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南懷瑾】毋從得失計輸贏(2)(2 / 3)

生活中的林語堂先生是個性情平順、隨和開朗,而又機智幽默的人,是個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但他又是一個非常有原則、能夠堅持己見的人。在為人上,他是個非常有氣節的文人,“七七事變”後,林語堂先生在大洋彼岸向全世界呐喊:“為了中華子孫能有個安身立命的地方,該和日軍拚一拚啦!”在為文上,他說道:“做文人要帶點兒丈夫氣,帶點膽量。說自己胸中的話,獨抒己見,不隨波逐流,這就是文人的身份。”在做事上,林語堂先生身為我國現當代著名文學家,他的文章大多筆觸細膩,風格明快,尤其是他的“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的小品文,更是清新幽然。但他在做事時卻是非常認真仔細的,他的座右銘就是“文章可幽然,做事需認真”,從中我們可見識到這位人文大師的處事智慧。

【馮友蘭】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陽唐河人。我國現當代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他為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他是一個飽受非議的國學大師,他是一個人生大起大落的偉大哲學家,他的一生充滿了“是是非非”。他曾執筆致函蔣介石為民請命,讓蔣介石感動得流下眼淚;他也曾親筆致信毛澤東,表示願意改造思想。“文革”中他飽受非議和淩辱而心平氣和,“文革”後他備受推崇和優待而寵辱不驚。他的生活閃耀著豁達為人的哲學光芒,他的“人生境界說”更是經典到無以複加。在“智山慧海傳真火,願隨前薪火作後薪”的自勉之詞下,他桃李滿天下、薪火遍神州。“寵辱不驚、從容豁達”堪為他一生的精神寫照。

【錢穆】

錢穆(1895—1990),江蘇無錫人,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九歲入私塾,1912年輟學後自學,任教於家鄉的中小學。1930年因發表《劉向、劉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曆任北京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武漢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江南大學教授。

錢穆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曆史學家,國學大師,同時也是一位孝道的楷模。錢穆說:孔子教人學為人,即學為“仁”。要做到“仁”就要先做到“孝”,孝是仁愛的根源,更是一種生存的策略。

【傅斯年】

傅斯年(1896~1950),祖籍江西永豐,初字夢簪,字孟真。我國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曾任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在近代學術史上,傅斯年先生是一個著名的人物。他不僅是曆史學家、教育家、五四運動的北大學生領袖、曆史語言研究所創始人、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台灣大學校長,一生還富有傳奇色彩。他為人耿直狷介,而又天性仁和。他是知識分子中少有的敢在蔣介石麵前蹺起二郎腿說話的人。他對學生極其愛護,又要求甚嚴。而他做一切事情的前提是先更嚴地要求自己,批評別人之前,先把審視的目光放在自己身上。自我省察、嚴於律己,堪稱是這位國學大師終生踐履的信條。

【俞平伯】

俞平伯(1900~1990),古典文學研究家、紅學家、詩人、作家。原名俞銘衡,字平伯,以字行世。

早年參加五四新文化運動,為新潮社、文學研究會、語絲社成員。191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曾赴日本考察教育。曾在杭州第一師範學校執教。後曆任上海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1947年加入九三學社。建國後,曆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顧問等職。

俞平伯先生是一位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很深的正派而又有骨氣的知識分子,他一生光明磊落、豁達開朗,以他的博學和真誠在學術界結交了許多的良友,如朱自清、葉聖陶、顧頡剛、鄭振鐸、何其芳等,很多朋友都是幾十年的老交情。一生能結交到這麼多的良友實乃人生一大幸事,而這正得益於俞平伯先生在選擇朋友上恪守了孔子的教誨:友直、友諒、友多聞;在朋友相處之道上,又能始終堅持“君子之交淡如水”。俞先生充滿智慧的交友之道相信會給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示。

【梁實秋】

梁實秋(1903~1987),號均默,原名梁治華,字實秋,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祖籍中國浙江杭縣(今餘杭),出生於北京。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譯著《莎士比亞全集》,編著《英國文學史》。

梁實秋先生是一個性格溫和的國學大師,他13歲便考入了清華大學,博古通今,精通多國語言,他編著的《遠東英漢大詞典》、翻譯的《莎士比亞全集》讓讀者受益無窮。他將自己的書齋取名“雅舍”,並在這“雅舍”中上演了一幕紅透文壇半邊天的“小品”。他為人溫和優雅,是個被冰心稱之為“像花一樣的男人”的謙謙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