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鼎盛與繁榮(一)(1 / 3)

1971年至1997年的香港環境設計

第一節概述

經過20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工業的急速發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經確定,某些大的財團開始擴大自己的勢力,興建更高、更大的商廈、廣場等。一座座高聳入雲的新型摩天辦公樓矗立於維多利亞港兩岸,一棟棟現代化的辦公樓如雨後春筍般地挺立在舊市區和新市鎮中,龐大的貨箱碼頭雄踞於淺灘,多向回旋的立體交叉天橋,穿海的海底隧道和地鐵,每天繁忙地為上萬人次的客流提供交通服務。大財團項目不僅建設的速度快,樓層高,而且還追求獨特的個性,更富雕塑性的造型、更有肌理的立麵、更綺麗的晚間燈光效果,世界著名設計大師也紛紛來到香港嚐試所未有的新結構概念與造型。

70年代,寫字樓大廈的建築進入了玻璃幕牆的時代,不論價錢的高低,商業大廈的外牆重複地披上一層玻璃。80年代,政府積極推廣娛樂活動,支持興建各種公共設施,如博物館、科學館、展覽館、市區會堂、體館等建築物。隨著教育政策的改善,使得大學和各中小學校均大興土木,建起新校舍,體現政府對市民的教育、文化娛樂需求的重視。

自1979年起,香港開始有了建築設計競賽,先有“沙田銀禧體育中心”,“香港山頂住宅”、“城市理工學院”、“香港科技大學”獲獎。香港這個開放性社會給予了建築設計師展施才華的機會,從建築師學會每年所頒發的設計獎項看來,香港建築百花齊放,可說是現代建築的大融合,在有意無意間形成了“香港風格”。這種風格然是政府建築條例管製下的產物,而既有理性又合乎邏輯的建築物,同時也反映出香港社會以經濟為主的價值觀念。此外還有個特點,就是香港建築設計師懂得在寸土寸金的環境下創造最多和最大利的空間。

由於香港建築業的發展,也帶來了香港內設計行業和園景設計行業的繁榮,香港的室內設計和園景設計呈現出蓬勃發之勢,設計師隊伍不斷壯大,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室內設計和園景設計專家,這些設計專家有的是香港本土的,有的是內地來港創業的,還有的是海外來港淘金的,他們都為香港的室內設計和園景設計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第二節經典建築

香港真正踏入現代化社會是從五六十年代的工商業轉口貿易開始,70年代蛻變為國際金融中心。80年代,隨著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香港企業向內地的轉移,致使香港勞動力轉投金融和服務行業,憑借資金自由進出、法律製度完善,進一歩確立了香港成為亞太區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財團的勢力日益加強,一些實力雄厚的超級國際大財團,不斷興建大商廈、大髙樓,大規模開發廣場、酒店、寫字樓等各種商業項目。與此同時,政府憑借豐厚的財政積累,為積極推廣市民的文化娛樂活動,大力興建了一批個性鮮明,風格獨特的公共設施場館。從80年代到90年代,由於髙科技的引入,香港的建築由多功能及高層發展方向逐歩邁向豪華、更具地標風範方向發展。

1,康樂大廈

落成於1973年的50層的康樂大廈(1988年易名為“怡和大廈”),是70年代開端香港建築的一個代表作,坐落在當時香港最昂貴的地皮上,它是當時全東南亞最髙的建築物,是一座典型的現代建築,縱橫排列的幾何圓窗設計,恪守著芝加哥學派的教條,建築物分為基座、頂部和屋身,毅然把沙利文的理想在一個世紀後重現。

大廈由加拿大籍日裔建築設計師木下一所設計,采用“簡中筒”結構(即外牆與塔心皆用作結構牆),圓形的窗洞減低了對結構牆的破壞。為了加快興建的速度,大廈采用光滑的外牆,以便使用隨澆混凝土、模板隨著上升的施工辦法。

2,香港藝術中心

香港藝術中心落成於1977年,由香港何弢建築設計所設計,建築師在30米×30米的狹小基地上,安排了劇院、電影院、餐廳、書店、咖啡館、辦公、教室多種用房,在造型上,整個築物以三角形為題,在外牆與天花板反複運用,產生了活潑的韻律。其內部由入口大堂至4樓挖空作天井,並在樓梯環繞的天井中懸掛裸露的黃色風管,在視覺上帶來—種升騰的感覺,並突破了狹窄空間的壓迫感。何弢先生藝術修養甚高,後來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方案的設計者。

