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九龍公園
九龍公園位於繁盛的尖沙咀區,鴉片戰爭期間曾是林則徐督建的九龍、管湧炮台所在地,後來,英軍占領九龍半島,將此處改為軍營。1970年,此處又被辟為公園,1989年重建,改建為內容豐富的綜合性公園。園林以中國傳統與西方現代相結合的手法布局,耗資達3億港元,現已成為九龍半島最大的公園,園內廣植花木,養有許多珍稀禽類,有假山荷池、水榭樓台、雕塑廣場、運動設施等。
九龍公園占地13.47萬平方米,為人們提供全麵的動態及靜態康樂設施。由於地形所限,九龍公園的動態康樂場地均集中在公園北向,而靜態康樂場地則主要設在南麵。九龍公園的動靜設施可按戶外和戶內區分,於戶外設施方麵,公園擁有一座戶外曆奇樂園,是由公園山丘上的堡壘和炮台改裝成的遊樂場,令人們宛如置身軍營軍的境況。園內也設有中國式花園,花園內有一個兩層的荷花池,由石景瀑布連接,池中更建有古色古香的中國式涼亭,公園還設瞭望台,這個錐形建築物建於水泵房之上。瞭望台位於公園最高處,海拔37米,登上瞭望台頂,即可飽覽四周景色,除此以外,公園於戶外還設有迷宮花園、天台花園、雕塑廊及雕塑園等,令人目不暇給。而在戶內設施方麵,設有內遊泳池和內體育館。於1989年開放的遊泳池,位於公園大樓東翼,占地3萬平方米,可容納1530人暢泳。九龍公遊泳池不僅是香港設備最齊全的泳池之一,也是九龍區唯一適合舉辦大型或國際遊泳賽事的地點。而體育館位於公園西冀。主場的麵積達1760平方米,是九龍區一個最大的全空氣調節體育館,適合舉辦不同類型的體育活動。
作為全園標誌的鋁金屬塔坐落在運動館前,園中雕塑設計新穎,多為白色金屬製作而成,如遊心亭為白色金屬杆件雕塑,三相為三足鼎立雕塑,將軍為蟹鉗蟹足腳歩的仿生雕塑,另外還有牛頓的沉思、陰陽、魚化龍等雕像,頗有特色。
3,香港公園
香港公園位於原域多利軍營舊址的上半部1991年5月正式啟用。1979年,港英政府決定把軍營近山麓的地段(該地段的下半部)撥作商業發展及興建政府樓宇用途,而近半山部分則交由前市政局和英皇禦準香港賽馬會合作發展公園,工程耗資達3億9千8百萬元。
公園內保留了多座於1842年至1910年期間興建的軍營文物建築,包括三軍總司令官邸(現為茶具文物館)、羅連信樓(現為港公園辦亊處、紅棉路婚姻登記處)、偉華樓(現為教育中心)和卡素樓(現為港視覺藝術中心)。中央花園是公園的焦點及標誌,中央花園入口處是一條廣植樹木及設有噴泉的通道。
公園內景區特色分明,分花園漫歩區、水景台與台階花園區、休憩區與茂密的園林區等。公內的觀鳥園供人們觀賞雀鳥的場所,大溫室可讓人們感受沙漠和熱帶雨林的兩種氣候,公園內還設有人工湖、太極、兒童遊樂場、極富水景特色的梯級花園、供即興演的花廣場及雕塑、陶瓷和版畫中心,與綠化環境相互映襯、和諧統一,在公園中央,由舊軍營網球場改建而成的人工湖和瀑布。沿湖畔小徑往中環方向拾級而上,便到達奧林匹克廣場、香港公園辦事處和紅棉路婚姻登記處。鄰近東麵正門,20米高的鍾樓,是公園的一大標誌性景觀。園內有一座105級梯級,30米高的鳥瞰角塔,塔頂設有觀景台,可供人們俯瞰個公園美景。
4,大埔海濱公園
大埔海濱公園是香港新界大埔地區的一個公園,位於大埔大發街,占地約22萬平方米,為香港麵積最大的公園。公園分成海濱花海濱公園兩部分,總共耗資達2.1億港元。
公園內有香港回歸紀念塔,當年英國接管新界時,是從現在回歸塔的位置登陸,所以在香港主權移交中國之際,在該地點建塔以示紀念香港主權移交。回歸塔髙32米,遊客可登上塔頂俯覽整個大埔海濱公及遠眺八仙嶺和馬鞍山的景色。
2007年6月25曰,新界鄉議局在大埔海濱公園豎立“回歸十周年紀念雕塑”,與十年前落成的回歸紀念塔交相輝映,雕塑約髙18米,由名雕塑家文樓設計,以“中”字為造型,底部由金銀兩柱並立撐起,代表兩個製度的共存。除香港回歸紀念塔外,大埔海濱公園內有長達1200米的海濱長廊、660個座位及上蓋的觀景台、600個座位及帳篷的露天劇場、草地滾球場、緩跑徑、昆蟲屋、自然態花園、西式花園和模型船水池等等。
