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著在撰寫的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同仁、朋友的關心與支持,在此一並向他們表示感附!感謝許多年來一直默默支持我,關心我的父母和家人!他們不盡的關愛和無私的奉獻是我寫作的力源泉,感謝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著名建築學家蕭黙教授和香港建築設計師馮永基先生!正是他們在我撰寫過程中多次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匡正謬誤,才使得拙著得以不斷完善和改進。感謝香港永常集團董事長、著名企業家胡永輝先生、老古文化傳播公司歐陽子思先生,是他們的支持與幫助才使得拙著得以順利出版。同時,拙著在編寫過程中彙集了許多香港環境設計師的優秀設計作品,在此也向他們表示感謝!同時,希望拙著的出版能給設計同行們提供一個了解香港環境設計的窗口,促進香港與內地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由於本人學識有限,拙作存在許多缺陷和不足之處,懇請各位專家銅仁批評指正。

毛亦農

2011年8月於長沙師範學校

編後語

編著《香港設計藝術史》是一個雖不漫長但卻艱苦,雖不溫馨但卻充滿收獲的過程。

七年前,我和《湖南設計史》作者萬長林說起設計史研究話題,意識到中國設計與世界設計接軌的一個最好切人點就是香港設計,而香港設計史研究目前仍是一個空白,我們大陸的學者是否去開墾這一處女地?於是我和萬組成一課題組,向國家申報了“香港設計藝術史”這一社科規劃課題,並獲得了立項批準(2005年)港企業家胡永輝先生給予了一定的經費資助。

課題組先在大陸收集有關文字和圖片資料。

我們先後兩次北上,赴國家圖書館館收集資料。國家圖書館設有特藏部,辟有港台文獻資料和辭書年鑒工具書資料室。在這裏,我們獲取了有關香港文史,藝術有關資料,獲取了香港年鑒中有關工業製造和經濟發展資料。爾後,我們南下廣州,在靠近香港的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和中山大學圖書館查閱近代以來兩地人文交往和香港工業製造北移的資料。

香港設計史料和案例主要在香港,我們把主要精力用於此。

幾年來,我們課題組曾四次辦理赴港手續,先後赴香港中央圖書館、九龍圖書館,香港曆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電影博物館等處,查閱和複製資料,一次又一次獲得了有關館方大力支持和幫助。中央圖書館、曆史博物館、文化博物館我們多次請益,館方總是熱情麵對,不厭其煩。文化博物館收藏集設計史料較全,但路途較遠,當時又在道路改造。我們有時步行到達。連博物館工作人員都感歎我們的誠心和刻苦!

研究港設計史,必須請益港設計師協會和有關媒體,我們拜訪香港設計師協會時,正好是餘誌光主席當值期間,餘先生獲悉我們的來意後,熱情接待了我們。除了將會員設計作品集送給我們外,還特地介紹我們結識前任主席吳秋全先生,吳先生工作室之資料室就像一個小型圖書館,存有數萬冊書籍資料,令我們眼界一開。他敞開資料室讓我們查閱,還令其秘書幫我們複印和掃描資料。吳抽出時間同我們討論分析。一次又一次,我們幾次赴港,就選擇住在吳先生工作室附近,以便查閱資料。吳先生還介紹我們到銷售設計書籍的專業書店和三聯中華書局營業部去購置有關設計書籍。

港報媒體收藏資料極豐,我們先後訪問了香港大公報、文彙報,我們訪問文彙報時,有幸遇到了該報資料中心主任白淨女士。當她知道我們的來意後,立即將我們迎進他們的資料室,一邊安排有關資料員幫我們查找;一邊親自用相機對我們拍攝複製有關書籍和報刊資料,特別是曆代香港品牌圖片。有的資料具手稿性質,極其珍貴,她也慷慨提供......每每回憶此情此景,我們感慨不已。

我們一次又一次赴港調研,還先後拜訪了諸多香港傑出設計師和史學者,他們是:靳埭強,劉小康、馮永基、李永銓、葉智榮、梁誌天、林衍堂、廖潔蓮、餘誌光、吳秋全、何宗憲等。其中靳埭強、李水銓、葉智榮、吳秋全和林衍堂教授,我們是幾易寒暑,多次請益,他們都在自己的工作室接待我們:他們以自己的親曆,介紹香港設計一百多年來的風風雨雨,曆數香港設計的代代傳人。他們將自己的設計作品集和電子稿饋贈給我們,如數家珍般向我們介紹,與我們一起分享香港設計的成就與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