3,解放軍駐港部隊大廈

在港島有一座造型上不大不小、呈漏鬥狀的獨特建築相當引人矚目,這就是位於中環愛丁堡廣場二號的解放軍駐港部隊大廈,而其前身為“威爾斯親王大廈”,係英軍駐港三軍司令部。由此也決定了這座大廈所具有的特殊曆史意義。

對於這被稱為香港最具特色建築物之一的大廈,外觀造型獨特,近年官方的稱法是,“大廈外形象一隻巨大的酒杯,杯中滿載駐港部隊官兵的美好祝福,祝願在一國兩製的方針下,香港能保持繁榮穩定,前途更光明璀璨。”

大廈當年由英國軍方建築設計師設計,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建造,1979年落成。據稱當初采用這種漏鬥狀造型設計,並非為了標新立異,而是出於保安方麵的考慮。因為漏鬥出口部位空間較狹小,僅有約15米乘24米見方,有利於監視及檢查出入的人員。大廈釆用先進的預應力混凝土技術建造,是香港當年大規模使用此項技術的佼佼者。建築物中心部分有一根中軸直插地底,作為支撐整座大廈的主幹,並建造一個預應力混凝土托架構成“漏鬥”,其入口最寬處四邊套上36米長的棟梁,再由24個獨立的鋼架支撐上麵20多層建築的重量。

整座建築分為三部分:地麵至6樓為裙樓,頂層平台設有網球場,中間漏鬥型部位共3層;第10至28層為塔樓部分,塔樓頂部有一個樓高二層的瞭望塔,內有通訊設施,建築完工後,於1979年3月4日由英國威爾斯親王(査爾斯王子)主持啟用儀式,並命名為“威爾斯親王大廈”。

1997年7月1日時,解放軍駐港部隊從英軍手中正式接管了這座具有象征意義的建築物,隨後即成為駐港部隊總部機構所在地。目前該大廈是駐港部隊中環軍營的一部分,屬軍事禁區。

4,香港體育館

香港體育館落成於1982年,香港建築署建築設計處設計,該址在九龍火車站南部上方,與車站同時興建,該體育館顯示了珍惜地產、向空中拓展的特點。該館采用了“從上而下”的施工工藝,將屋蓋的大跨度間架結構在近地麵裝配,然後在場館的4個方位,分別架設一部臨時鋼架支柱,為頂蓋的臨時支撐,待空間構架完全嵌造完畢後,利用油壓起重機,將頂蓋升至23米高,然後擱置在臨時鋼架支柱上。當場館的建築工程完成後,才拆除該四支臨時支柱,這種工藝是繼美國康涅狄格州的一個體育館之後的全世界第二個實例。

結構係四個斷麵達8.2米×8.2米的簡形支柱將屋頂1200噸重、5.5米髙的網架擔起挑出。看台由176根懸挑的預應力梁通過環形梁連接在屋頂下,形成鬥狀的造型,體育館有12500個座位,可進行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賽事,調整地麵後還可用作滑冰、舞蹈、展覽活動。

5,香港彙豐銀行大廈

香港彙豐銀行總行大廈位於香港中環,是彙豐銀行於香港的總部,鄰近皇後像廣場,亦接近地鐵中環站。

1985年落成的第四代彙豐銀行總行大廈,由英國著名建築設計師曼福斯特·設計設計,整座建築物髙180米,樓髙52層,是當時全球最昂貴的建築物,總建築耗資53億港元(每平方米成本4623元),也是全球首座於高層建築物上用垂吊結構的例子。其結構由兩旁多對(四條一組)大柱為主支撐,上麵架5個形似衣架的金構架,再在這些構架下垂吊至7層的樓板,造成數個無柱的大空間或“高空花園”,突破了高層建築一貫的承重結構傳統。延續這個設計概念,建築物底部也故意留空,開放予市民使用,並將大堂搬到第二層,一反銀行穩如泰山的形態。此外,大廈也作了多方麵的新嚐試,如用活動反光裝置將天然光引入中庭,預製所有構件,並以建築物本身的結構作為工地起重機的骨嚐試不用香港傳統的竹柵作為臨時的施工棚架等。

