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曆史性的聚會(1 / 3)

1988年8月8日,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國際事務學院第15層的會議廳,由哥倫比亞大學美中藝術交流中心主持、來自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的20位作曲家出席的“中國音樂的傳統和未來”座談會正式開幕。這樣,在經過了幾個月的努力和克服了不少可以想見的困難後,隔絕了40年之久,分處在海峽兩岸的作曲家終於在遙遠的異國相聚了。

1988年,作為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吳祖強組織並參加了海峽兩岸作曲家在紐約的曆史性聚會這一聚會,不僅是40年來海峽兩岸音樂家的第一次會晤,也是40年來兩岸文化界的首次正式接觸。因而這個被稱為“曆史性的聚會”也無疑為中國現代音樂史增添了具有重要意義的一筆。

吳祖強被這次活動的主辦者美中藝術交流中心聘請為此次活動的計劃顧問,對於這個“曆史性的聚會”,他更是無限感慨地寫出了心聲:

“40年,在社會曆史進程中可能隻是短短的一瞬,但是就一個人的有限生命而言,卻真的是過於長久了……現在的年輕人從曆史書或從文藝作品中對這些事還略有知曉,大多則已逐漸表現為完全默然的態度。他們並不太關心過去造成分離的曆史原因,卻隻是不能理解:同胞僅僅一水之隔,何以竟會長達40年之久無法交往?40年過去了,在此期間降臨祖國大地的新生命已不止一代,而故去的老人們則無不帶著終於未能見到海峽兩岸重新統一的深深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

炎黃子孫真的有誰認為這樣的局麵還應該繼續下去嗎?

其實,大家都覺得的確已經到了該打碎堅冰、突破僵局的時刻了。令人欣喜的是,兩岸的政治形勢近些時在這個問題上終於都出現了積極的變化,而20位作曲家,就像報春的燕子,有幸首先展開了雙翅,飛向待發新綠的枝頭樹梢……”

當地時間8月6日夜晚,擔任此次活動中國台灣方麵3位顧問之一的許常惠教授任領隊,率領馬水龍、許博允、盧炎、沈錦堂、李泰祥、溫隆信、潘皇龍、曾興魁、錢南章等作曲家,此次活動顧問吳祖強率領大陸的作曲家丁善德、羅忠鎔、汪立三、田豐、趙曉生、何訓田、瞿小鬆及已在紐約的陳怡、譚盾等20位作曲家先後到達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東樓賓館。

由於大陸航班到達時間較遲,又趕上在紐約極為罕見的哥倫比亞地區斷電,電梯也停了,當吳祖強一行人提著行李準備步行上6層樓時,已是午夜12點了。這時迎麵走來兩位中國人,不用問,一定是中國台灣同行了,果然互通姓名後知道是中國台灣作曲家盧炎和溫隆信。緊接著,中國台灣作曲家許博允穿著睡衣就跑出來了,隨後李泰祥也出來了。他們兩位來紐約之前已到過北京,所以就更是不陌生的“老朋友”了。

於是,在20世紀80年代的一個深夜,相隔40年之久的海峽兩岸音樂同行在大洋彼岸哥倫比亞大學東樓賓館的樓道邂逅了。這樣的見麵,既沒有什麼禮儀,也非常隨便,讓吳祖強覺得頗像是家人相聚,因此也和這次活動的整個計劃一樣,帶有點戲劇色彩。

大概是比較興奮,幾位作曲家都沒有睡意,於是大家一同走上街頭來到一家還在營業的餐館。這家餐館供應中式食品,全都說中國話,幾個音樂同行邊吃邊聊,一直到淩晨3點,感覺就像在中國一樣。而這個時候在台北和北京,也差不多正好都是中午剛過,也許這才使得作曲家們的精神都那麼好。

按照中國香港、廣東一帶的說法,4個“8”字就是“發、發、發、發”,諧音寓意發財發家,諸事發達,大吉大利。可能是座談會開幕式日子的4個“8”字太吉利了,整個活動不但開幕式隆重,而且會議氣氛活潑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