尼布楚條約》規定,雙方可以開展貿易,俄國人企圖通過商業對中國進行掠奪。三十二年(1693),清朝政府定例,允許俄國商人到北京做買賣,三年進行一次,每次不得超過二百人,在京不得超過八十天,一應貨物俱不納稅,犯禁之物不準交易,商人路費自理,在京期間不供給夥食。雖是這麼規定了,但對俄國商人往往給以優待,如康熙所說,對前來的數百人的商隊,“俱令乘驛,送至京城,留住數月,給以廩食,飼喂馬匹,諸事應付,所費錢糧甚多”。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命原任大學士馬齊管理俄國商人事務。康熙統治前期,大清政府以俄人組成俄羅斯佐領,屬鑲黃旗,康熙賜給寺院,他們擅自改為東正教教堂,有神父。《尼布楚條約》簽訂後,俄國要求派人到京城學習滿文和漢文,俟學成之後換回,再派人來。清朝政府於翰林院下設俄羅斯學,派人教育俄國學生。俄國教士、學生,都住在俄羅斯館內。
《尼布楚條約》簽訂前後,正值清朝政府同準噶爾部噶爾丹集團作鬥爭。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是準部策妄阿拉布坦集團向清朝進攻的前夕,康熙想聯絡在半個多世紀前被準噶爾人壓迫遷徙到伏爾加河下遊的土爾扈特人,打算派遣使團前往探望,需要假道俄國,俄國為了發展它的對華貿易和派遣傳教士來華,同意為清朝使團提供方便,同時要求允許俄國增派傳教士來京。結果是圖理琛使團去土爾扈特部,於五十四年(1715)回國時帶來俄國修士大司祭。康熙末年,清朝政府同策妄阿拉布坦進行戰爭,俄國政府妄圖誘迫策妄阿拉布坦臣服於它,嚴重幹涉中國內政,激起清廷的憤怒,六十一年(1722),通知俄國商隊離開北京,並不得在蒙古地區的庫倫進行貿易,拒絕俄國派遣來華的庫爾齊茨基主教入境。這些事實說明,康熙統治時期的中俄關係中,除清朝政府和沙俄政府雙方外,還涉及到中國的準噶爾人和居住在伏爾加河下遊的土爾扈特人,俄國政府力圖把土爾扈特人役為屬民,陰謀利用準噶爾叛亂勢力侵占中國領土與臣民。值得注意的問題正在這裏。一七○○年前後的半個世紀中,準噶爾分裂勢力猖獗,攻打喀爾喀,控製西藏。康熙皇帝為了盡快割斷俄國殖民主義者與準噶爾分裂分子的聯係,為了遏製俄國的侵略,爭取同俄國早日簽訂條約,為此被迫作出了一些讓步,俄國殖民主義者以支持準噶爾分裂勢力為籌碼,與清朝政府討價還價,攫取侵略利益。清朝政府對付俄國侵略者的手段,主要是停止貿易和拒絕接受俄國教士。
雍正即位後,全部繼承了康熙的對俄國政策。元年(1723),有一部分被清軍追剿的準噶爾叛亂分子逃亡俄國,清朝政府要求俄國交回逃人,未獲結果。雍正借此拒絕次年應入境的俄國特列季亞科夫商隊的來華。
俄國政府鑒於中國政府的強硬態度,深感中斷貿易對它的不利,遂改變策略,於雍正二年(1724)初表示部分遣返中國逃人,雍正政府當即派遣一等公、都統鄂倫岱和理藩院侍郎特古忒前往邊境洽談,他們又一次代表中國政府要求兩國訂立新的邊界和逃人問題的條約。三年(1725),俄國新沙皇葉卡捷琳娜一世決定派遣薩瓦?務拉的斯拉維亦伯爵為出使中國大使,在祝賀雍正登基的同時,宣布她本人繼位,進而談判兩國貿易和劃界問題。薩瓦是俄國外交界和商界老手,受命之後,一麵組織人員繪製中俄邊境地圖,一麵準備錢貨,以便收買清朝官員和在華西方傳教士。他把在彼德堡的房子租給法國駐俄大使康普裏頓,由該大使寫信給法國在華的耶穌會士,為他們搭橋。
雍正在得到俄國遣使通知後,於四年(1726)正月命原理藩院尚書、舅舅、一等公隆科多在察視阿爾泰山後,往喀爾喀蒙古邊境查看疆界,等侯與俄國使臣會談。雍正還指令喀爾喀郡王、額駙策淩和散秩大臣、伯、四格為談判成員。同年夏天,隆科多、四格與薩瓦相會於恰克圖附近的布爾河,薩瓦表示要祝賀雍正登基,要求率領商隊和庫爾齊茨基主教同行,隆科多同意薩瓦進京,而使商隊、教士留在該地,等待談判後決定行止。薩瓦於是冬天至京,雍正令吏部尚書察畢那、理藩院尚書特古忒、侍郎圖理琛與俄使會談。薩瓦為等待其屬員繪製地圖,極力拖延對邊界問題的討論,卻利用時機,收買法國在華傳教士巴多明,又經由巴多明的牽引,結識多年負責俄國事務的大學士馬齊,用卑鄙的收買辦法,從馬齊處獲得中國談判代表團的內情。曆時半年,雙方就原則問題達成初步協議。