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哥頓·布朗——本土建築設計的園丁
哥頓·布朗,1917年生,曾任香港大學建築係首位主任,來香港前,哥頓·布朗教授曾任倫敦建築學院和愛丁堡大學建築係主任,他是一位開明的教育家和建築設計師,香港本土的建築設計教育。教學上,主張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重視課堂知識的學習,更重視實踐操作的運用。他要求學生了解社會現象,拓寬自己的設計思維,研究不同階層人們的生活方式,掌握人們的心理需求,以此來決定自己的設計思路。他以嚴謹的治學和不倦的教導,感染學生全心投入設計、愛上建築,並堅信設計的社會意義和價值。布朗教授除了搞好教學外,親自和學生共同參與建築設計項目,如“香港大會堂”、香港和九龍的“華仁書院”等。他的設計風格建立在現代主義基礎上,但手法細致,空間和外形的考慮十分周詳。哥頓·布朗教授於1956年離開,後赴美國考察民居設計。
2,木下一——感性與理性的展露
木卜一的築師生涯見證了香港的急速發展年代,他是日裔加拿大人,在文尼吐巴大學及美國麻省理工修讀建築。在美國工作數年後來到香港在“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事務所”擔任項目設計,他早期的兩項主要工程有“中環希爾頓酒店”和“康樂大廈(今怡和人)”,它們都是香港的重要城市標誌。在20世紀70年代,這兩幢建築物的建成,象征了香港從一個普通城市踏入國際都會的行列。從1960年至今天,木下一視這裏為家,經曆過香港的變遷和順逆,並在艱難歲月中仍享受建築設師創作路程的喜悅和滿足。他的設計承現代主義的性及明快輪廓,充分結合和展示建築結構於形態上。木卜一的成功代表了香港建築設計師行業的高度兼容和合作性。不論國際人種,隻要努力,就能在香港發揮所長。木下一是1987至1988年度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
3,歐陽昭——毅力與能力的並進
歐陽昭,1949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後來港在“甘洺事務所”工作。1958年加入王澤生、伍振民的公司。1972年和王澤生共組今天的“王歐陽建築工程師事務所”。歐陽昭的學術背景兼備建築及結構工程,因此,他能別出心裁地考慮和解決設計與施工上的困難問題。”王歐陽”的作品多、規模大,而且往往涉及複雜技術,具代表性的設計項目有“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太古廣場”、“時代廣場”、“黃埔花園”等。作為香港最具經驗的建築設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合夥人,歐陽昭堅信建立公司的長遠專業地位遠比個人名聲重要。他認為堅韌的毅力和不斷的嚐新是成功建築設計師的必備素養。歐陽昭是1970至1971年度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也是多個建築及結構工程專業學會的資深會員。
4,廖本懷——公屋設計之高手
廖本懷,1929年10月出生於台灣雲林,他的事業生涯始於香港大學建築係,成於華富村。他有著多年的公共建築設計策劃經驗,這使他篤信建築設計師的使命為大眾建造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廖本懷先後全力參與興建華富村、和樂村、福來村和馬頭圍的工作。他認為建築物不能是一個混凝土的軀殼,應是一個個性化的空間。1973年,廖本懷提出居者有其屋計劃,致力在政策層次上給市民一個中產的住屋選擇。1960年離開香港大學教學職位後,廖本懷的仕途穩歩向前。1980年被委任為房屋司,1985年當上政務司,1987年成為中英聯絡小組成到1989年退休,從建築設計師到政府決官員,廖本懷抱著同一宗旨,即確信每份工作都必須做到滿意為止,不同的挑戰更需運用學問來麵對。同樣地,他認為建築設計師的學問來自廣闊的人生視野,及積極思考的精神。
5,鍾華楠——人文與超然的聚集
