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路過深圳和廣州時,拜訪過香港傑出設計師高文安先生,餘奉祖先生,張錦華先生、盧永強先生,一起探討香港設計的曲折與繁盛,過去與未來。可以說,我們的每次調查與訪問,都是我們麵對香港設計熟悉和認識的過程,學習和請益的過程。

《香港設計藝術史》作為課題的研究成果,由《香港平麵設計史》《香港工業設計史》、《香港環境設計史》三冊組成,涵蓋了香港設計的方方麵麵。我們的三位作者可以說曆盡艱辛,收集資料,消化典籍,求教大師,請益同仁,定綱列例,尋章摘句,幾度寒署,數易其稿,現在終於呈獻在讀者諸君麵前。我們不能忘記。

2009年夏天,世界著名設計大師靳埭強先生審閱《香港平麵設計史》初稿後首先進行了肯定,認為此稿基本成熟,稍作修改就可在他的出版文庫中出版。靳埭強先生一張一頁與作者就一些細節問題進行探討。平麵史著者萬長林,在靳先生的耳提麵命下作出了詳細修改計劃,在學術性上大大跨越廣一步;馮永基先生是香港環境學家,當時我們的環境史初稿提出了體例、史料等方麵的中肯批評,並親自筆陳修改意見,環境史著者深為感動,一次又一次在體例,內容、文字上做了大動大改。

林衍堂先生是香港工業大學教授、2009年拿到工業史初稿後進行認真審讀,逐章逐節提出修改意見。作者做了全麵修改後,2011年林教授又對修改稿作了批閱,此時他正在新加坡出差用電子郵件詳細說出修改意見,嚴謹仔細,盡力令其少出紕漏,為讀者負責,2012年,他拿到工業史的排版稿後寫信給作者說:“......是一款香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外銷電子產品(香港美亞電子廠美亞設計團隊,1979)。設計是因著要減少成本去提髙競爭力而作的,和現今的生態設計方法基本吻合。珠三角的許多工廠與企業至今才意識列生態法律法規的強製性,對他們來說,生態設計是一個較新的領域,但香港過去便曾誤打誤撞地在產品設計之初就融入生命循環分析(LCA)的研究方法。以家用微波泄漏檢測儀為例,產品設計師要考慮通過采用減炭足跡(棄用幹電池,盡用可循環料,減少螺絲釘使用,改善裝配工序,減少生產能耗,減少產品體積和重量以優化能量輸出、用便捷的包裝運輸等來提高產品的環境可持續性)。設計之於香港在該年代曾經是為針對需要,不是為滿足欲望而施行;亦曾因以減成本提高競爭力,而對可持續生態設計間接做了貢獻。”

我們結識香港傑出設計師協會創會會長餘奉祖先生是在廣州的一次國際創意設計展會上。餘先生因普通話不流利就用筆同我們在紙上交流。他說香港設計史不是香港人寫而是你們大陸人寫,我們香港的設計師有責任幫助你們。餘先生以品牌設計為主,也兼產品設計,拿到我們的排版稿後,不僅對平麵史進行了仔細審閱,還對環境史、工業史進行了通讀,特別為工業史80年代的產品也提供了精美圖片。他特地幾次或從香港郵寄,或親自攜帶原版書籍給我們參閱利用,他非常認真地對書稿中的圖片質量進行了批評,對排版格式和字體也不吝賜教:其擔當之態不亞於著者,其嚴謹之狀不亞於編輯,令人十分感佩!

《香港設計藝術史》是一項國家立項課題,經過了幾位課題組成員的數年辛苦和香港無數位設計師的竭誠審讀修正,終於完滿結題。課題組所在單位湖南理工學院美術學院的洪琪院長在課題研究中給予了大力支持。結題時,中國文藝研究院蕭默研究員、清華大學杭間教授、武漢理工大學何方教授,湖南大學何人可教授、湖南工業大學朱和教授均對課題成果給予了中肯的評價和出版建議。

《香港設計藝術史》是一項學術成果。貴州出版集團、貴州教出版社青睞,熱情伸出援手,並且申請重點圖書出版經費,接獲書稿後在編輯排版中花費了大量精力,令其達到出版水平。編者著者在此深致謝忱!

《香港設計藝術史》是拓荒之作,拓荒者又是不在香港生活的大陸人,失語、遺漏肯定不少,謬誤亦在意料之中,還望讀者諸君不吝批評!

朱仁夫

2011年8月於湖南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