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2 / 3)

(3)實踐中存在認識誤區

重心理測試、輕科學分析。有的高校把心理素質教育簡單地等同於心理測試,在所謂的硬件上下功夫,熱衷於搞各種心理測試,把心理素質教育形式化和簡單化,對心理問題的科學分析不夠。在心理谘詢中重障礙谘詢、輕發展谘詢。由於我國高校的心理素質教育大多是從解決學生的心理障礙入手的,使一些人誤認為高校心理谘詢的對象隻是存在心理障礙、人格缺陷的異常學生,而與多數心理健康但麵臨著成長與成才、情感與事業、日常生活事件的處理等諸多問題的大學生無關,致使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的對象和範圍受很大局限,影響了心理素質教育作用的發揮。

重心理問題診治、輕預防引導。目前,全國大多數高校成立了學生心理谘詢機構。然而,一些高校卻存在著心理素質教育定位不準,重視個別學生的谘詢診治而輕視普遍防治引導的問題。重心理問題的調查、輕心理求助方式的調研。有些高校在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調研中,主要是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調查,並根據調查結果研究製定相應的措施,很少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幫助與求助方式,如對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時是否願意求助於心理谘詢機構、他們最願意采取什麼樣的求助行為等等研究不夠。五是重心理課程的開設、輕心理訓練活動的開展。有些高校熱衷於開設心理知識類的課程,將心理知識教育簡單等同於心理素質教育,而輕視心理活動的訓練。

(4)心理素質教育師資短缺引發的問題

我國對從事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的人員有一定的要求,但不是很高,如要具有必要的心理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熟練運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測量工具等。目前我國已加強了這方麵的師資培訓工作,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師資短缺仍是製約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發展的一大問題。一些高校雖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建立了心理谘詢室,卻因為缺少訓練有素、專業過硬合適的教師,工作難以有效地開展。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專業化的師資人員短缺將是高校心理素質教育工作中需要解決的急切問題。

新時期加強和改進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的對策

新的曆史時期我們要積極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把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放在首位,優化育人環境,實現心理素質教育與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協調,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學生的心理疾患、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優化心理素質,而且有助於促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效、有序地開展,為實現高等教育培養目標奠定基礎。

(1)樹立正確的心理素質教育觀是加強心理素質教育的核心

我國高等學校的心理素質教育要在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本質科學理論指導下,在理論上切實提高心理素質在人的綜合素質中地位和重要性的認識,把心理素質作為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我國的國情批判地吸收西方心理素質教育的優秀的思想理論,來創製適合我國的心理素質教育模式。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心理的東西是人在實踐基礎上對外部世界的能動反映。人的思想活動規律受製於心理活動規律。恩格斯認為,“外部世界對人的影響表現在人的頭腦中,反映在人的頭腦中,成為感覺、思想、動機、意誌”。這就是說,人的思想和心理是密不可分的,而人的行為又是受人的思想和心理共同支配的。人的任何心理總是在認識活動的基礎上形成動機、態度、情感和意誌,進而形成比較穩定的個性;人的心理與人的行為聯係密切。從人和社會的關係來看,人的心理是個體心理和群體心理的總和;心理是在社會交往和社會實踐中的心理過程與心理狀態、個體心理與群體心理、內隱心理與外顯行為的統一體。國際教育界在構建麵向21世紀教育和人才藍圖時,從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全方位要求出發,普遍認識到心理素質在未來社會人才素質中的重要地位,提倡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的思想和理論應是各國教育改革的主流。

我國要從21世紀國際社會和教育對人的心理素質型要求的戰略高度,來規劃高等教育培養具有優秀心理素質新型人才的戰略方案,我們要建立包括心理素質在內的高等教育的目標體係;建立教育在人的發展包括心理素質發展中的主導地位,加強對人的綜合素質各要素相互聯係的內在機製的研究,同時在認識上要克服四個誤區:一是教育目的觀的誤區,認為教育是實用的,他們的目的思想就是工具主義;二是教育功能觀的誤區,認為教育對人的心理素質的作用不大,心裏素質是個人的成熟、經曆和環境的產物;三是教育價值觀的誤區,心裏素質的教育是知識教育的附屬物。四是學生觀的誤區,認為學生的成熟無需教育。

(2)心理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是心理素質教育重要環節

心理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論和實踐方麵都有著顯著的區別,不能混為一談或互相替代。二者在目標、理論基礎、內容和發揮作用的方式等方麵都有著明顯的差異。所以,我們既不能想當然地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素質教育,也不能以心理素質教育去取代思想政治教育。同時我們又應看到,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行為問題往往是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交織在一起,人的行為是心理和思想的結果。“人的行為既受思想的支配,同時也受心理的支配。因此,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表現的行為中有些屬於思想行為,有些屬於心理行為,並且通過這種形式變成‘理想的力量’。”

心理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質上都是以培養全麵發展的人為宗旨,可以在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各司其責,並能相互借鑒與提高,具有異曲同工、殊途同歸之效,因而加強心理素質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機結合非常必要。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人的綜合素質以及心理素質提高的方向,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為養成、心理健康等各個層麵全麵展開,使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素質教育互相補充、互相促進。要緊緊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和心理特點,遵循思想教育與心理素質教育的規律,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思想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區分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與心理問題,善於對學生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或谘詢,對有心理困擾、心理障礙的學生提供及時必要的幫助。心理素質教育和心理谘詢應改變過去那種坐等學生上門、個別保密交談的單一方式,采用課堂教學、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的理論和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心理自我調適能力,以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

在心理素質教育工作中,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既要充分認識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又要防止孤立地、片麵地誇大心理及其教育的作用,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沿著正確方向發展。要重視學生的內在心理需要,學生的內在心理需要是他們接受外部教育影響的根本前提。從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形成過程來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學生主體出於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質的需要,是對教師傳遞的教育信息的理解與分析,反映與擇取以及整合與內化的過程,是啟動學生主體接受教育信息並保持向前發展的內在動力。隻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滿足學生心理需要,並經由各種教育渠道進入學生主體視野,才能促進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去接受和踐行。堅持心理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既要幫助學生優化心理素質,又要幫助學生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