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南懷瑾】毋從得失計輸贏(2)(1 / 3)

陳寅恪(1890~1969),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曆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江西義寧(今修水縣)人。著名詩人陳三立之子。陳寅恪少時在南京家塾就讀,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從小就能背誦四書五經。先生廣泛閱讀曆史、哲學典籍,國學基礎深厚,國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見解多為國內外學人所推重。吳宓先生很器重他,認為他是“全中國最博學之人”,梁啟超先生也非常尊重他,謙虛地向人介紹:“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

陳寅恪先生作為著名的國學大師,其學富五車、通今博古的學問令許多學者對其高山仰止,稱其為“文化昆侖”。傅斯年先生對他進行這樣的評價:“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在治學上,陳寅恪先生多次強調,做學問是件終生的事情,而且不能蜻蜓點水般一帶而過,而要舉一反三,如此方能觸類旁通,求得真知。

【劉半農】

劉半農(1891~1934),原名劉壽彭,改名劉複;字伴儂、瓣、半農,號曲庵。江蘇江陰人,是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作為民國時期著名的學者,他不僅在文學上卓有建樹,在語言學方麵更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同時,他又是我國語言及攝影理論的奠基人。他的《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康士坦丁語言學專獎”,是我國第一個獲此國際大獎的語言學家。

他在國外留學時,條件相當艱苦,但仍然作出了卓著的成績,為中國語言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談到學習方法時,劉半農先生表示他是“樂在其中”,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胡適】

胡適(1891~1962),原名嗣,學名洪,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上莊村人。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曆史家、文學家,哲學家。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

胡適先生作為我國現代著名的學者、曆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其學識修養自不必說,而他的高尚德行更為時人所敬仰。他在就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以獨特的慧眼和寬大的胸懷接納年僅三十多歲的季羨林為北大正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係主任,以“嚴似冰霜,卻也煦如春風”的督教培養羅爾綱,都為時人所稱道。

胡適先生也多次提到過,一個人要注重道德品行,他認為一個人的德行比他的才能更重要,如果一個人才高八鬥而德行不好,那麼聖人連看也不看他一眼,隻有德才兼備才是完美的人才。如果二者不可兼得時,德是熊掌,才是魚。孟子舍魚而取熊掌,智者舍才而取德。

【趙元任】

趙元任(1892~1982),漢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蘇武進(今常州)人,生於天津。主攻現代方言學、中國音韻學、普通語言學等,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曾當選美國語言學學會主席、美國東方學會主席,被稱為我國的“語言學之父”。曾任清華大學教授,與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一起被稱為清華“四大導師”。

大多數人所熟知的趙元任先生,是國際知名的語言學大師,是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者之一。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趙元任先生還雅好音樂,曾專攻和聲學與作曲法,會擺弄多種樂器,畢生都與鋼琴為伴。他一生創作過一百多件音樂作品,包括聲樂和器樂。我們所熟知的一首由劉半農先生作詞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就是由趙元任先生譜曲並親自演唱的。對趙元任先生來說,生活就應該像是一串跳動的音符,音樂是他的生活樂趣所在,也是他生命的組成部分之一。

【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煥鼎,字壽銘、蕭名、漱溟,後以其字行世。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著名學者。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是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後一位儒家”之稱。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梁漱溟先生是一位特立獨行的人物。他是唯一一個敢和毛主席拍桌子唱反調的讀書人,他也是第一個公開反對“文革”的讀書人,他還是第一個提倡“鄉村教育思想”並付諸實踐的讀書人。他自稱是一個有思想,且本著思想而行動的人。他的新儒學思想惠澤了無數人。他的正氣傲骨、赤膽忠心、淵博學識、特立獨行使他成為最具個性色彩的一代宗師。他的“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的浩然正氣、“無我為大、有本無窮”的博大智慧,更讓他成為我們人生智慧的導師。

【林語堂】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現福建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中國現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代表作有《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京華煙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