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開拓與創新(1 / 3)

1945年至1971年的香港環境設計

第一節概述

1945年,戰後的香港百業凋零,所有建築物皆處於待修補狀態。加上內地國內戰爭爆發,移民潮又再湧現,人口膨脹的速度無以複加,至1950年底,香港人口是1945年的兩倍多,社會問題如居住、就業、文化、交通等等十分突出。政府於50年代初期,一方麵吸取西方建築規劃的方式,另一方麵通過1950年香港大學建築係的成立,來促進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的發展。

香港戰後的首要任務就是集中力量開辟新市鎮和興建徙置房屋,讓大部分低收入百姓穩定居所、安居樂業。同時,政府引用西方都會的模式,開辟新市鎮,進行填海工程,鼓勵私有企、工商業發展。為配合這時的工商業發展,政府提供大量土地給私人機構興建宿舍,這些有力的舉措,大大地帶動業的迅速發展,尤以私有工廠、商業和住宅樓方麵增加較多,從而是香港經濟於70年代有了一個飛躍,成為亞洲大城市及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

此時,香港公共建築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受到國際現代主義的影響,出現了多種建築形式和風格,建築逐漸與國際潮流接軌,香港建築走向國際化的一個良好開端。

第二節建築設計教育

香港大學開辦於1911年,結構土木工程科始於戰前,建築係則於1950年創辦,建築係的創立為香港的建築業培養了大量的人才,是港建築走向國際化的重要裏程碑。建築係首任院長哥頓·布朗教授,不僅積極培育本地建築人才,還積極引入了英國摩登學派的建築風格,這是種帶有北歐田園色彩及以實用空間為主的建築樣式。同時,他又提倡使用本地最經濟的兩種材料,天然麻石和混凝土,以緩解香港戰後的經濟困難。從本基功能和熱帶氣候兩方麵來考慮建築空間布局和外形設計。實例有港、九兩所華仁書院,其主要材料便是本地的天然麻石和混凝土,設計師充分發揮其功能性,並考慮到對亞熱帶氣候的適應。他的建築理論,通過教學工作及個人職業設計的港、九兩所華仁書院校舍得以體現,對香港築業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中國內地開始“文化大革命”後,很多華人建築設計師從內地抵港,加入私人事務所。華人建築設計師從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地區彙集到香港來,對交流經驗和開展學術活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60年代後香港大學的師資也是國際性的了,學生可從老師的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中受到各種不同的學說熏陶,這種教育大開了學生的眼界。但香港的文化現象與組合和香港人對文化的態度及認識卻直接影響著香港的建築設計,香港建築開始邁向多樣化、國際化。

第三節新市鎮公屋

房屋問題一開始就是戰後香港麵臨的嚴重的社會問題,戰後初期,香港絕人多數市民都居住在殘存的舊樓中,有的還居住在危樓內,甚至還有許多新移民以寮屋棲身,生活極其艱苦。1953年,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火並波及周圍的聚落,令53000多災民無家可歸。當時港英政府為了盡快為災民提供安身之所,便火速在深水埗一帶興建了一批臨時性的簡陋房舍,並在原址附近興建多層徙置大廈,這是香港公屋曆史上的第一型公屋,即第一代政府公共房屋。

1954年,政府先後設立了“徙置事務處”、“市政事務署屋宇建設處”和“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徙置事務處”和“市政事務署主建設處”負責遷出居民的安置事務,並正式推出“徙置計劃”,興建徙置區,以安置居所簡陋、生活環境較差的木屋居民。自此,政府開始大量建造公共房屋,在香港島及九龍各處興建了黃大仙、老虎岩、長沙灣李鄭屋等徙置區。同時,政府開始構思並推行首個新巿鎮——觀塘。

“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簡稱屋建會)的職責是為當時的“白領階級中的低薪者”,例如教師、記者、公務員以及文員等人士,提供一些水平較高而租金較低廉的單位。屋建會作為當時的市政局的一個機構,負責公共房屋興建問題的決策工作,所有市政局議員均是屋建會的成員,而執行工作則由市政事務署旗下的屋宇建設處負責。從1956年至1975年,屋建會共建有長沙灣區的蘇村、荃灣區的福來村及牛池灣區的彩虹村等十個廉租村,這類屋村比徙置屋村好,但租金較高。其間的1959年,政府吸取第一個新市鎮的設計經驗,構思設計了第二個新市鎮——荃灣。

