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交流,還讓吳祖強看到,中國台灣的音樂創作實力在作品藝術質量、理論、技巧方麵,都反映出了優良水平。當然與台灣這一兩代的重要作曲家大多留學歐美,特別是以德、奧、法為多不無關係。這些作曲家借鑒歐洲音樂創作經驗,學習西方,功力較深,所受影響也大。在寫作上,不管是現代風格還是古典風格,都保持了嚴謹樸實的特點,也都沒有忽視中國特色的探索。
吳祖強由此不禁想到,如果中國台灣的作曲家們能夠前來大陸親身受到祖國廣闊天地中無比豐富的傳統文化和民族音樂的感染、熏陶和啟發,必能獲得更加出色的成果。大陸的作曲家們在某些方麵所占的優勢恰恰來源於此,因而有些作品的內涵和特色顯得更加寬深,選材和表現也更廣而多樣。此外,吳祖強還了解到,中國台灣同行中有幾位在當前的現代音樂方麵有相當優異的表現,其中曾興魁、溫隆信及潘皇龍幾位作曲家的作品都曾在國際現代音樂比賽中獲獎。
總之,20位作曲家的作品交流讓吳祖強對未來兩岸音樂、文化的發展充滿信心,他相信,海峽兩岸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文化發展前景一定會更加繁榮。
這次具有曆史意義的海峽兩岸作曲家的聚會,也得到了美國一些機構的支持,對此,吳祖強在《曆史性的聚會——記海峽兩岸作曲家座談會》一文中是這樣寫的:
“還要真摯地謝謝紐約市為我們這些長期分離的同胞兄弟提供了難得的重逢機會,紐約市長戈德華親切接見了全體作曲家。美國兩個最大的音樂版權協會BMI和ASCAP先後為我們舉行了隆重的晚宴和招待會,並使我們得以會晤許多美國著名作曲家。紐約海港總署在已代替著名的‘摩天樓’成為全市最高建築物的‘世界貿易中心大樓’為我們舉行熱情的午宴,以表示與包括大陸和台灣在內的中國加強文化和商務交流的願望。哥倫比亞大學為會議提供了各種方便。”
8月13日中午,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湯興伯總領事接待並宴請了全體大陸作曲家和東道主周文中教授;同一時間,中國台灣駐紐約的“民間機構”“北美協調處”招待了全體來自台灣的作曲家們。因此,吳祖強說:“在這次‘純屬’民間活動已經基本結束之後,我的某種一直潛在的感覺卻反而逐漸更為清晰:這次活動實際上得到了海峽兩岸雙方的官方支持,這是特別叫人興奮的重要消息。”
此外,紐約的報刊、尤其是華文報刊,以及大陸、台灣、香港的報刊都對這一次活動作了報道和評論。其中《新聞公報》的幾段文字似乎更為具體和生動:
“隔絕了40年之後的首次聚會,使來自海峽兩岸的作曲家們激動不已。大家熱切期望已經建立起來的這種交流關係一定要繼續下去,兩岸作曲家們一定要協力同心,貢獻於中國音樂的發展與繁榮。
……
與會者一致盼望盡快實現兩岸音樂家和文化界人士的互相訪問、交換講學、演出和在學術研究、出版等方麵的合作。
與會者一致認為,這次曆史性的聚會反映了海峽兩岸藝術家的共同心願。它對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一定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這一次兩岸音樂家曆史性的聚會,是在隔絕了40年後的第一次正式接觸與交流,作為本次活動的計劃顧問與大陸10位作曲家的領隊,吳祖強以自己的身份和影響,不僅積極促成了這次打破堅冰的“曆史性聚會”,而且自始至終參與了活動的策劃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