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萬宜大廈
位於中環德輔道中60至68號的萬宜大廈是香港中環的甲級商業大廈,大廈有多方麵在設計上曾創先河。在窄長的地塊上,建築物的高度分別為向北14層、向南12層,中間7層,是為了符合當時建築條例的規定(高度受製於所向街道的寬度),並繼馬會後,率先在港引入自動扶手電梯,以解決德輔道與皇後大道之間近6米的落差。
第五節現代派建築
現代派建築是指20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築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築思想。這種建築的代表人物主張:建築設計師要擺脫傳統建築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於工業化社會的條件、要求的嶄新建築。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的色彩,又稱為現代主義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先是在實用為主的建築類型如工廠廠房、中小學校校舍、醫院建築、圖書館築以及大造的住宅建築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紀念性和國家性的建築中也得到實現,如聯合國總部大廈和巴西議會大廈。現代主義思潮到了20世紀中葉,在世界建築潮流中占據主導地位。
香港真正的現代派建築,是最初由港大建築係主任哥頓·布朗設計,後來轉由任職於政府的費雅倫及菲臘設計,1962年啟用,占地11100平方米的新大會堂。其建築采用典型的英國“現代主義”風格,各部分以不同的功能加以區別,形態布局分高層、低層、紀念花園和回廊等,內有圖書館、展覽廳、劇院、禮堂和餐廳等設施。這種布局組合和設計手法,深受國際主義大師勒·柯布西埃和包豪斯學派的影響,暴露結構,以玻璃作為圍護牆,低層的圓柱采用柯布西埃式的架空層和橫向條窗,整個建築典雅大方。新大會堂成為了二次世界大戰後在香港建築史上的一大突破,被公認為是香港60年代最重要的現代主義建築,也是唯一享有官方特殊地位的作品,標誌香港建築進入了現代主義時代。新新大會堂不僅代表香港人成長的集體記憶,也成為市民心中的文化符號,標誌著本土文化的確立,在香港建築史上占重要地位。
第六節現代佛寺園林
佛寺造園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精粹之一,在世界上獨樹一幟。“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中國傳統佛寺園林,通過自身特有的立體空間和人文內涵,向世人展示了深厚的曆史、文化沉積和鮮明的藝術特色。現代佛寺造園設計家將大自然美的色彩經過精心構思、組織和濃縮,在有限的空間裏再現出來,在突出山水花木等自然之物造景作用的同時,也使用其他藝術手段為輔助和點綴,其中亭、台、樓、閣、廊、橋等人工建築作為造園元素,成為了中國園林的主要點綴手段,並據此形成了南北不同的風格和流派。
現代佛寺園林是中國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除了蘊涵佛家思想、包含了博大精深的佛法與禪意外,通常還具有曆史、文化、藝術之內涵,是中國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中期的佛寺已經十分成熟和完善,其園林景觀類型更加豐富,園林規模更加擴大,造園手段也進一步現代化。香港建有許多大大小小不同風格和特色的佛寺園林,很值得大家研究和觀賞。
1,清水灣湛山寺
香港的湛山寺創立於1950年7月,麵海靠山,靈秀青蔥,環境優美。
湛山寺院在半山建有占地約800平方米,高達15米左右的大雄寶殿,雄偉壯麗,巍峨壯觀。大雄寶殿采用宮殿式建築形式建造,內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彌勒佛、觀音菩薩、普陀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十八羅漢、濟公等塑像。其中釋迦摩尼緬甸玉佛像曾是80年代香港最大的釋迦摩尼牟白坐像。寺院內還立有千佛寶塔及供奉望海青銅大觀音菩薩。還建有如來殿、觀音殿、祖師堂、佛亭、淡虛法師舍利寶塔、寶燈法師力利塔院、居士潔修院、寺務處、五觀堂、香積廚等。寺院內每年舉行5次大型法會,包括晨曆及11月份陽藥師琉璃法會,誦經持咒,梵音不斷。
2,沙田萬佛寺
