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中國國土上的第一次國際音樂比賽(2 / 2)

為北京國際青少年小提琴比賽曆盡辛勞的吳祖強對這次比賽充滿信心,他相信,這不僅將是北京的一次音樂盛會,更對中國的音樂發展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就如他在《寫在比賽開始之前》一文中述說的那樣:“……大家知道,國際音樂比賽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已有久遠的曆史,它對音樂事業的開展,促進人才的成長,對音樂家之間交流經驗,活躍社會音樂生活和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等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於曆史和習俗的差異,中國缺少這類活動的傳統,我們把這次青少年小提琴比賽作為一次有著重要意義的、組織國際音樂比賽的嚐試。”

這次比賽最後被批準參賽的選手分為青、少年兩組各20名,總共40名。他們來自13個國家,年齡最小的僅11歲。讓評委們驚訝的是,雖然這是一次青少年比賽,但眾多強手們顯示出的演奏技巧和對樂曲表現的成熟度卻非常高。評委們高興地看到,12名獲獎者都有各自的特色並具有紮實的技術基礎和鮮明的才華,他們既為又一批獲獎者脫穎而出慶賀,又對還有一些才能很好、表現亦不弱的選手因為名額限製,雖然分數過線但未能獲獎而感到非常遺憾。

比賽結束後,吳祖強在《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寫在比賽之後》一文中對這次比賽給予了很高評價:“北京國際青少年小提琴比賽結束了,許多人都說這是一次水平相當高的比賽,由於選手們表現出色,評委們一直興致勃勃,場內聽眾也始終保持著熾熱情緒。比賽令人興奮的結果還反映在獲獎音樂會上暴風雨般的持續掌聲中。電台、報刊及時廣播、報道,電視台3天之內轉播了兩場獲獎音樂會實況,受到了廣大音樂愛好者的熱烈歡迎。說這次比賽獲得了圓滿成功是不過分的……

最後結果表明,強手們的分數差距並不很大,有些獲獎選手名次之間得分差別甚至異常接近。所以說比賽水平相當高,並不是意味著隻推出了兩三個尖子,而應是指這次比賽清楚地展示了一大批很有希望的優秀青少年小提琴演奏人才……

所以當有一些同誌問我,為什麼少年組第一名是董昆而非謝爾蓋·克雷洛夫?為什麼青年組第一名是戚鳴而非呂思清或聖·約翰·斯柯特……其實每項比賽都可能出現類此情況和提出相似的問題。我倒以為,若因此而湧現出更多的‘第一名’也並非壞事。一項比賽也許原本就不應該隻限於產生一個第一名。我衷心地祝願這些可愛的青少年們在來日方長而且往往不一定平坦的途程中,力爭無負於前輩和聽眾的厚望,繼續努力前進。如果這次比賽能夠為今後產生更多個第一名真正起著促進作用,那就再好不過了。”

讓中國音樂家感到自豪的是,這次北京國際青少年小提琴比賽的比賽曲目除了莫紮特、貝多芬、帕格尼尼等大師的小提琴作品外,馬思聰的《思鄉曲》等中國的小提琴曲也被列為規定曲目。在國際音樂比賽中演奏中國音樂家的作品,無疑又是一個曆史性的突破,而這一突破的創造者仍然是吳祖強。

北京國際青少年小提琴比賽圓滿結束了,但無論是在中國土地上舉辦國際音樂比賽和演奏中國音樂家作品的兩個“突破”,還是這次比賽的熱烈場麵和圓滿成功,都讓我們看到吳祖強的努力付出和他在這場比賽中起到的無人可替代的作用。就如音樂理論家王安國教授所說的那樣:“在中國舉辦國際音樂比賽,與我們這樣一個文化大國的地位是相稱的,其意義和影響無需贅言。但要操辦這類涉及外事方麵的活動,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作為主持這項活動的領導人,對外、對內、對上、對下,祖強先生做了大量工作,包括自己動筆給文化部黨組各位成員及部長起草報告函,詳陳活動可能碰到的一些問題及操作設想,以求他們的理解和支持。這項工作,如果不是他的熱心倡導、周密策劃和親身參與,如果沒有他的聲望和影響力,是很難辦成、辦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