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高校通過對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的不斷探索,認識到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應采取“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原則,即不能等到學生有了心理問題之後才予以關注,而應當學生的心理處於正常狀態時,就要像鍛煉身體一樣去培養、訓練,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然而,這僅僅針對的是學生心理素質教育觀念上的一種創新,對於心理素質教育的目標,即學生怎樣才算是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如何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卻一直缺乏係統的界定和深入的探討,接下來,筆者結合多年的學生工作經驗和理論研究工作,對良好的心理素質標準給出了描述性的框架:
保持學習的興趣
學生能保持對學習、研究較濃厚的興趣,有高速處理信息、數據、知識的能力。智力正常是人一切活動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學習和科研是在校生的主要內容。心理素質好的學生珍惜學習與科研機會,求知欲望強烈,能克服其中的困難,能保持一定的學習效率,從學習中體驗滿足與快樂:在興趣之上我們還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能力,因為知識經濟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礎之上的經濟形態,知識正在逐步取代傳統的資本和權力,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支配力量,知識經濟使知識信息傳播手段在空間和時問上發生變化,知識更新周期縮短。所以學生應該具有利用知識進行創新和創造的能力。
自我意識正確
自我意識是指人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世界關係的認識和體驗,人貴有自知之明,心理素質好的學生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既不妄自尊大去做非力所能及的工作,也不妄自菲薄而甘願放棄自己可以發展的機會:挫折包括挫折源和挫折感受兩層意思,學生由於對生理、心理、物質或精神動機的需要有了比高中生更深、更廣的要求,遭遇各種各樣的挫折的機會也會隨著目標的提升而增加;心理素質好的學生遇到挫折會清醒認識現實,考慮對策,不斷分析自己的動機,修正目標,調動潛能,激活思維,將挫折轉化為奮鬥的動力。
能協調與控製情緒
情緒影響人的健康,影響人的工作效率,影響人際關係,心理素質好的學生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樂觀的心境,對生活和未來充滿希望,雖然也有悲、憂、哀、愁等消極體驗,但能主動調節,同時能適度表達和控製情緒,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環境適應能力則包括正確
認識環境以及處理個人與環境的關係,心理素質好的學生在環境改變時能麵對現實,對環境做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使個人行為符合新環境的要求,能和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對社會現狀有清晰的認識,抵製環境中的消極影響,及時修正自己的需要和願望,使自己的思想行為與社會協調一致。
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
意誌是指人在完成一種有目標的活動時進行選擇、決定和執行的心理過程。優良的意誌品質包括個人在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製力等方麵都表現出較高的水平,心理素質好的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都有自覺的目的性,能適時做出決定並運用切實有效的方法解決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在困難麵前能采取合理的反應方式,能在行動中控製自己的情緒和言行,而不是行動盲目、優柔寡斷、輕率魯莽、害怕困難、意誌薄弱、頑固執拗、言行衝動:而人際關係狀況能充分體現和反映人的心理素質的狀況,心理素質好的學生樂於與他人交往,能用尊重、信任、友愛、寬容、理解的態度與人相處,能分享、接受和給予愛和友誼,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係,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樂於助人。
以上提及的這四項要求順次提高,其中,自我學習、科研能力的提高是對一個學生的最基本要求,也體現了高校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初衷,同時,學生時光是學生踏入社會前的最後一次準備,同時也是最充分的一個積累過程,因此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一個關鍵性作用,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學習知識,對於未來的自我認知,對於挫折的正確對待都是至關重要的:隨著知識經濟的大發展,不管是在學校還是社會工作中,團隊協作都越來越重要,因此,對學生協控能力和自我解壓能力的培養就成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最後,也是最高的目標,是要培養學生優良的意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