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廣場是全世界最高的混凝土結構築物,若能細心留意,更會發現其外牆的顏色燈號,其實是時間顯示,會隨著時間而變色。人們可以在中環廣場二樓的接待處索取燈號對照表,就會明白不同顏色組所代表的時間了。中環廣場,也是香港首幢外牆設計結合電腦霓虹燈的建築物。此後港島沿海各高樓都爭相變成巨型燈具,合奏出維港知名的幻彩燈光效果。
10,香港新淩霄閣
香港新淩霄閣落成於1996年,法萊爾事務所設計,這是一個景觀性建築,也是山頂區域的再開發計劃的核心部分。英國建築師法萊爾的設計在競賽中獲勝,場地位於太平山頂一處凹地上,是登山纜車的項站,設計任務書要求該建築要成為香港的標誌建築,如巴黎埃菲爾鐵塔、倫敦塔和悉尼歌劇院置於他們的城市。由於香港高樓林立,此消彼長,標誌甚多,這―要求未免過分,但場地的有利條件是位於山頂,居髙臨下,立於城市天際線上。建築群分兩大部分,下部為纜車站和具商業功能的三層的旅遊設施以及觀景的看台,上部則為兩邊翹起並懸出,具有屋頂效果的觀賞廳兼餐廳,每逢4月至6月香港多霧,雖然海景看不清,但是建築卻給人一種漂浮在雲霄上的意境,別有一番情趣,這個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任務中的挑戰。
11,香港青馬大橋
青馬大橋橫跨青衣島及馬灣之間的馬灣海峽。於1992年5月開始興建,1997年5月開放通車,曆時5年。青馬大橋通車以來,成連接大嶼山香港國際機場及市區的幹線公路,不單是香港一個主要的建築標誌,更是全長的行車及鐵路吊橋,它全長2.2公裏,壯觀恢宏的氣勢完全超越了美國的金門大橋。
青馬大橋是配合香港國際機場(赤蠟角機場)而建的十人核心工程之一。造價71.44億港元。橋身總長度2200米,主跨長度1377米,離海麵高62米,纜繩的直徑1.1米,16000公裏,創造了世界最長的行車鐵路兩用吊橋紀錄。
第三節港式中國園林
中國造園藝術是中華傳統文化精粹之一,在世界上出獨樹一幟。東力文化薈萃的香港,雖然主流建築多以西式為主,造園方麵也多采用西式設計,但其中也出現不少帶有中國南北不同時期、不同風格和流派的“港式”中國園林建築,並形成香港獨有的特色,成為中國傳統園林建築“家族”中的“稀有品種”。
“港式”中國園林指在香港建造的具有中國古典園林風格的香港園林,這種園林有的是香港有關部門與內地專業園林建築設計、施工機構合作建造的,它們盡可能使用中國傳統建築材料,按照傳統工藝加工製作各類構件,甚至將內地相關園林技師聘請至港完成施工安裝。但為了符合香港實行的英國建築標準(BS),此類園林建築的主體結構除屋頂木棟梁架外,其他多為鋼筋混凝土、型網、鑄鐵、玻璃纖維等現代建築材料。有的是以現代施工方法造並依靠本地設計、施工力量完成的,它們的細部構造或被簡化、省略,或不夠精致、準確,在某些傳統的中國古建園林專家眼中可能屬於“不倫不類”或不屑一顧。但無可否認,它們整體上仍屬中式園林建築,這種建築更適合香港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經久耐用,易於保養,是香港獨有的中式園林建築類型,同時還反映了香港獨有的曆史文化特色,已經成為港人的“集體記憶”。
1,萬金油花園
“萬金油花園”,是萬金油大王胡文虎、胡文豹兄弟耗資1600萬港幣精心造的私人別墅,故又稱“虎豹別墅”,始於1935年,它坐落於港銅鑼灣東半山的大坑道旁。
虎豹別墅是二三十年代中西合璧的建築物,以中式的瓦頂來裝飾,材料選用混凝土和紅磚,以求堅固耐用,即結合了西方的紅磚作外牆,和中國式的飛簷、斜頂和裝飾圖案為設計特色。整個別墅和花園外形都是中式設計,而內部則以西方元素作主導,如梯級、燈飾和窗戶上的圖案都是西式的。這種中西合璧方法被徐敬直稱為“中式文藝複興”。
屋內裝飾盡見胡氏生活的豪華氣派,例如地下後門的彩繪玻璃呈老虎圖形,向呈八角形的花園涼亭,兩側的門上也有彩繪玻璃,沿著樓梯也有六塊幾何圖形,由意大利製造的彩繪玻璃,前後以普通玻璃保護。其中一些家具更是遠從外國訂造,有以金屬線形成幾何圖案的木櫃、金箔製成十字架形的燈飾等,無不令人歎為觀止。