5,海洋公園
香港海洋公園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公之一,位於香港南部香港仔海洋公園。是以海洋景觀為內容的主題性公園,公園可供人們欣賞海洋景色、海洋生物和進行水上娛樂。公園三麵環海,東瀕深水灣,南臨東博寮海峽,西接大樹灣。占地87萬平方米,投資1.5億元興建,1977年1月20日成開放,公建築分布於黃竹坑穀地及朗山上。兩園間設有架空纜車,在纜車內可觀賞深水灣、淺水灣海景。海洋公園包括海洋大地、集古村、綠野花園、雀鳥天堂、山上機動城、急流天地、水上樂園、兒童王國等八區。
黃竹坑景區內有蝴蝶屋、熱帶溫室、金魚大觀園、兒童樂園、歡樂小劇場和水上樂園等,水上樂園有5個快速船行河道,半山坡上還有3700多棵樹組成的巨形海馬圖案,與公園入口的公園標誌——海馬取得統一主題。南朗山景區有海濤館、海洋劇場、鯊魚館及海洋館四大館,海濤館內有堆石海岸,海劇場設有深水池,環池看台等。海洋館的深水湖和淺水湖展出300多種3萬多條魚類等。內還有世界上最長的自動電梯和1993年建成、72米髙的亞洲最高的瞭望塔“海洋摩天塔”。公園的環境設計很好地利用起伏多變的山丘地形,將人工環境融入自然環境之中,使人回味無窮。
第五節當代建築設計師
香港的建築設計行業蓬勃發展,人才輩出,得益於70年代快速發展的香港地產業對建築設計師的需求。早期,香港很多建築設計師都是從西方學成回港,在當地的設計公司或設立在香港的國際設計事務所分公司裏工作。而現在,一批又一批的香港本土建築設計師脫穎而出,在開放的香港市場上大顯身手,設計出了許多優秀建築作品。80年代,中國內地改革開放之後,很多設計師還走出香港,到內地承接大建築設計項目,並在內地建築設計師交流合作。他們形成了香港的當代建築設計隊伍,其中,不少人既是建築設計師,同時還是建築教育家,他們為香港的城市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個性化的設計造型和現代感的裝飾手法是“香港風格”的見證。
今天,香港設計業的發展己達到很高的水平,並成為了亞洲的設計中心。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逐步洞察到設計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大力推動設計行業發展,借助這股創意文化動力,讓香港逐步轉變成為知識型經濟中心的地區。
1,馮永基——環保與樸實的代言
馮永基1952年生於香港,1973年赴美攻讀建築及藝術,先後獲“海外學生獎學金”、“迪維遜建築獎學金”及“第十七屆雷洛建築設計獎”。1978年獲建築學士學位,回港後負責多項重要工程設計,包括“上海啟華大廈”、“安鍾酒店”、“大潭陽明山莊”、“新政府中央總署”、“灣仔環保中心”、“香港濕地公園第一期”、“西貢海濱公園美化工程”,還有獲香港築師學會鑲章獎的“愉景灣”,獲建築署1989年周年設計獎的“柴灣體育館”等。馮先生的建築設計,十分重視環境協調、主題意念及藝術元素三個方麵,並以環保與樸實的設計,展現個人的風格。
除建築設計以外,馮永基亦精於室內設計,建築攝影,透視,插畫及水墨畫創作,作品分別入選香港當代藝術雙年展,1987、1988、1989年度夏維豪現代藝術比賽,同時還參與世界各地展出,並廣泛為各國收藏家、跨國機構、博物館收藏。
馮永基長時間任職於政府建築署,曾被保送往紐約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任職。他先後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及香港十大傑出設計師,五度獲香港建築師學會周年設計獎,共獲各類設計大獎30餘項,當中以“香港濕地公園”更為突出,首獲香港UL1金獎。
