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3 / 3)

(3)過硬的教師隊伍是加強心理素質教育的關鍵

心理素質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對教師的專業素質要求較高。當前,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的問題之一,是缺乏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心理學專業知識的教師。有資料表明,國外高校一般每兩千名學生就擁有一個心理教育專職工作人員,“在美國,每個學校至少有6-7個專職的心理谘詢員。”而我國高校通常一萬多名學生才有一個心理教育專職工作人員。教師要成為學生心理健康的導航人,就必須具有足夠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麵的知識,有良好的專業技能,僅憑熱情和愛心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對相關教師開展心理學知識的培訓,提高其專業技能,是有效開展學校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也是保證心理素質教育順利實施的關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對學校心理學工作者的資格和訓練提出三項要求:一是具有教學文憑和教師資格證書;二是具有五年以上的教學經驗;三是係統修完有關心理學課程。為此,對從事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的教師進行心理學知識和心理谘詢技能的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實際操作技能和心理素質教育科研能力,才能進一步提高心理素質教育的質量。

在實踐中可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一是建設一支心理輔導教師專職隊伍。心理輔導教師主要負責學校心理健康的規劃和實施方案的設計,建立學生心理狀況檔案,開設心理教育課程和講座,開展各種心理輔導培訓和心理谘詢、心理治療等。二是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專業培訓。政治輔導員、班主任與學生接觸多,最易發現和掌握學生中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在心理素質教育中可以發揮獨特的作用。因此,對他們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知識和技能的專業培訓是非常必要的。三是設立能擔負高校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的專門機構,負責全校心理健康教育計劃的製訂、協調和實施。

學校建立了心理教育與心理輔導中心,按在校學生人數1500:1的比例配備了多名專職人員、多名校內兼職人員和多名同伴谘詢者,並劃撥專項經費對各類專兼職人員進行專業訓練,同時邀請臨床心理醫生定期到校坐診。從而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專職心理谘詢師、德育工作者、臨床心理醫生、同伴谘詢者的多層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絡,以滿足不同的心理問題需要,應對不同學生的心理問題。隻有機構落實,人員到位,方法得當,心理素質教育的開展才更有保證。

(4)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的前提

高校心理素質教育除了師資等方麵問題外,還受製於兩個方麵的因素:一是課程,二是教材。盡管已有一些高校正在把心理素質教育課程納入到高校整體教育體係中,作為學生的公共必修課或選修課,但實際上,這類課程大都是普通心理學課程,或是一般性的心理學常識課,缺乏係統性、針對性。盡管現在已經出版了不少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心理谘詢等方麵的書籍,但相對來說適應性、實用性不夠強。因此,根據心理素質教育特點,加強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的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並真正將其納入到高校的課程體係和教材體係建設中去,使之成為其有機的組成部分就顯得十分重要。

在課程方麵,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可以設計一組相關的心理素質教育課程,逐漸形成心理素質教育係列選修課程,包括《大學生心理》、《社會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訓練》、《心理調適藝術》、《人格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愛情與性心理健康》、《人際交往心理學》、《大學生生涯發展規劃》等。同時要堅持根據心理素質教育的特點進行一定的改革。一是心理素質教育課程要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把心理輔導、心理谘詢的基本理論、技術和方法,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引進課堂。二是在心理學課程講授中,應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培養積極、健康的心態上,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認識上。三是心理素質教育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依據不同的年級,開展有“分層目標”的課堂活動,以幫助大多數學生調節心理,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則進行個別輔導。四是應把活動作為心理素質教育課程的重要內容,即心理素素質教育應主要向學生日常生活滲透,心理知識的傳授應與心理教育活動相結合,心理課程應與心理訓練、心理輔導相結合。

根據大學生年齡和心理特征,開展有針對性、有專題的各種心理訓練活動。在內容方麵,可以有選擇地開展以下幾方麵的輔導與訓練:自信心訓練、情緒控製訓練、語言表達訓練、人際交往訓練、潛能拓展訓練等。在形式和方法上可以是:遊戲、演講、角色扮演、電視欣賞、團體討論等。通過這些具體形式和方法,將生活中富於典型意義的情境引進課堂,納入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便會自然而然地被吸引並投入其中,並在教師的引導下接受相應的教育。在教材方麵,應盡快組織專家、教師編寫符合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實際的教材,尤其要針對學生情況和課程需要,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編寫深入淺出,有針對性、專業性、實用性,能引起學生思考的可讀性強的學生讀本;編寫具有可操作性的,能指導教師采用適當方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教師用書。

(5)學校環境優化是培養和塑造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基礎

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環境指校園文化心理、教育教學活動以及師生關係等能夠對學生心理形成影響的校內環境。高校應充分發揮各校的有利條件,挖掘潛力,為心理素質教育創造適宜的條件,形成自己的特色。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是潛在的,因此,必須引起重視,形成優良的校園文化環境,尤其應當注重人性化的設計,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我發展的空間和有利條件,這對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無裨益。

(6)注重理論研究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的途徑

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理論研究相對不足,主要表現是:宏觀研究少,微觀研究多;超前性研究少,事後泛泛議論多;深入剖析少,淺層分析多。高校心理素質教育既是一種教育實踐,也反映了某種教育思想,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應相輔相成。推進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的健康快速發展,就必須立足工作實際,注重理論研究。即在實踐的基礎上突出重點,突出地方特色和學校特色,進一步加強理論研究對心理素質教育實踐工作的指導和推動。這也是提升心理素質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