1962年,政府推出“政府廉租屋計劃”。廉租屋由工務司署設計及建築,建成後由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負責管理。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政府廉租被歸入新成立的房委會管理,統一命名為公共屋村,同時將所有前政府廉租屋襯及所有前屋建會屋村列為“甲類屋村”管理。政府廉租屋的服務對象與徙置村和建會廉租屋不同,是為一些入息低微而不合徙置資格,又不合屋建會申請標準,居住惡劣環境的人士提供穩定的居所。與徙屋村不同,徙屋村主要安置受天災、火災、天台或山邊木屋清拆的民居,較少審核入住人士,對居民的改動或加建或占用走廊等行為也較少。相反,廉租屋需要向當局申請才能得到分配,所以對各方麵都有嚴格限製,包括門窗顏色設計、內籠間格、窗花鐵欄、電線、鐵閘安裝等,均需統一。從1962年至1975年,香港政府廉租屋計劃,共建成觀塘區的觀塘村、長沙灣區的長沙灣村、石硤尾區的石硤村等17個政府廉租屋村。

1972年,港督麥理浩宣布一項公共房屋計劃,即“十年建屋計劃”,下令將當時政府三個房屋計劃,即徙置大廈、政府廉租村計劃及屋宇建設委員會廉租屋村合並,屋建會於翌年4月1日改組為香港房屋委員會,而徙置事務處及市政務署屋宇建設處則合並為房屋署,而所有徙置區、政府廉租屋村及屋建會廉租屋村合稱為公共屋村。一改過去政府對房屋建設的態度,由重量變成重質,注重各屋村設施的完善及環境的優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公屋類型推陳出新,樓層建設也越來越髙。早期興建的公共屋村大多都隻有7層至16層,而後來落成的公共屋村樓宇大約有30層至40層。直至1973年4月,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為止,一共興建了30多個徙置區和廉租屋村。分別建成了沙田、筌灣、屯門、馬鞍山、將軍澳、天水圍等多個新市鎮,80年代,各種新型的公屋大廈開始興建,如相連長型大廈、Y型大廈、十字型大度及和諧型等。

1,徙置大廈

在20世紀50年代初,政府設計了第1代公屋徙置大度(第一型大廈),50年代末,開始對第一型大廈進行設計改良,陸續成了第二至第六型大廈。

第一型徙置大廈基本設計多分成兩翼,呈“H”字型,連接兩翼的地方為走廊,設公用衛生間和洗滌設施。第一批皆為6層,之後一律加至7層,天台則設立學校。而部分第一型樓宇也會因應地勢而呈“I”字型設計。

第二型徙置大度最早出現在東頭村,樓高7至8層,設計和第一型相似,但在大廈兩端加建了樓梯,使整幢第—型樓宇呈“日”字型設計。

第三型徙置大樓高8層,外觀上是“L”型或“I”型。和第一、二型最大區別為第三徙置大廈開始設有中央走廊,而每個單位皆有私家騎樓。

第四型徙置大廈樓高8層或16層,其設計和第三型設計大致相同,外型為“丁”字型。

第五徙大廈和第四型設計差不多,外觀上也是“T”型,不過T字中間出來的中部分明顯比第四型為短。

第六型徙置大廈樓高8層或16層,整幢樓宇比起第四及第6型更長,而最大單位的麵積更有人增加。

2,屋宇建設委員會

屋宇建設委員會自己擁有樓宇設計部,加上屋宇建設委員會屋村對象是比較富裕的家庭,所以樓宇設計比起徙置大廈有過之而無不及。其設計大致可分為7層大廈、雙塔型大廈和舊長型大廈三種。早期各村的樓宇設計基本上是獨立設計的,但到了後期,屋宇建設委員會屋村也出現類似樓宇設計的屋村,如九龍觀塘的和樂村和港島農村有個興建的新式7層大廈的屋建會屋村。和樂村從1962年起興建到1966年最後一座落成共有11座樓宇,由8座7層及3座舊長型大廈組成,福來村從1963年起興建,最後一座於1967年竣工,共有7層的9座,16層的4座。

雙塔型大廈是香港島南區瀑布灣華富村的第四期工程。於1970年落成,分別是華興樓、華生樓、華泰樓及華昌樓,它們是香港首批落成的中雙塔型大廈,有別於從前的“中央走廊式”及“露台相連式”大廈。在華富村,近海邊的大度主要是較矮的大廈,而較遠離海邊的大廈是高於20層的雙塔式大廈,此種設計布局使更多住戶擁有海景,同時各住戶更有露台的設備,因而有“平民豪宅”之稱,華富村是當時香港最著名的屋村之一。

