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消化係統疾病(2 / 3)

【用法】每日3次,每次30毫升,口服。

【功效】溫中散寒、和胃止痛。

【適用】胃中冷痛。

【注意】孕婦禁服。口苦、口臭、口渴者不宜服。

羊肉酒

【來源】《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

【材料】嫩精羊肉3500克,木香30克,杏仁500克,糯米5000克,曲440克。

【做法】將木香、杏仁、曲打成細末;將羊肉煮熟切碎;將糯米水浸24小時,撈出放籠裏蒸熟,保留米漿水。待熟糯米溫度至30度左右時,拌入羊肉、杏仁、木香、曲,用米漿水調和釀酒。

【用法】每日2~3次,每次50毫升,溫服。

【功效】補元氣、健脾胃、益精血、療虛損。

【適用】脾胃虛寒、胃痛、腹痛、咳嗽、虛喘、產後虛冷及一切虛勞證。

【注意】藥酒釀成後,要瓶裝密封,保存於冰箱內,不宜存放太久,以防變質。

胡桃酒

【來源】《簡易良方》。

【材料】青皮胡桃3000克,白糖500克,60度燒酒5000毫升。

【做法】在農曆6月上旬,采取未成熟的青皮胡桃,洗淨打碎後,放置於幹淨的玻璃瓶中,加入燒酒,密封曝曬20~30日,待酒與胡桃成黑色時,用紗布壓榨過濾去渣,加入白糖溶解後,裝瓶備用。

【用法】每日2次,每次10毫升,口服。

【功效】和胃止痛。

【適用】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炎。

玫瑰花酒

【來源】《全國中成藥處方集》。

【材料】鮮玫瑰花500克(幹品用量250克),白酒1500毫升,冰糖250克。

【做法】將玫瑰花、冰糖、白酒同時放入容器中,密封浸泡30日以上,即可飲用。

【用法】早晚各服1次,每次15~30毫升。

【功效】疏肝理氣、和營止痛。

【適用】肝胃不和,脘脅疼痛,脹悶不舒,也用於氣滯、瘀阻痛經。

幹薑酒

【來源】《外台秘要》。

【材料】幹薑(以質堅實、斷麵色黃白、粉性足、氣味濃者為佳)末10克,黃酒50毫升。

【做法】先將黃酒溫熱,再將薑末加入酒中即成。

【用法】1次服完,現製現喝。每日1~2次。

【功效】溫中散寒。

【適用】胃脘冷痛,老人胃寒及感受寒邪引起的咳嗽、哮喘等。

【注意】胃熱脹滿、口渴欲飲、口舌生瘡、大便幹結者,不宜服用。

溫胃酒

【來源】《中國中醫獨特療法大全》。

【材料】川椒30克,黃酒500毫升。

【做法】將川椒炒後用黃酒浸泡即得。

【用法】每日2次,每次飲服10毫升。

【功效】溫胃散寒。

【適用】胃脘冷痛等症。

【注意】因其有回乳作用,故哺乳期婦女慎用。

肉桂酒

【來源】《食鑒本草》。

【材料】肉桂20克,白酒1000毫升。

【做法】將以上藥味研末,用白酒浸泡半個月。

【用法】頓服。每服10毫升。

【功效】溫胃止痛。

【適用】虛寒性胃痛、腹痛、婦女痛經。

生薑酒

【來源】《本草綱目》。

【材料】生薑60克,米酒100毫升。

【做法】先把生薑洗淨、搗爛,在米酒中浸30分鍾,然後加熱煮沸,去除薑渣,濾取藥汁。

【用法】1次服完。此藥酒若治療急性疾病,可隨用隨配,少量配製;若治療慢性疾病,可大量配製,服用十餘日至1個月左右。

【功效】溫中降逆、祛風散寒。

【適用】惡心嘔吐、小腹冷痛、胃寒胃痛及急性腦梗死等。

楊梅酒

【材料】鮮楊梅250克,白酒500毫升,白砂糖100克。

【做法】鮮楊梅衝洗幹淨,瀝幹,白酒浸漬7日,再以白砂糖調味即成。

【用法】空腹口服。每日2~3次,每次20~30毫升。

【功效】調理腸胃、止嘔止瀉、生津止渴。

【適用】腸胃不和、嘔吐腹瀉、腹痛。尤宜於暑天服用,兼有防病作用。

縮砂酒

【來源】《本草綱目》。

【材料】縮砂仁60克,黃酒500毫升。

【做法】將縮砂仁炒後研為粗末,以白布袋盛之,用黃酒浸泡於幹淨的容器中,經3~5日後即得。

【用法】每日3次,每次飯後溫飲15~20毫升。

【功效】行氣和中、開胃消食。

【適用】胸腹脹滿、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疝氣、嘔吐、胃痛、泄瀉、痢疾等。

【注意】陰虛有實熱者不宜服用。量不可過大,過大反而對胃腸有抑製作用。

薑糖酒

【來源】《藥物與方劑》。

【材料】生薑100克,砂糖200克,黃酒10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