鍾華楠,1931年生於香港,畢業於倫敦巴特利特建築學院,1964年獨立創業,是香港目前最資深的建築設計師之一、他雖然深受西方教育的陶冶,但卻十分推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執守崇尚自然、鄰裏互助、和諧共濟的優良傳統。鍾華楠從中國古典園林中悟出了其設計和人生的道理,並曾在香港兩所大主設題講座。他的設計也往往融彙中國理念,早期的代表作山頂“老襯亭”便是從中國城牆瞭望塔中得到靈感。“老襯亭”配合四周地形,利用高聳的位置及獨到的外形營造地標效果,和中式古塔一樣,它成為周邊,甚至全港的視覺焦點。他後的作品包括“城市大學校園”及“港彎道公園”,均貫徹了中式空間及視覺意念。鍾華楠認為成功的建築設計師必定擁有一份超然的自信及使命感,也須具有一種人文關懷的精神,要關心那些生活在建築裏的居民,更要努力思考如何創造富有中,內涵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築。鍾華楠是1995至1996年度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
6,黎錦超——嚴謹與務實的典範
黎錦超,1934年生,卒於2003年,黎教授將他的一生奉獻給建築教育事業。他前後擔任香港大學建築係教授、主任及建築學院院長共25年。在他的領導下,建築係被提升到蜚聲國際的地位。黎錦超教授直接或間接地教導過本地建築設計師超過1500名。可以說,今天香港超過一半的建築設計師都是他的門生,黎教授生於香港,卻在新加坡、馬來西亞長大。因戰爭緣故,他11歲前仍目不識丁,憑著聰敏和努力獲獎學金到美國留學,最後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碩士學位。黎教授的治學態度認真深入,他對設計有著敏銳的觸覺,評論或考核學生功課時,往往用嚴謹及積極的批判的角度進行分析。他鼓勵年輕建築設計師到世界各處多遊曆,多觀察和多想象,但同時需認真了解自己的文化和根源。黎錦超教授獲獎無數,他堅信現實建築和學院派的概念設計是互動互補的,因此他傳授的不僅是建築,而且還是實踐和思考之道,也許更是一種生活的精神。
7,李景勳——改革與創新的標兵
李景勳,1935年生,1956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建築係,其後負笈澳洲深造,1959年墨爾本大學建築學主位。李景勳曾先後香港、馬來西亞及澳洲工作。1962年創辦“李景勳建築師事務所”,1973年改稱“李景勳,雷煥庭建築師事務所”。他在20世紀60年代設計的“寶寧大廈”別具創意,成功地改良了舊式大廈住宅狹長走廊的問題。為適應香港密度、寸土寸金的環境,李景勳首先改變剪刀樓梯,並放置在高層住宅內。今天常見的窗台,也是他改善室內空間結構設計的。1984年,在大陸成立“協建建築師有限公司”,更是最早進入內地的香港事務所之―。1980年至2001年擔任香港大學建築係名譽講師,他傳授的不僅是理論,還有對社會的責任與義務和對知識的終身追求。李景勳熱愛中國文物,對古代玻璃藝術品的研究獨有心得,他的收藏品曾作專題展覽。李景勳是1975至1976年度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
8,何弢——藝術與設計的引領者
何弢,1936年生於上海,1956年在香港培正中學畢業,後赴美國麻省威廉士大學學習,主修藝術史,曾獲創作天才獎。1960獲獎學金到哈佛大學修讀建築及城市設計,1964年獲建築碩士學位,同年底返港,1968年自辦“何弢建築設計所”,提供多元性設計服務,包括建築、室內及平麵設計等。師承現代主義大師Walter·Gropius的何弢是位多麵設計高手。他深信出色及有生命力的建築必須涵蓋大學和藝術元素。作為當代知名的藝術家之一,他的創作堅守尊重文化、崇尚自然及人本精神等原則。他的建築、繪畫、雕塑都表現出樸實淳厚而又充滿動感變化的構圖形象。戰後的香港建築人多以功能化、效率化為出發點,何弢設計的香港藝術中心,卻拜托一貫模式。他利用複雜的功能安排來衍生緊扣而簡潔的空間布局,再加上中庭的強烈視覺效果,整體上顯小出嫻熟的現代建築設計技巧。在20世紀70年代,何的設計為香港注入一股新的文化氣象,引領香港市民產生一種新的建築觀感,1979年,因對香港文化藝術推廣不遺餘力,何獲威廉士大學頒發“榮譽文學博士”稱號,1983年,何被列入南斯拉夫出版的《世界五十名傑出建築師》一書中。
1986年,獲選為在溫哥華舉行的世界博覽會香港館的設計者,1988年獲美國建築學院頒發的榮譽資深會員。何弢常被邀請到各國演講並發表有關城市設計、藝術、環境及中國文化新時代的展望等文章。何弢是1996-1998年度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
