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法】將生薑切碎,與砂糖、黃酒共置於容器內,密封浸泡1周。
【用法】每日2次,每次飲服15~20毫升。
【功效】益脾溫經、發表散寒。
【適用】胃腸功能下降所致口淡無味,食欲不振或有胃中寒冷,嘔吐及輕微感冒,婦女痛經等。
【注意】陰虛內熱,症見潮熱、夜熱、盜汗、口幹舌紅者忌服。
紫陳酒
【來源】《中國藥膳學》。
【材料】幹蘇葉10克,陳皮10克,酒適量。
【做法】以上藥味加入等量酒水煎汁即得。
【用法】分次服。
【功效】溫胃止吐。
【適用】寒痰嘔吐。
黃連酒
【來源】《外台秘要》。
【材料】黃連30克,酒3000毫升。
【做法】用黃連30克?熏加酒3000毫升,煮取900毫升。
【用法】分次服用。
【功效】清熱燥濕、止痢。
【適用】濕熱痢疾而下痢腹痛、裏急後重、大便膿血或有發熱等症的治療。
溫脾酒
【來源】《雜病廣要》。
【材料】幹薑、甘草、大黃各30克,人參20克,製附子5克,黃酒1000毫升。
【做法】將上述藥味均搗碎,置於幹淨瓶中,倒入黃酒浸泡,經5日後開啟,去渣備用。
【用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溫飲10~20毫升。
【功效】溫中通便。
【適用】脘腹冷痛、大便秘結或久痢等症。
【注意】因內含製附子,不可過量服用。
草果酒
【來源】《中國食療大典》。
【材料】草果(以個大、飽滿、色紅棕、氣味濃香者為佳)15克,陳皮5克,山楂10克,米酒500毫升。
【做法】前3味中藥淘洗幹淨,瀝幹後切為小顆粒,放入幹淨的瓷壇中,倒入米酒,封口浸泡7日,取上麵清液飲用。
【用法】每日3次,每次50~80毫升,飯後飲服。
【功效】健脾消食、行氣止痛。
【適用】消化不良、脘腹脹痛。
麻仁酒
【來源】《太平聖惠方》。
【材料】火麻仁(以顆粒飽滿、種仁乳白色者為佳)100克,黃酒1500毫升。
【做法】火麻仁搗碎裝紗布袋內,紮緊袋口,放瓷瓶中,用黃酒浸泡。密封瓶口。再將酒瓶放鍋內隔水煮4~6小時,使瓶口露出水麵。然後取出,繼續浸泡10日即成。
【用法】每日3次,每次10~15毫升,口服。
【功效】潤腸、止渴、通淋。
【適用】腸燥便秘、產後血虛便秘、消渴、熱淋等。
【注意】脾虛便溏者不宜服用。
丁香煮酒
【來源】《千金翼方》。
【材料】丁香(以個大、完整、油性足、顏色深紅、香氣濃鬱、入水下沉者為佳)2粒,黃酒50毫升。
【做法】將黃酒置於瓷杯中,加入丁香,把瓷杯放入蒸鍋內加熱蒸煮10分鍾。
【用法】趁熱飲用。
【功效】散寒止痛。
【適用】寒性腹痛、腹脹、吐瀉等症。
梔子茵陳酒
【來源】《藥酒彙編》。
【材料】茵陳(以質嫩、綿軟、色灰白、香氣濃鬱者為佳)30克,梔子15克,黃酒500毫升。
【做法】黃酒煎服。
【用法】口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效】清熱利濕。
【適用】濕熱黃疸。
【注意】服用本方時,忌食油膩、豆腐及生冷之物。
麻黃酒
【來源】《普濟方》。
【材料】麻黃(以色淡黃或黃綠、內心色紅棕、手拉不脫節、味苦澀者為佳)20克,黃酒300毫升。
【做法】上藥用黃酒煎至150毫升,去渣即成。
【用法】口服。徐徐溫服,汗出即愈。
【功效】發汗、利水、退黃。
【適用】傷寒熱出、黃疸及小便不利、浮腫。
青蒿酒
【來源】《藥酒彙編》。
【材料】青蒿(以色綠、葉多、香氣濃者為佳)2500克,糯米、酒曲適量。
【做法】將青蒿洗淨切碎,水煎取濃汁,糯米做飯,與酒曲一同按常法釀酒,酒熟即成。
【用法】口服。不拘量服,勿醉,日服2次。
【功效】清熱涼血、解暑、退虛熱。
【適用】骨蒸潮熱、無汗、夜熱早涼、鼻出血、夏日感冒、黃疸、胸痞嘔惡、小便不利等症。
豬膽酒
【來源】《本草綱目》。
【材料】豬膽1個,白酒30~50毫升。
【做法】將豬膽汁衝入白酒內,拌勻即成。
【用法】口服。每日1劑,分3次空腹溫服之。
【功效】清熱利膽退黃。
【適用】黃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