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桃李芬芳(2 / 2)

2007年,張小夫受國際電子音樂聯合會邀請,參加了第37屆法國國際電子音樂節。在著名的布爾吉斯國際電子音樂大賽中,張小夫參加了預賽和決賽的全部評選過程,成為第一個在國際重大電子音樂比賽中擔任評委的中國作曲家。

張小夫的音樂創作作品豐富,兼容交響音樂、民族音樂和現代電子音樂,主要作品有:現代電子音樂《不同空間的對話》、《天問》,民族管弦樂《詠春三章》,室內樂《玄、渲、懸、泫、旋》,交響樂《滿江紅》,以及現代電子交響樂、影視、舞蹈、流行音樂等作品。張小夫的多部作品在中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及中國台灣、香港的作曲比賽和音樂節中獲獎和演出。

著名的青年女作曲家陳怡是吳祖強培養的碩士研究生,上學時就曾被評為北京市三好學生。1977年,陳怡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係,在吳祖強的教授下,於1983年和1986年分別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後來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十幾年來,陳怡不僅將東西文化融會貫通,而且創作出大量獨具特色的音樂作品。她是第一個在美國舉辦個人專場多媒體交響作品音樂會的女作曲家,在世界舞台上以現代風格有力地弘揚了中國文化並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2006年,已是美國密蘇裏大學終身特級教授和美國藝術科學院終身院士的陳怡,被中國教育部聘為中國人文學科唯一的一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與恩師吳祖強一起為祖國培養新一代音樂人才貢獻力量。

對於吳祖強在我國音樂教育戰線辛勤耕耘、成績突出的卓越貢獻,王安國教授同樣給予了極高評價:

“近20年來,吳祖強在培養作曲專業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績,是目前中央音樂學院指導作曲研究生(特別是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最多的導師。他的學生如陳怡、陳遠林、張小夫、黃多、董葵,以及徐昌俊、範乃信、郝維亞、劉湲、王寧、賈國平、董立強、向民等,這批‘文革’後成長起來的中青年,如今已成為我國作曲界新生的中堅力量。早期的還有如孫亦林、鄭秋楓、劉廷禹、王立平、張筠青、丁丕業、陸鬆齡、楊碧海等一批老學生,這些弟子們各有驕人的成績,大都已成為國內外樂壇成就斐然的作曲家。

……如果中途改行做了行政工作,其結果有可能是多了一個政府‘官員’,但同時卻少了一個能培養出一兩代、甚至兩三代中國作曲家的優秀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