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曆史性的聚會(2 / 3)

最有意思的是,會議開始時安排的座次是除主持者和顧問們居中外,兩地作曲家們分坐兩側,很像一般的雙邊會議模式,當然這也是為了“方便介紹”。可是休息之後當會議再開始時,作曲家們就開始自動混坐起來。很顯然,這是大家都不願意再見到兩岸“對峙”,盼望盡早恢複一家人親密無間心情的自然流露。

按照事先商定的座談會日程,每位作曲家可以有45分鍾時間介紹自己的作品,每個單元時間有約1小時就所聽的作品自由問答,除此之外另有3次主題討論。可是由於時間太緊,結果每個單元的問答和關於主題的討論也就自然合並進行了。

作曲家們著重在“音樂創作上的東西方關係,傳統與創新,技法與內容,民族性與時代性,風格與表現”等方麵進行了討論。大家全都懷著巨大的興趣聆聽彼此的作品,然後各抒己見並進行詢問。在熱烈的討論中,大家發現,海峽兩岸雖然40年未曾接觸,不少看法卻令人驚異地相似,提問題的角度和所追求的目標也並無大的差異。這也讓相隔40年之久、乍然坐到一起熱烈暢談的作曲家們毫無“話不投機”之感。

對於此次座談會的熱烈氣氛,中國台灣領隊許常惠說是“兄弟相逢,有說不完的話”,新聞界的評述為“十分融洽,熱烈”,而當時紐約劇壇紅人、著名華裔劇作家黃哲倫在一次群眾性的晚宴上,竟將他對這一兩岸作曲家聚會的興奮心情,幽默地形容為是“兒子參加父母婚禮”般的“奇異感受”,當時語驚四座,博得雷鳴般掌聲。

座談會熱烈活潑又融洽親密的研討並不意味著沒有爭論。例如在對數十年來西方音樂對我國音樂創作的影響(包括座談會上展示的作品)進行了真切的檢討後,雖然大家一致認為西方的影響對現代中國音樂創作起了積極和推動作用,但涉及到風格,與民族傳統的結合,時代特征的顯示,對民族及西方樂器的選用,新創作和大眾音樂生活及演出、推廣的關係等,各種不同的看法就多起來了,意見的分歧更多的似乎是反映在討論者年齡的差異上,但整個座談會可以說是一次充分平等、無拘無束的民主討論會。

融洽、熱烈的氣氛讓吳祖強頗有感觸,雖然說如果藝術上沒有爭論的時候,藝術的進展也就停滯並完結了,但兩岸作曲家在座談會上的“爭鳴”竟如此誠摯、坦率,如此謙虛和充滿積極促進的氣氛,不得不說,隻有真正是自己人之間才會出現。

座談會中,聽各位音樂家的作品占用時間最多,這讓吳祖強在欣賞到中國台灣10位作曲家部分作品的同時,首先感覺到的就是兩岸作曲家的作品有不少共同之處,這自然是由於共同文化傳統的強大作用。對這一點,吳祖強深感欣慰,因為他看到,40年的時間裏,無論是中國大陸還是中國台灣的音樂創作,都從來沒有脫離偉大祖國悠久曆史的文化基礎。台灣隻是中國的一個省份,和大陸相比,自然地區的局限性很大。但是許多台灣的作曲家卻在掌握和追求方麵遠遠超出地區的局限性,為了使他們的作品具有更廣闊的中華民族精神和包容多種風格特色,他們更是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在中國台灣作曲家的作品中,吳祖強甚至還聽到有些作品中對大陸地方戲曲音樂的濃厚興趣。尤其令人感動的是,許常惠先生在介紹新作歌劇《白蛇傳》之前,先宣讀了一篇表達他對中國新歌劇發展見解的文章,其中也概述了大陸近數十年歌劇創作的成就和問題,雖然情況和分析有不準確處,但他的新作奠基於全民族的傳統之上,因此,許常惠先生的這種創作態度仍然十分令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