除了大宅本身外,花園內還有“虎塔”和“十八層地獄”也很聞名。7層的白色虎塔高44米,曾是港島獨一無二的塔建築物,格外受人青睞。而“十八層地獄”是壁上的浮雕,繪出了十八層地獄的情況,如割舌、腰斬、下油鍋、萬箭穿心等,道出了警惡勸善的故事,別墅的主人試圖通過這警世故事,勸人行善積德。花園中的一座假山,內有山洞。穿梭於崎嶇曲折的山洞中,遊人便會看到多幅以輪回主題警醒世人的壁畫,此外還有描寫民間故事的彩色雕塑如“八仙過海”、“豬兔聯婚”、龍、風、麒麟等。
2,德華公園
荃灣賽馬會德華公園,位於香港新界荃灣市中心海壩村舊址,占地約1.63萬平方米,由香港賽馬會讚助。
德華公園是個“港式”中國傳統園林,有江南園林水鄉之情調。工程分兩期進行,第一期工程於1989年完成,第二期於1995年竣工。園中保留了古村屋和祠堂,為了風格協調一致,故公園新建的亭,軒、榭等建,用嶺風格。公園將建築沿坪界分別布院落,在建築物圍成的中心鑿一池,池中以石堆山,築小島,成為視覺中心,環水建築院落或入水中,或據岸邊。池邊一舫式建築,臨水部分用空靈歇山方亭,背水部分用厚實的歇山頂方樓,虛實相生,相得益彰。園林建築與周圍的環境十分協調,柱子灰淡,牆壁粉白,尾頂炎黃,顯得輕巧別致,人們在此可感受到江南水鄉的情調。園內有兩個主題花園,分別是“花”及“草藥園”,另設有錦鯉魚池、小拱橋、溪流水、九曲橋、蓮花池、涼亭等。
公園內的“德華展覽廳”及“環境資源中心”,由一所建於1904年的客家舊民宅改建而成,樓高兩層,以夯土、青磚、青瓦和杉木建造而成,麵積約400平方米,該屋1986年被政府列為法定古跡。公園內尚有一座“義璋陳公祠”,建於光緒二年(1876年),為紀念陳氏二十七世祖陳義璋而建,陳氏祖籍廣東寶安縣沙井後亭村,於乾隆年間率領族人移居荃灣。祠堂曾於宣統元年(1909年)重修,後於2005年又進行了大規模複修工程。
3,北區公園
北區公園,原稱北區中央公園,是香港新界北區的主要公園。公園位於粉嶺和上水之間,北起掃管埔村,沿鐵路及天平村向南伸展粉嶺圍,占地達8.605萬平方米,於1990年3月10日落成。
公園采用清朝揚州式亭台樓閣的園景設計,以揚州湖為藍本,將原來的西式林修改為具揚州古典園林風格的中式公園,中央部分是個人工湖及瀑布。建築物特色有“一軒、三亭、一廊”,“一軒”是指“蔚秀軒”,“三亭”則指“宜雨亭”、“涵碧亭”及“聽瀑亭”,“一廊”是有蓋長廊。整體布局曠達渙散,體現了中國園林之詩情畫意,給人們步移景異的感官享受。其設計者想在酒文化上做文章,根據唐詩《飲中八仙歌》內容造景。中心湖取名為“醉八仙湖”,取唐人李白《將進酒》中:“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詩意,園構八石峰為飲中八仙的寫意造型,形狀依據八仙的個性來設計,也可以看成是八個抽象雕塑。這是整個園子的構圖中心,也是該園主題,園內景點緊扣主題,根據各酒仙的個性、形象、詩詞等來構思。
園內健築布局立體,平中出奇,高低錯落皆因地形而異,“因其高而愈高之,豎閣磊峰於峻坡之上,因其卑而愈卑之......”建築單體,采用散點式布局,“妙在得體”,小建築融入大環境之中,得“天墜地出”的藝術效果。園中的六角亭放在水麵縱深最長的軸線上,是水麵由曠至奧的構圖焦點,在近水繁華之中,遠翠交目,濃蔭如蓋,流水扭曲飛動,淙淙有聲。與亭相呼應的對景是水榭,小青瓦屋麵出戧,木本色立柱,如國畫線描勾勒的雕花美女,俯仰皆自適形神。結合圓形音樂台的舞台的扇麵廳設計,使功能與造型有機結合。崗坡上雙亭點綴,曲廊與小賣廳組合,形柘依勢,畫意盎然。
4,和黃公園
位於香港九龍紅磡、民裕街、大環道及戴亞街之間的香港和黃公園,舊稱香港勢埔公園,1991年10月26日建成,是本港市區人的“港式”中國傳統公園。該公園的設計既借鑒了中國明代建築風格,又結合花園地形特點,設計巧妙,構思獨特。飛瀑流泉、水聲淙淙、白牆紅柱、黃瓦綠樹,是它的最大特點。園內有臨峰待月、聽瀑迎風、長廊通幽、荷塘亭影、碧水遊魚、浪牆香花等勝景。其中有多處以水為主題的景物,令遊人漫步其間,立刻感到氣定神閑,煩惱盡除。園內現種有36000多棵樹木花,包括銀杏、玉堂春、荷花、玉蘭、桃花、柳樹、米仔蘭、白蟬等中國特種花木,百花齊放,香風習習,令人陶醉。