3,政府廉租屋

廉租大廈大致上可以分為舊型廉租大廈及新型廉租大廈。廉租大廈是由工務局興建的,舊型廉租大廈外型上和第三型徙置大廈沒有區別,外觀上都是“L”型或“I”型,

單塔型大廈為香港首種有天井設計的公屋樓宇,這種樓宇一層有13個單位,是當時最小型的款廉租屋大廈了。每層的13號單位的大門口在電梯口和樓梯的開敞地方,露台朝向大廈內的天井,故而常常光線不足,且空氣也不太好,更缺少私密性。所以,在13號單位的大門設計了一道磨砂梗窗,以便光線從電梯大堂透入室內。這類樓宇分別在山穀道村、長沙灣村、黃大仙上村以及石碎尾上村皆有。

1965年,首座達20高的新款政府廉租屋麵世,那是黃大仙上村的東南西北中,而且從7樓開始,每隔一層便有電梯直達,但仍屬舊型的設計,單位內同樣設有獨立廁所。

兩年之後,同款的政府廉租又落成於牛頭角上村第9至12座,同期新一款的政府廉租屋又落成於牛頭角上村第二座,牛頭角上村第二座有20層高,從5樓開始,每隔一層便有電梯直達,而最大的改進,就是在單位的一邊露台加上獨立廁格,使露台的兩端分別設有廁所和廚房,同時也使單位的寬度加長了。這種新款的政府廉租屋因此被界定為新型廉租大廈,有別於徙置區的至六型大廈和舊型的政府廉租屋村,其後,沙田坳村、黃竹坑村、葵芳村等等的新政府廉租村也采用了此種設計,直到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為止。

第四節梯級式建築

由於香港地少人多,建築物隻有向高層發展,這樣,勢必造成低樓的住戶或街道終日見不到陽光,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除了對樓商和街寬有一定的限製外,還對樓宇的外形設計有定的要求。過去香港的《建築物條例》有條文規定,樓宇設計興建時,必須顧及街道能夠獲得足夠的陽光照耀,這對建築物的外形設計提出了要求。因而,產生了階梯式建築。現在,不少舊區的居民樓仍保留著一層層的梯級式建築形態,使陽光得以滲入街道。

一個城市的建築設計風格與形態,是政府建築規劃機製與都市規劃方法的產物。戰後香港《建築物條例》中“陽光角度”條文規定,每一條街道都能夠享受“足夠陽光”的照耀,在保證香港高樓大廈發展的同時也顧及環保和規劃城市景觀的需要,因而,這個時期興建的樓寧,發展出梯級式的築形態和特色,現在,我們仍然可以在中環和一些舊區找到陽光角度時期的建築物,梯級式的形態容許“空中花園”出現,建築物本身也營造了豐富的“天空線”,彙豐銀行總行麵向皇後大道中的設計也因應陽光角度的要求分為兩級,而旁邊1959年興建的渣打銀行也隨著陽光的角度級級地分為四個次。

1,渣打銀行

位於中壞德輔道中4至4A號的渣打銀行是香港高樓建築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大堂的空間特別精彩,像教堂的空間,充滿著曆史和時間質感。外表一級級的形態,是藝術裝飾風格加上現代簡約的智慧。由置地廣場望向渣打銀行構成的“天空線”,是“中環十景”之一。

2,聖佐治大廈

佐治大廈是香港中環的甲級商業大廈,它位於雪廠街2號,擁有維多利亞港海景。聖佐治大廈是現代主義設計經典建築物之一,簡約而低調的坐落在文華酒店的旁邊,古銅色的玻璃幕牆特別講究細節。入口位於與文華酒店相隔的小街,電梯大堂是平實的高樓空間,沒有浮誇的古典設計,外形被陽光角度分為兩個層次的比例,適當地迎合了街道的寬度。

3,中環德輔道中

中環是梯級式建築的集中地,德輔道中仍然保留著很多陽光角度型大廈,大廈頂端一級級的形態,就像通向藍天的雲梯,與遠處的中環中心形成非常強烈的視覺對比。

4,僑興大廈

坐落在英皇道14號的僑興大廈是香港梯級式居民建築的又一案例,其巨大的體積因應陽光角度的要求,仿佛被塑造為一級級的立體派雕刻,麵向天後廟道的層級就設計成不同大小的平台,由英皇道向僑興大遠眺,可看見其莊美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