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東書生石珻十五歲考上秀才,後來他父母病逝,隻好跟大爸生活。大爸石履吉無子,大媽視石珻如己生。清明節石珻對大媽說:"大媽,今天是清明節,我要去給父母掃墓。"
大媽從衣袋裏掏出一些銀兩說:"你有孝心,大媽高興。拿這些銀兩去多買一些香蠟紙錢,燒給你爹媽。記住,早去早回,不要四處亂跑!"大媽不放心,又叫了個仆人陪他去。
石珻到父母墳前焚香跪拜以後,就帶著仆人向風景優美的山裏走。走了大約兩裏路,他抬頭看到溪邊有一所尼姑庵,門上寫著"朝雲庵"三個大字。石珻進入庵內,信步向殿後走去。他舉目四望,尼姑庵不大,但設計精巧,深幽肅穆,花園中桃花爭豔;籬笆外溪水潺潺,清澈見底;溪邊弱柳扶風,怪石粼粼。石珻抬頭見不遠處有一座茅屋,柴門半開。正在他凝望茅屋時,忽然有位衣著淡雅的妙齡女子,手執桃花款款而出。她見石珻,嫣然一笑,庚即又轉回屋內。石珻心搖意蕩,屹立不動。良久,仆人走來催他回府,他這才回過神來。
石珻回府後,坐臥不安,腦子裏全是那姑娘的身影。第二天,他計上心來,走進大媽房裏說:"大媽,'朝雲庵'環境清幽便於讀書,我想到那裏安心讀書,準備應試。"
"那地方我常去燒香祈福,確實是一個讀書的好地方,你去吧。喚書童陪你去,為你安排飲食起居,住幾天就回來!"伯母應允道。
石珻帶著書童李三住進尼姑庵後,就讓李三去玩,他拿著一本書站在籬笆邊凝望茅屋,等待那位妙齡姑娘出來。等了一個星期,仍不見那姑娘的身影。他再也按捺不住,去問庵中掃地的尼姑:"師姑,請問對麵茅屋裏的主人貴姓?"
女尼頭也不抬地回答說:"姓甘!"
石珻接著又問:"他們家有些什麼人?"
尼姑抬頭審視石珻後說:"隻有以紡織為生的母女二人。聽說最近來了位客人,不知是何許人也。"
"請問師姑,到對岸有沒有橋?"石珻指著小溪對岸說。
"沿西而上,前麵不遠處有一小橋,可到對岸。"尼姑回答。
第二天早飯後,石珻走出籬笆小門突見有一女子在溪中洗衣,酷似不久前所見姑娘。石珻定睛一看,女子麵麻發禿,醜陋無比。他大吃一驚,轉身就走。
石生回庵後題詩一首曰:
草色搖憐綠正肥,桃花門巷是耶非。
等閑已識東風麵,萬斛春愁對釣磯。
第二天他就告別尼姑庵回到大爸大媽身邊。
光陰似箭,一晃一年過去了。石履吉五十大壽,石珻的姨媽秦氏是當地巨富,來為石履吉祝壽。隨她來的仆人丫鬟有好幾個。
當晚壽宴,所有客人和跟隨的仆人、丫鬟都參加了宴會。石珻去向姨媽敬酒時,看到姨媽身後站著一個絕色丫頭。他仔細一看,正是去年在"朝雲庵"後院籬笆邊看到的那個女子。
第二天石珻去為姨媽請安。醉翁之意不在酒,實際上他是想找機會去見那位美女。姨媽和他說話,他卻兩眼注視那個丫頭。姨媽看出他的心意,笑著說:"珻兒,你真是好眼力,她是湖北人,賣身葬父來到我家,她年僅十五歲,是我丫鬟中最好看的一個。不過她的一些短處你卻不知道。"
石珻忙問:"什麼短處?"
姨媽揭開丫鬟的衣裙指著腳說:"她的腳大如芭蕉葉,且有暗疾。她腋下還有臊狐味。"說罷掩口而笑。
石珻近前一聞,大失所望,再也不想看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