5,九龍寨城公園
九龍寨城公園建在九龍城賈炳達的清朝九龍寨城舊址上,1898年英租借九龍以北領土時,該城寨並不包括在內,可是在此後的百年中,卻曾因該地的管治問題,中英雙方發生過多次衝突,後經過協商1987年中英政府達成協議,將該處改為公園。1995年12月建成,成為香港一個“港式”的具有中國古典園林風格的公園,其設計還曾獲得國際園藝博覽會優異獎。
園林按明清初期江南古典園林式樣建造,占地31000平方米,四周圍有磚城牆,設有東門、南門、北門、西門等六個門。共分為古跡區、旱園區和水景區三個區,古跡區在中部,其中位於公園中央的衙門,是當年唯一被保存下來的古建築,三進四廂,現被辟為城賽曆史資料和文物展覽館。另外,公內還保存有南門古跡,石匾、護城河、古井等。南門為正門,門側二尊大炮為嘉慶年間所鑄,炮身鑄有“靖”字,相傳為當時兩廣總督為肅清張保仔等海盜所鑄造的。衙門原是清代兵營,青磚青水牆,屋頂為傳統木結構,上鋪素燒筒瓦、板瓦,牆上有城塞守將張玉堂的書法“墨緣”和“壽”字石刻。正門向西有歸壁亭景區,其內有“魁星”的半亭,有名“歸壁”的太湖石,盆景園等。
早園區在東部,有鬆嶺、童樂苑、弈園。鬆嶺為土丘,山上散點戶石,山頂置亭,名“敬惜主紙亭”。從鬆嶺向北,到邀山樓,樓接長廊,形如旱船,廊如纖繩。樓北有簾樂苑,園內置十二生肖石雕,過長廊北行來到弈園,園東北角有雙亭,名“橘中秘亭”。“橘中秘”為著名的棋譜,園中有四個石砌的大棋盤,亭前、亭後有“天作之合”、“鸞鳳和鳴”峰石兩個。
水景區在西部,北部因地勢高而掘池堆山,上建六角亭,名“玉堂亭”。下有溪流,溪上建有“龍津橋”。還有利用地形人造的落差10米的瀑布,十分壯觀。瀑布上為複廊,向北圍成水院,向南俯瞰龍南湖和龍南榭。
全院建築除柱和下穿枋為混凝土結構外,其他構件均為木結構。屋麵為小青瓦,54個漏窗均為磚雕,圖案各異。全園用石兩種,一為湖石,二為黃石,鋪地用青石和卵石,廣蔭庭的福壽圖鋪地為中一絕。圍牆為從廣東番禺收的40萬塊與寨城年代相近的古青磚,采用清水砌法築成牆和城門。衙門是唯一保留的建築,也是從廣東收集年代相仿的舊磚舊瓦、石條、柱礎進行修整的。園內分別栽種了春、夏、秋、冬四景長青花木,景致宜人。
第四節綜合性公園
綜合性公園是集遊覽、休憩、娛樂為一體,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爐的公園。香港大大小小的公園約有200多個,大部分公園皆為綜合性公園。它們是香港城市中寶貴的公共空間,公園是集市,也是人們求神問卜、休閑娛樂、陶冶性情、強身健體的場所。香港的公園設計精巧,布局合理,親切自然。公園內亭台樓閣聳立、小橋流水迂回、紅花綠葉翠掩、珍禽異鳥啼鳴。公園在調節人們緊張生活的節奏,增加人們休閑生活的情趣等諸多方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沙田中央公園
沙田中央公園又稱沙田市鎮公園。鄰近沙田火車站,占地8.5萬平方米。位於城門河西岸、沙田大會堂對麵空地上,是新市鎮主要公園之一。曆時5年,耗資7500萬港元興建,於1988年8月24日啟用,揉合中西文化共冶爐而設計。
沙田中央公園沿河呈長矩形布設,其布局空間合理、條塊分格有章,各有品味、各具特色。公園內含多個主題花園,香花園、杜鵑園、石山花園及時花園等。東麵是具有東方色彩的“曆奇樂園”,南端是“南園”,內有高18米的瀑布從山丘峭壁傾瀉而下,直達大水池,並與湖心島、拱橋及涼亭相連。毗鄰的是具西方色彩的曆奇公園,北園是具中國色彩的蘇州園林,有連綿起伏的“龍背”、小長城圍牆、兩個堡壘及列柱式的涼亭。公園還設有藝術廊,主要用以展覽民眾藝術作品。內種植有400多個品種、共11萬株的植物,其中不乏稀有品種。馥園內以粉紅色杜鵑最具特色,且配有七彩時鍾,馥鬱新穎,園內還有許願池、放主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