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南懷瑾】毋從得失計輸贏(2)(3 / 3)

【張岱年】

張岱年(1909~2004),字季同,別號宇同,河北滄縣人,著名的哲學家、哲學史家、國學大師、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華孔子研究會會長、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等職。張岱年先生1933年任清華大學助教,1936年寫成名著《中國哲學大綱》。1952年調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1978年起張岱年先生擔任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1979年中國哲學史學會成立,張先生被推為會長。張先生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史研究,著作等身,有極高的造詣和廣泛的建樹。

【張中行】

張中行(1909~2006),原名張,字仲衡。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是我著名的國學大師、學者、散文大家、語言文字學家、哲學家。先生涉獵廣泛,博聞強記,遍及文史、古典、佛學、哲學諸多領域,人稱“雜家”。自覺較專者為語文、中國古典和人生哲學。以“忠於寫作,不宜寫者不寫,寫則以真麵目對人”為信條,被稱為“布衣學者”,又被稱為“文壇老旋風”。一部《順生論》被稱為“當代論語”。他和季羨林、金克木被稱為“燕園三老”。

啟功先生說他“既是哲人,又是癡人”;季羨林先生稱他“高人、逸人、至人、超人”;而他自己說“我乃常人,就安於常態”。可以說,他是一個最最平凡的國學大師,他一生不想做官、不想發財;可以說,他是一個最最超凡的國學大師,他集雅人、雅行、雅趣、雅文於一身。他是一位平凡到骨子裏、又奇特到骨子裏的國學大師。

【錢鍾書】

錢鍾書(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又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江蘇無錫人。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

錢先生博學多能,兼通數國外語,學貫中西,在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兩方麵均作出了卓越成績。錢先生的治學特點是貫通中西、古今互見的方法,融彙多種學科知識,探幽入微,鉤玄提要,在當代學術界自成一家。其因多方麵的成就,被譽為文化昆侖。60年來,錢鍾書先生致力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淡泊名利,甘願寂寞,辛勤研究,飲譽海內外,為國家和民族作出了卓越貢獻,培養了幾代學人,是中國的寶貴財富。

錢鍾書先生以知識淵博而著稱,他博覽群書,古今中外、文史哲無所不窺、無所不精,甚至有外國記者曾說,“來到中國,有兩個願望:一是看看萬裏長城,二是見見錢鍾書”。簡直把錢鍾書看作了中國文化的奇跡與象征。

錢先生一向被人們稱作“天才式的學者”。然而,我們知道沒有所謂的“天才”,即使有,天才也由勤奮中得來。錢鍾書先生之所以能夠創作出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獲得很多研究成果,都與他的“讀書癖”有關。正像他本人曾經說過的一句話:“要自己的作品能夠收列在圖書館的書裏,就得先把圖書館的書安放在自己的作品裏。”

【季羨林】

季羨林(1911~2009),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曆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季羨林先生曾經表示過自己並不是不喜歡名利,名利之心人人都有,要做到“無欲”很難,所以老子也隻說“清心寡欲”,一個人能讓自己變得不那麼貪婪已經很了不起了。但是季老又是一個非常正直的學者,他一生治學嚴謹,絕不沽名釣譽。他說過一個人越能把名利看得淡一些,境界就會越高一些。就像我們古人所說的“無欲則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人到無求品自高”。

【南懷瑾】

南懷瑾,1918年出生於浙江溫州樂清南宅殿後村,我國當代著名的國學大師、詩人。他自幼接受傳統私塾的嚴格教育,少年時期就已遍讀諸子百家,兼學拳術、劍道等各種功夫,同時苦心研習文學、書法、詩詞曲賦、天文曆法諸學,並深得其精要,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20世紀80年代末籌資興建金溫鐵路,並於1998年建成通車。現居江蘇。

南懷瑾先生學問博大精深,融貫古今,涵蓋儒、釋、道,更及於醫卜天文、詩詞歌賦。在台灣,人們尊稱他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學家”、“禪宗大師”和“國學大師”,一度名列“台灣十大最有影響的人物”。代表作有《論語別裁》、《老子他說》、《孟子旁通》、《易經雜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