香港彙豐銀行是英國建築家在香港的第一個設計作品,據說在選址時聽取了風水先的意見,將電梯安放在大樓之內,並在大門口放兩隻石獅。

銀行外牆由玻璃及合金村料製成,有一點像巴黎的蓬皮杜中心,你能從外邊看見內部的電梯與工作人員。從大樓外部往上看,它又像座大蟻山,工作人員與各種機器來來往往。

彙豐銀行是彙豐集團的創始成員及其在亞太地區的旗艦,也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最大的本地注冊銀行及三大發鈔銀行之一。該行所屬的彙豐集團是世界最大的銀行及金融服務機構之一、彙豐銀行亞太地區的網絡規模為香港地區國際金融機構之冠。

6,力寶中心

力寶中心(原名奔達中心),落成於1988年,美國建築師魯道夫設計,合作人有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設計師曾就學於哈佛,受教於格羅皮烏斯,又曾任美國耶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在美國已有多處作品。力寶中心顯然著意於擺脫早期現代主義的冷漠外表和簡單立方體造型,以玻璃幕牆的凸凹將寫字樓做出雕塑感來。下部裙樓為4層,上部分別為42層和46層,這幢建築完全符合企業集團希望別人記住它的形象的需求。

7,香港中銀大廈

香港中銀大廈,80年代中國銀行新一代總部大樓,由著名美籍華裔設計師貝聿銘設計。1982年底開始規劃設計,至1990年3月19日銀行喬遷開始昔業,曆時6年有餘。

銀行大廈基地麵積約8400平方米,是一塊四周被髙架道路“綁縛”著的局促土地,總建築麵積12.9萬平方米,地上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亦是美國地區外最高的摩天大廈。結構釆用四角12層高的巨形鋼柱支撐,室內無一根柱子,仔細觀察中銀大廈,會發現許多貝氏作品慣用的設計,以平麵為例,中銀大廈是一個正方平麵,對角劃成四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貝氏曾表示其靈感來自竹樹,寓意“中空內直,節節上升”,節節高升,使得各個立麵在嚴謹的,何規範內變化多端。外型像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征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中國傳統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代表中國。外牆上的對角線鋼件是個結構的重要部分,其作用是把垂直荷重分傳到四角的鋼柱上,並有利於提升抗風性,免除了建築物內的大量支柱,平麵交替釆用三個立體金字塔式的幾何形狀,使整個大廈呈現較多的棱角,外觀奇特,陽光從不同的角度照射到玻璃幕牆牆麵,呈現出不同的色彩,美輪美奐。室外兩側根據地形設計有台階式的花池、綠化與雕塑,也富有庭院情趣。貝聿銘的中銀大廈是自我風格的表達,性格鮮明強烈,是西方現代建築的典作風。

8,香港文化中心

香港文化中心落成於1990年,香港建築署設計處設計,這幢建築坐落在九龍尖沙咀。此處原是廣九鐵路的終端站,1975年廣九鐵路終端移到紅磡,這使得港府決定在此修建一處補充港府市政廳設施不足,又為公眾服務的建築,即香港文化中心。設計者有意保留了原有的鍾塔,並將之組織在建築前麵寬闊而又可觀海的廣場中,向世人訴說著香港的滄桑史話,並由此創造出種靜謐的環境,以服務於建築內的各種演出活動。建築包括觀眾廳及相關設計,造型奇特,人們說它像半截飛鏢,又像一片樹葉飄落在港灣旁,該建築的完成使香港具有了舉行世界級會議與演出活動的場所。

9,香港中環廣場

落成於1993年的香港中環廣場大廈,由劉榮廣、伍振民建築事務所設計。高374米,78層,是香港90年代最高的建築物,名列世界第四,從1992年到1996年是亞洲最高的建築物,後來被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二期”超過。高樓采用三角形平麵並以尖角朝向海麵,大廈以兩個麵朝向海港,立體而豐富。大堂髙3層,寬闊宏偉,色彩以米色和淺褐色為主,黑色鑄鐵的通花欄杆、白色的柱身柱帽與燈光天花相結合的裝飾,更格調高雅。大廈的下麵有一座30米高的平台,可經由行人天橋通往附近的辦公室大樓和地下鐵車站。在地麵—層,有一個露天園景花園。大廈周圍有休憩廣場和綠化噴泉,別具一格,令人賞心悅目。

這幢三角形大廈的外牆以3種不同顏色的隔熱玻璃鋪砌而成,金色、銀色塗層的玻璃構成垂直和水平圖案,而圖形各異的花色玻璃穿插其間,形成典雅而閃爍發光的形象。大廈頂端是瞭望廊,瞭望廊上麵是用鋼和玻璃製造的錐形塔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