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與話劇《風雪夜歸人》的不解之緣(2 / 3)

這是吳祖強最早“結緣”當年轟動山城重慶的話劇《風雪夜歸人》的一段往事,也是他最早被《佛曲》和《妝台秋思》深深打動的時候,這無疑更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天才少年過人的音樂天賦。

20世紀80年代,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決定重新排演話劇《風雪夜歸人》。擔任導演的張奇虹力邀已經是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的吳祖強擔任這部戲配樂的作曲,這讓已逾知天命之年的吳祖強在與《風雪夜歸人》“闊別”40年之後,再一次與之續接“前緣”。

導演張奇虹曾在50年代與吳祖強同在莫斯科留學。在粉碎“四人幫”後,吳祖強曾為張奇虹與歐陽山尊共同導演的新戲《楊開慧》創作了音樂。而對於這次張奇虹導演力邀的合作,吳祖強最初並沒有想接受,因為他主要考慮的是,自從兼任了中央音樂學院的領導工作以來,由於工作繁忙緊張,常常無法掌握自己的時間,排演的日子一般又都比較緊迫,自己唯恐因事務纏身而耽誤排練。另外他認為,《風雪夜歸人》這部戲由於題材、人物的特點,所反映的戲裏的那個時代的民族色調非常濃鬱,配戲的音樂自然也應該有相應的體現,但自己以一個留蘇歸來的“洋學生”身份為這部戲作曲,似乎有些難處。因此他向導演張奇虹建議,不如請一位民樂作曲家來承擔這項工作。

但張奇虹卻堅持說,她導演的《風雪夜歸人》的音樂非吳祖強寫不可,口氣十分堅決,幾乎沒有商量的餘地。她的理由是,她本身也是“洋學生”,而且她準備以不同於以前的賀孟斧、夏淳等導演的另一種構思來排演《風雪夜歸人》。因此,她需要的音樂不僅是民族色調,還應該刻畫人物內心並有必要的戲劇效果。而在這方麵,“洋”手段不僅可用,可能還會有它的長處。這樣,還能夠以這部戲作為一次“洋”手段民族化的學習和嚐試。

不得不說張奇虹“洋為中用”的看法有道理,更何況我國的話劇本身就是“洋為中用”的產物。另外作為大哥的代表作之一,曾經從配樂到出演“乞兒乙”的吳祖強,對《風雪夜歸人》可說是理解至深。應該說這也是為什麼張奇虹認定,為她導演的《風雪夜歸人》擔當配樂的作曲之人非吳祖強莫屬了。

於是吳祖強隻得像他說過的那樣“努力擠時間著手工作”。而且大哥吳祖光也為張奇虹找出了他珍藏多年保存完好的當年重慶首演時那冊手抄配樂曲譜。看著曲譜封麵那熟悉的用墨筆畫的仿印刷體標題,吳祖強激動了,一時間仿佛又回到了那久遠的少年時代……

很快,吳祖強從曲譜中看到了幾十年來他始終不曾忘記的《佛曲》和《妝台秋思》兩首樂曲,也許是這兩首他鍾情的樂曲實在是太完美了,最後吳祖強從原來十多首曲譜中選出來用作這次重排《風雪夜歸人》音樂創作素材的,竟然仍是《佛曲》和《妝台秋思》。

對於《佛曲》,吳祖強覺得它的音樂含有哲理意味,雖然它隻是一個單聲部的簡單旋律,但卻具有相當感人的力量。從整體看,它不僅氣質高雅、格調不凡,而且牽動心弦、引人深思。或許這也恰恰從某些方麵顯示出了我國昆曲音樂曲調的高度藝術水平。因此,對於話劇《風雪夜歸人》來說,用《佛曲》這種風格的音樂來概括劇中主人公魏蓮生和玉春的命運應該是比較恰當的。

於是在第一幕,戲園子散場以後的夜晚,在玉春大膽決定敲開魏蓮生心扉的時候,吳祖強的音樂處理是魏蓮生自得其樂地對鏡吟唱這段《佛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