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與話劇《風雪夜歸人》的不解之緣(3 / 3)

昔日有個目連僧,

救母親臨地獄門,

借問靈山多少路?

十萬八千有餘零……

對於《佛曲》,吳祖強以不同的處理在全劇中3次完整地使用了這一素材。第一幕是竹笛伴唱,第二幕結尾用蕭獨奏帶出整個樂隊,第三幕魏蓮生告別玉春時是這段音樂濃重深沉的再現。另外在序幕中,魏蓮生出場時的音樂,也就是配樂的開始,全部弦樂演奏的音樂主題也是以這個素材的音調為骨架引申寫成的。

對於《妝台秋思》,吳祖強則把它加以改寫,創作出一段抒情、溫暖又帶一些天真的音樂,用在了第一幕的結尾,這樣似乎比較切合玉春和魏蓮生當時的心境。總的來講,對這兩段音樂素材的采用,基本達到了吳祖強力圖奠定整個配樂創作,包括它的民族風格基調的目的,正是在這一風格的基礎上,吳祖強構思了《風雪夜歸人》的全部配樂。

音樂總共大小12段,為體現出玉春和魏蓮生真摯純潔愛情的主題音樂,吳祖強特意寫了一段既動聽又樸實的器樂歌謠風的音樂,主要用於第二幕玉春講天上雙星的情景。主題音樂首次出現時是二胡獨奏曲調,在這段音樂的發展中,吳祖強還有意插入了一點類似京戲音樂的材料,從效果看還比較好。

《風雪夜歸人》是一部充盈著詩意和哲理的話劇,吳祖強以他對《風雪夜歸人》的特殊感情,在百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出色地完成了這部話劇音樂配樂的創作。雖然他對自己這部作品很謙虛地評價說:“如果要說音樂設計上還有一點長處的話,我倒覺得也許可能沒有什麼太多餘的東西……”但我們卻從中可以看到,即便是在當院長、工作繁忙、時間緊的情況下,吳祖強仍然沒有停止他的音樂創作。

對於吳祖強大量的優秀創作,著名音樂理論家王安國教授在《晚霞映朝暉——吳祖強80歲人生》一文中是這樣給予高度評價的:

“……這些作品,進一步體現了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在融彙東西方文化中發展的創作理念。這一理念,源於他對民族音樂文化遺產(前人的創作和民間的流傳)的熱愛和尊重,以及在藝術創新路徑上對‘有中生無’(而不是常言道的‘無中生有’)觀念的倡導……

這些不同體裁、不同形式的作品,以濃鬱的民族風格、中西結合的表演形式、鮮明的藝術形象、清晰的結構層次、嚴謹的發展邏輯和詩情般的意境,表明這位成熟作曲家深厚的音樂功力和高超的藝術智慧。其中的優秀之作,已融入20世紀中國音樂的曆史文庫,不僅是音樂舞台常演不衰的曲目,深受群眾喜愛和熟悉,而且進入音樂藝術院校的教學園地,成為表演專業的教材,或作曲教學中和聲應用、調性布局、曲體結構和配器技法的範本,由此牢固地奠定了吳祖強在我國當代音樂創作領域的大家和名師地位。”王安國:《晚霞映朝暉——吳祖強80歲人生》,選自《七老八十集》316—317頁,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年4月版。

王安國教授的文章,無疑更讓我們看到吳祖強對中國音樂事業的卓越貢獻及他在中國現代音樂發展史上不可替代的位置。而從15歲為《風雪夜歸人》配樂及出演劇中的“乞兒乙”開始,一直到40年後出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後再次為這部話劇創作音樂配樂,似乎就是吳祖強與《風雪夜歸人》的“不解之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