薩瓦回到布爾河,與隆科多、策淩、四格、圖理琛繼續會談,隆科多堅決要求俄國歸還所侵占的喀爾喀土地,薩瓦蠻橫地以發動戰爭威脅中國放棄領土要求。恰在這時,早就受審查的隆科多因私藏玉牒底本的事情被揭發了,雍正非常惱怒,說從前差遣隆科多料理邊疆事務,“並非不得辦理鄂洛斯事件之人”,且“鄂洛斯事件係最易完之事”,把他從談判代表團撤回治罪,還派馬齊參予對他的審理。雍正在對這過分看重隆科多的過失,不利於邊界堅持原則的談判。隆科多走後,策淩和薩瓦分別代表中俄兩國,於五年(1727)七月在布爾河畔簽定《布連斯奇條約》,劃定中俄在喀爾喀地區的疆界。中國方麵又就此條約和前此在京城所達成的協議,擬成總條約草案,六年(1728)五月,雙方代表在恰克圖正式簽字,這就是《恰克圖條約》,它共有十一款,主要內容是:
劃定中俄喀爾喀地區邊界。以恰克圖為分界點,東自額爾古納河,西至沙畢納依嶺(沙賓達巴哈,位於唐努烏梁海地區的西北端)為界線,線以南為中國境,以北為俄國境。
處理越境人犯。以往逃人不再追究,嗣後雙方不得收容,並嚴行查拿,送交對方守邊人員。
確定貿易方法。基本上維持康熙年間的做法,俄商三年至京城一次,每次不超過二百人,中國不收賦稅。零星貿易另於尼布楚、色楞格二地區擇地進行。
規定宗教職員和留學生人數。俄國原在京城住有傳教士一人,條約規定可增加三人,中國接受俄國學童四人來京學習滿文和漢文,另接受通曉俄文、拉丁文二人,總共十人。規定十年一輪換。同時中國政府幫助俄國在京城建立一所教堂。
條約簽訂後,俄國極力開展活動,清朝政府按照條約給俄國人提供方便。五年(1727),接受俄國東正教學生四人。次年,雍正命翰林院選派滿漢助教各一人充任俄國學生教官。十年(1732),為俄國興建的新教堂建成。自此之後,俄國人得以按期向中國派遣傳教士團和留學生。在貿易方麵,還在談判期間,俄方要求將俄商的馬匹牛羊留在邊界放牧,雍正諭允,要俄國約束其放牧者,不得生事,派理藩院官員前往照料,通知附近的蒙古官員嚴防盜賊,若俄商馬匹牲畜失竊,由該地方總管賠償。同時期,談判代表圖理琛擅自允許俄商入境貿易,清朝政府有關官員要求以非貿易年為由究治圖理琛之罪,雍正予以寬免。九年(1731),清朝政府定例,俄商自恰克圖入口,由喀爾喀土謝圖汗等報告理藩院,經雍正委派官員前往邊境,伴同俄商進京。雍正還任命內大臣、部院大臣數人總理俄羅斯事務,又從內閣侍讀學士、科道等官中簡用監視貿易官。同年賜給俄國商隊銀子一萬兩,補助其路途馬匹的耗費。在邊境上,俄國在恰克圖建立貿易市場,中國在它的對麵興建買賣城,作為雙方的互市場所。自從《恰克圖條約》簽訂以後,俄商不再經由尼布楚、黑龍江進入北京,徑直由買賣城,經張家口抵達北京,免得再東繞一圈,所以自此以後買賣城一線成了俄國商隊主要通路,給它取得了便利。
《恰克圖條約》簽訂以前,雍正已在準備對準噶爾用兵,條約正式簽訂的第二年(1729)即開始了西北兩路進軍,討伐噶爾丹策零。出師後,他派滿泰、阿思海前往土爾扈特,托時、廣錫前往俄羅斯,告知該汗和沙皇對準噶爾用兵之事。前文說過,清軍出發之初,噶爾丹策零謊稱有和好之意,清軍暫停進攻,這時,雍正命將此事通知滿泰、托時等人,要他們將情況向使往處說明。雍正聯絡土爾扈特,無疑是利用其與準噶爾的曆史性矛盾,以孤立準部。把中國內部事務正式通告俄國,是製止俄國勾結噶爾丹策零,利用中國分裂勢力侵略我國的惡劣行徑。
中俄既然簽訂了《恰克圖條約》,它對雙方都有約束力,它所規定的中俄喀爾喀地區的邊界,也是準噶爾部內野心家覬覦的地方。俄國人如果不想破壞這個條約的話,就不能公開的、大規模的支持準噶爾分裂勢力的活動。事實上,條約簽訂後,在所規定的邊界地區,沒有發生大的變化。清朝政府也加強了喀爾喀地區的防務,設立卡倫(邊防哨所)五十九個,東邊十二個屬黑龍江將軍統轄,西邊四十七個由喀爾喀四部管理。
由這些情況可知,雍正簽訂《恰克圖條約》,是為防禦俄國殖民主義者的侵略,保衛喀爾喀地方領土,也是為了在解決準噶爾問題時,防止俄國殖民主義者幹涉中國內政。雍正的目標基本達到了,在一個時期內遏製了俄國人的侵略野心。但是,在條約簽訂之前,中國喀爾喀地區被俄國殖民主義者所侵占的土地喪失了,清朝在貿易、宗教方麵給了俄國人很多優惠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