9,何承天——大型項目的領軍者
何承天,1938年12月生,1963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建築係。借著當時的地產升浪,何承天開始涉足多個大型住宅項目的設計,1969年加入“王董建築師事務所”後,他負責的“美孚新村”更是當年香港最龐大的建設。其後的“喜來登酒店”、“置富花園”、“愉景灣”奠定了他在優質大型項目的設計領先地位。在1984年的中英談判期間和日後的基本法谘詢委員會中,何承天積極協調和聯絡9個專業團體,以確保過渡後的專業資格能得以維持。1987年何承天被委任為立法局議員,2003年成為古物古跡谘詢委員會主席。他認為建築設計師的挑戰就是麵對多變的環境,隨時適應及凋整。何承天多才多能,熱愛音樂、美術,尤擅長演小提琴,何承天是1983-1984年度港建築師學會長。
10,王澤生——項目高產的設計專家
王澤生,1930年生於香港,卒於1994年。1955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建築學係,獲榮譽學士銜。他是香港建築師學會資深會員;新加坡建築師學會會員:香港注冊建築師。
1957年創辦王伍(伍振民先生)建築工程師事務所,1964年創辦王伍歐陽建築工程師事務所,1972年創辦了王歐陽(香港)建築工程師事務所。曾任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王歐陽(土木結構工程)有限公司董事、王歐陽(機電工程)有限公司董事,王歐陽(設計)有限公司董事、王歐陽(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董事、王歐陽(馬來西亞)有限公司董事。
王澤生從事設計的工程項目不下幾百項,如凱悅酒店、玫瑰新村、賽西湖住宅群、沙田第一城、黃埔花園(知名的船形商場)、華人街。比較知名的有太古廣場、恒生銀行香港一行大廈、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香港大學新圖書館、九龍香格裏拉酒店、假日酒店、九龍酒店等。他還設計了不少海外工程,如溫哥華的辦公大樓、馬來西亞檳城假日酒店、巴基斯坦伊斯堡假日酒店、馬來西亞吉隆坡國際酒店、君悅酒店及DUTA廣場、印尼泅水威什汀酒店及雅加達假日酒店等。
作為香港資深建築設計師,王澤生對培養青年建築設計師一向不餘遺力,給予他們充分發揮的空間,曾經跟隨過他的建築師,很多都已經在香港建築界中獨當一麵,做出貢獻。王澤生是1973年度香港築師學會會長。
結語
1945年9月16日,駐港日軍投降,英國恢複對香港的殖民統治。戰後初期,港英政府的重點一方麵是著力重振備受戰爭破壞的香港經濟,積極推行自由經濟政策,一方麵對飽受戰亂之苦的民眾,盡可能在物質極度缺乏的情況下,穩定市場物價,解決市民生活基本所需,維護社會穩定。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政府陸續實行了臨時性計劃經濟,將食物和日用品等進行了計劃供應,並采取了物價管製、金融凍結等措施,加強對外貿易,以帶動各行各業的發展,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時,政府大力推進公共房屋建設,修建了大童的各種類型的公共屋村,不斷改善市基本居住條件。到1951年,香港各行各業均走上了從複蘇到發展的軌道,戰爭的創傷基本治愈,恢複了亞洲轉口港的地位。從1952年起,政府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工業化進程,到1971年,香港逐步實現了工業化,成為了新型的工業城市。這個時期內,香港的環境設計主要是以改善市民居住條件為主,且形式多樣的公共房屋的建設,然後,緩慢地向市政建設方麵發展。同時,產生了以適應當時的經濟和社會條件的多功能商住混合用途建築,更具人性化、保證能夠分享受陽光和空氣的梯級式建築也相繼出現,這也說明了港英政府對民生、民計的高度重視,政府規劃中的環境設計方麵始終貫穿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人民苦於對戰亂的恐懼,渴望心靈的回歸和靈魂的超脫,祈求一片靜地,對宗教的信仰越來越虔誠,中國傳統風格的佛寺園林大量興建,而且規模越來越大,檔次也越來越高,信徒也越來越多,成為一大盛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