馮永基現專注教育及出任公職,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兼任副教授:香港特區政府建築署高級建築師;中央美術學院客席教授:康樂文化署博物館顧問;西九文化管理局委員:活化曆史建築谘詢會員;橋梁美化谘詢會委員等。他曾發表過12篇文章,亦參與《建築師的見觸思》、《香港百年建築》、《戀戀建築》、《視藝文集》及《台北文化之旅》等書籍的寫作。由於長期參與推動文化及藝術工作,獲得2009年度民政事務局長嘉許獎章。
2,劉秀成——學校設計專家
劉秀成教授,1944年生,畢業於加拿大文尼吐巴大學,主修建築。其後在溫哥華私人事務所執業,也曾在市政府規劃部門負責設計及行政工作。1974年回香港大學,先後出任教授及係主任,2004年退休。在港大的30年間,劉秀成教授貫徹教學與實踐相配合的理想。他是學校設計專家,其中香港國際學校、法國國際學校、澳洲國際學校均獲傑出設計獎。他設計的學校形態明朗,視覺、顏色、線條絕不含糊,而且能配合地理環境,因此外形多變,充滿外觀及空間層次感。作為大學教授,他認為誘發學生自我完善,引導他們發展了自己的概念,以及推動團體及批判精神最為重要。劉秀成教授的設計代表了這套思維,通過多變的學校間來鼓勵、刺激思考及創意。劉秀成教授是2001至2002年度香港築師學會會長。現任立法會建築、測量及規劃界別議員。
3,嚴訊奇——與街頭空間的對話
嚴訊奇,1955年生,本地傑出的建築設計師,1979年成立嚴訊奇建築所。1983獲巴黎歌劇院國際競賽一等獎、1989年獲加拿大的亞曆山大圖書館方案競賽優異獎。嚴訊奇的作品充滿個人風格,他注重使用簡單的線條來顯露建築輪廓,也精於處理外形構圖,和操控空間的開放及視覺連續性。多個早期創作中,以“花旗銀行大廈“最能代表他的手法。2004年參加中國廣東省博物館國際競賽,成功擊敗多個國際建築師,奪得設計權。嚴訊奇極力推動本土文化藝術,現為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也是香港大學建築係名譽教授,香港建築師學會資深會員,香港認可人士注冊文員會主席。
嚴訊奇在過去十年已經為中環設計了五幢建築物,有花園道的“萬國寶通大廈”、“中環機場快線鐵路站”、“萬宜大廈”、荷李活道房屋協會的“荷李活華庭”、皇後大道的“成報大廈”等,把這建築連結起來可以組成一段段的街道旅程。
代表作品有:香港豐島酒店二期工程、香港新機場中環機場大廳、RANLEY-VILA公寓、PAPKLANE購物中心、香港大馬研究中心、北京南銀大廈、希爾頓酒店和天津會展中心等。
4,龍炳頤——曆史與文化的傳承人
龍炳頤教授1948年生,多年來大力呼籲文物保護的重要性,特別在當前經濟主導的社會風氣中,建築設計師更確定本土建築的文化價值。龍炳頤教授1975年畢業於美國俄勒崗大學,1978年至1983年任職何弢設計事務所。在未負笈美國之前,曾師從範義照。在美國期間,參與俄勒崗校規劃,並負責美術博物館之擴建設計。從1983年至今,任教於香港大學建築係。從多年的教育生涯中,龍先生體會到建築設計師有義務、也有能力力肩負文化遺產的保護責任。在教和學的過程中,他期望學生能對自身傳統有所尊重和了解,更希望這種認知能得以承傳。龍炳頤教授現為香港大學建築係係主任,也身兼多項公職,其中包括衛奕信勳爵文物信托理事會主席;土地及古物遺跡谘詢委員會主席;土地及建設谘詢委員會主席;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委員會主席;博物館委員會副主席及市區重建局非執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