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綜合素質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具有層次性的有機整體,心理素質是人的綜合素質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同時也是21世紀人類生存和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質。對現代教育而言,沒有心理素質的教育,便沒有真正意義的的綜合素質教育,加強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是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節,是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
新時期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學校擔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光榮使命,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接班人和建設者的重要陣地。高素質人才,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的強盛,民族的振興需要更多高素質人才,心理素質則是高素質人才的根本。一個民族的新一代,沒有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這個民族就沒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事實說明,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堅強的意誌,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一個人,沒有振奮的精神和堅強的意誌,不可能成為高素質人才。高等院校的教育尤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素質教育結合得如何直接關係到我們接班人和建設者的質量問題;而我們接班人和建設者的質量如何影響著國家和民族的興衰存亡。
(1)社會發展對學生心理素質提高的迫切要求
高校加強心理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對學生心理素質提高的迫切要求。社會發展對人的心理素質的要求日益增強。一是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徹底打破了傳統社會中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秩序,社會競爭日益加強,科學技術向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滲透的兩麵性因素,都使人們的心理世界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心裏矛盾加劇。二是現代社會較之傳統社會對人們的創造性、社會心態、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際關係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人們普遍認識到,沒有人的健康地心理世界,人類在物質生產和科學技術領域的一切活動都失去了意義;沒有人類整體心理水平的提高和發展就沒有真正意義的社會進步。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未來社會人才素質中的重要地位已成為世界教育界的普遍共識。三是“心理素質不僅是人的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製約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中介變量;心理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是素質教育的基礎。現代社會已認識到心理素質是人的素質結構中其它要素不能代替的。人的綜合素質一般包括生理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文化素質、智能素質、心理素質等幾方麵。
人的綜合素質中各個要素分別反映人的特定層麵,不能缺少其中一個方麵,也不能用一個方麵帶另一個方麵。同時心理素質是人的其他一切素質的支撐點。一個有意義學習的基本條件在於必須依賴學習者內部心理結構。這個作為學習支撐點的內部心理結構在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那裏被稱為認知結構。
(2)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迫切要求
高校加強心理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本,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迫切要求。學生是學校教育培養的對象。以人為本,不斷滿足學生發展的多方麵需要,促進學生全麵成長成才,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和具體體現。當代中國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他們是一個承載社會、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體。他們自我定位比較高,成才欲望非常強,但社會閱曆比較淺,心理發展並不成熟,極易出現情緒波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涉及大學生切身利益的各項改革措施的實行,學生麵臨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日益紛繁複雜。他們麵臨的學習、就業、經濟和情感等方麵的壓力越來越大,不可避免地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急需疏導和調節。
(3)改進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高校加強心理素質教育是改進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學生正處於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學習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對於在校學生來說,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矛盾,產生的困擾和衝突,會形成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而這些心理問題又往往同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交織在一起。心理問題,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問題在心理方麵的反映。心理問題的解決,從根本上講要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前提。反過來,心理問題的存在,也必然影響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
(4)新時期培養高素質人才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
高校加強心理素質教育是新時期培養高素質人才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多方麵多層次的人才,人才的質量如何影響著和諧社會的構建,高等學校擔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光榮使命,高校的心理素質教育事關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成敗。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促進他們的心理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的全麵協調發展,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優秀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成為和諧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心理素質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工作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經曆了一個逐步被認識,逐步受重視,逐步得到加強的過程。隨著心理素質教育的逐步普及,重視心理素質的觀念正在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學生及各方麵所接受和支持。我國高校心理素質教育工作開展積極引導大學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樹立良好的精神狀態工作取得了現顯著的成績。我們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工作麵臨更加複雜的環境和艱巨的任務。
(1)環境變化引發的問題
從國際環境來看,經濟全球化的迅猛推進,不同文明、文化、生活方式的融合與衝突、矛盾和困惑十分突出。從國內環境來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改革不斷深化,社會經濟成分、就業方式、分配方式、利益關係、價值觀念日益多樣化,社會思想空前活躍、多變和複雜。從科學技術的發展看,信息網絡技術及傳播手段發生重大變革,互聯網已經成為高校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場所,對學生的心理產生重大影響。從高校教育自身來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學生群體的規模、素質、結構及其社會地位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交費上學、自主擇業,家庭貧富差距等,使得當代學生心理問題更加突出。
(2)思想觀念上引發的問題
有兩種比較突出的不正確傾向:一種是片麵誇大心理素質教育的作用,把學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觀念、價值觀念乃至政治觀念上的問題,都歸因於心理素質教育的問題,以為心理素質教育是萬能的;另一種是將學生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統統視為思想品德問題,忽視心理素質教育功能和作用,認為思想品德教育能替代心理素質教育,將心理素質教育等同於思想品德教育。同時高校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理論研究相對不足,主要表現是:宏觀研究少,微觀研究多;超前性研究少,事後泛泛議論多;深入剖析少,淺層分析多。“研究不係統,且研究重在心理健康教育和谘詢,沒有囊括心理素質教育的全部內容。”對於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內容和目標等問題的研究也隻是有個別人作了一些不係統的理論探討。總體來說,目前我國高校的心理素質教育缺乏係統、專業的理論指導,這是阻礙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一大理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