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和潛意識:意識是人心理狀態的最高形式,是人的心理因素世界中的首腦,他統治著整個精神世界,使之運作協調。正是在意識的管轄和指揮下,精神生活才具有穩定合理的特點。前意識,是屬於意識的觀念和思想,因與現實的生活無關,被排除出意識,而留在意識附近,可以較快、較易地進入意識領域內。在意識和前意識以外,即是潛意識,是人類精神中占據最大量、最原始的部分。在精神世界中,潛意識壓在最深處、最底層,但又最活躍,總是設法浮現到意識表層上來。
簡單一點理解,意識就像是海平麵或者是海岸,風平浪靜或者烏雲密布我們都能夠清晰地看到;前意識就像淺水處的魚類,隨時有可能浮出水麵,從而被我們看到或者感覺到;而潛意識就像在深海中掙紮的怪獸,強壯而活躍,但是不容易被我們發覺和感知,一切被壓抑的心理層麵的東西都是潛意識的,但並不是所有的潛意識都是被壓抑的。
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把潛意識導入意識,說穿了就是把藏在海底的水怪拉到海麵上來,讓其失去神秘感,喪失生命力,症狀也就被解除了。
自我和本我:本我,是遺傳下來的動物性本能,是一種原始動力機製,其目標是毫不掩飾地滿足生物欲望,內部充滿了非理性、反社會和破壞性的衝動,是潛意識結構部分,遵循著快樂原則。自我是每個人都包含的心理內涵,是理性的,是意識的主體結構部分,它控製著能動性的入口,及將興奮釋放到外部世界中去,處於本我與外界之間,根據外部世界的需要來活動,在現實原則中感受情感。自我調節著本我,與之相對立,是檢查精神內部運動的所有過程。自我是部分意識的參與者,它的任務是使本我與外界社會更好地協調,並采取某種方式轉移不能被社會所接受的本能衝動。
自我和超我:超我是充滿清規戒律和類似於良心的人格層麵,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內在的道德檢察官,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來自於內心的道德理念,為自我確立了好和壞的東西,一個社會的理想和傳統價值是通過超我傳遞給後代的。
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結構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本我包括了所有原始的遺傳的本能和欲望,宛如一口充滿著沸騰的激動的大鍋,其中最根本的是性欲衝動,即所謂的‘性力’(力比多),它為各種本能衝動、欲望提供力量,是人的整個精神活動的基礎和源泉。自我所代表的是理性和判斷,它既要滿足本我的要求,又要使之符合現實,調節兩者之間的衝突。但自我並不能脫離本我而獨立存在。它不僅為本我服務,而且必須依靠本我提供的能量來活動。超我則代表一種對本我的道德(即良心),與本我處於對立地位,它不僅使本我推遲得到滿足,而且使之不能得到滿足,它指導自我去限製本我的衝動。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相互交織在一起,構成人格的整體。它們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麵: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會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它們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標:本我追求快樂,自我追求現實,超我追求完美。
當三者處於協調狀態時,人格則呈現出健康狀態;當三者關係發生錯亂時,就會產生心理或精神疾病。在一般情況下,本我、自我、超我三者處於平衡狀態,而它們之間的關係失調就是人的一切行為失常的根源。
我們常為一句諺語而引以為戒,即“不要同時服侍兩個主人”。可憐的自我甚至遭遇了比這更為糟糕的事:它服侍這些嚴厲的主人,並盡可能的使它們的命令及要求彼此和諧調和。然而這些命令永遠是五花八門的,並且往往似乎是彼此不相關聯、格格不入的。難怪自我的工作往往失敗,它的三個專製主人就是外在世界、超我與本我。
自我感到在三方麵受到包圍、三麵受敵,而受三種不同危險的威脅;如果這些危險難以壓製,它就以一般的焦慮不安來反應。
於是自我為本我所推動,受超我所限製,為現實所拒斥,同時又要努力奮鬥,企圖使各種力量和諧統一。這樣我們就可以了解,為什麼人們往往無法壓抑住一種呐喊:“人生並不容易,真是艱辛。”假如自我不得不承認其軟弱無力,它就會崩潰而發生焦慮不安——和外在世界有關的現實性焦慮,和超我有關的道德焦慮,以及與本我內在的強烈熱情有關的精神官能症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