位於沙田排頭村山上的萬佛寺,1957年建成。萬佛寺是香港第一所根據雲南昆明筇竹寺塑造五百羅漢像的佛寺。2000年,萬佛寺住持吳星達居士根據筇竹寺梵音閣、天台來閣和大雄寶殿內安放的羅漢群像,開展了為期兩年的五百羅漢塑造工程,2002年完成。今天,可以見到五百尊以玻璃纖維製造、外層敷上金箔、表情殊異的羅漢,被置於沿路四百多梯級兩旁,夾道歡迎登寺人士。沙田萬佛寺的五百羅漢,據官方所指,由第一位阿若懾陳如尊者到第五百位願事眾尊者,全部都有名號。蓋其塑造意念乃取自筇竹寺,筇竹寺對五百羅漢有既定名單,因而順用。
萬佛寺院舍分髙低兩組建築群,整個寺院共有五殿、四事、翁塔萬佛寺是世界上獨具特色的一個佛教景點。低層設有萬佛殿、韋陀亭、觀音亭、擇賢菩薩亭、文殊菩薩亭、十八羅漢廊、萬佛塔。萬佛殿內供奉小金佛像一萬二千多尊,手印及麵相各有不同,千姿百態,而中央供奉大佛像三尊,中坐佛像為“消災延壽藥師佛”,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地藏王菩薩”,前禪中坐者為創建者“月溪法師”的肉身舍利。韋陀亭佛像髙6.3米,威猛莊嚴,甲胄鮮明,持降魔杆。觀音亭內供奉望海觀音像。十八羅漢廊是供奉皆大歡喜尊者,菩提達摩尊者、彌遮迦尊者、婆舍斯多尊者、淨諸業障尊者、摩拏羅尊者、成傑慈心尊者、伏虎尊者、佛陀難提尊者、濤淨尊者及鳩摩邏多尊者等。萬佛塔樓高9層,殿外的觀音像、文殊、普賢菩薩像和羅漢像等均造像雄偉,極為壯觀。
萬佛寺髙層建築包括有玉皇殿、準提殿、觀音殿和彌陀殿。各殿均設有造型不同、姿態各異的佛像給人供奉。
3,藍地妙法寺
妙法寺位於藍地屯門北藍地青山公路邊,1960年開辟十方四眾道場,命名“妙法寺”。
1972年,妙法寺萬佛寶殿開始重建,共三層,1980年5月竣工,占地700平力米,高34米,耗資6000萬港元。寶殿金碧輝煌,它舍棄傳統佛寺的進第結構,把佛殿分為三層,底層為彌勒殿及四天王殿;第二層為法堂,供奉玉佛像,樓梯間有半浮雕描繪釋迦摩尼的故事;第三層是大雄寶殿,供奉著三尊5米高的釋迦牟尼像,附有三道從屋頂懸垂下來的巨型梨狀水晶吊燈,黃梁有書像描寫佛陀一生。內壁鑲有約一萬多個不同姿態的金佛瓷磚,手勢不一,工藝精細,據說仿照北京頤和園的萬佛殿興建的。左右兩壁更分立了16尊以半浮雕製作的佛像。另外,矗立的兩座藥師浮屠,塔身嵌滿小佛像,層層而上,殿內綴滿宮燈,兩邊懸掛鍾鼓,晨鍾暮鼓,靜聽梵音,滌俗出塵。
殿外觀雙層屋脊,並鋪上金光燦爛的琉璃化片,陶瓷製作的動物裝飾被置於飛簷上,大廈的最高處有一座由兩條金龍守護的佛塔。殿前假山流水匠心獨運,一對全港獨有,高三層佛殿的巨大金龍,環繞著紅磚砌成的前門大柱,神釆威猛。入口處兩旁立有石獅和麒麟,還有兩頭六牙廣象,瑞獸守護,氣勢不凡。
4,東湧羅漢寺
羅漢寺位於鳳凰山腳下,香港五大禪林勝地之一。該處原本隻是一塊天然岩石,名為羅漢岩。1926年來自粵西的暢緣法師在此加築上蓋,遂成今天寺內的羅漢洞。1965年冬,興建佛寺,定名羅漢寺,1971化羅漢寺落成開光。
羅漢寺山門對著東湧港口,由紅黃綠三種顏色所組成,襯托出莊嚴而樣和的色調。山門高懸著“羅漢寺”門額,是當日主持覺光法帥親筆書寫。而當代被譽為聯聖的張劍芬老居士為羅漢寺題了一副對聯:“山挹遙青佛國恍如靈鷲影;門臨清淨天風微度海潮音。”
羅漢寺規模宏大,正殿是大雄寶殿,殿內高而闊,釋迦、彌陀、藥師三尊巨型金身大佛像端坐大殿中央,燈、花、幢、幡,羅列莊嚴。佛像左右各懸鍾鼓,佛像後是觀音像。左側供奉著普陀菩薩,戌裝英姿,手擎寶杵。而菩薩可知入鄉隨俗,既東來護法,就穿上一套中國式的盔甲,顯得神太威武。右側供奉伽藍菩薩,丹風眼,臥蠶眉,五綹長須,挾提青龍刀,煞是威風。大殿後麵是觀音殿,上書“普門示現”。觀音菩薩手執楊枝淨瓶,慈眼視眾生,凝神傾聽世間種種呼喚。而善財、龍女隨侍在側。
右殿是明心堂,有李耀庭居士遺像。左殿是客堂,樓上是藏經樓,樓下是功德堂。客堂上方有一建築物,為地藏王殿。後有一羅漢洞,洞中溫度冬暖夏涼,無分四季,洞內供奉十八羅漢,有的弓腰凸肚,有的骨瘦如柴,各具神態,栩栩如生。而洞口不遠處有天然山泉,名為羅漢泉,據說泉水清冽味甘,用以泡茶,尤具特色。
5,鹿湖延慶寺
鹿湖延慶寺位於禪林區北,在鹿湖精舍之上,1966年建成。現存主體建築坐北朝南,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及三寶殿,占地5000餘平方米。第一殿天王殿為重簷硬山頂,穿鬥式,五開間,明間七檁,梁柱加工細致,現存結構較為完整;第二殿大雄寶殿為重簷歇山頂,屋身甚高,用材碩大,風格平實;第三殿三寶殿為重簷硬山頂,左右是廂房,呈三合院平麵布局,五開間,其裝飾較前二殿更精,所有外露構件加工精細,簷廊尤為突出。舊時寺院門前曾有碧波蕩漾的日湖,是著名的“四明古刹”之一,寺內庭園中,有妙智法師所撰的碑誌,詳述建寺緣起。延慶寺山門紅牆綠瓦,大雄寶殿則紅柱黃牆,兩相輝映。山門的建築,采取中門高聳,兩房倚峙的威嚴格局,原為洛陽白馬寺的設計。門前地方開廣,故遠處可見山門掩映於綠樹叢中。山門後有天台二老紀念堂。
門聯曰:“花南天皤然二老,繼北齊至矣三觀。”內供有談虛、樂果二老大幅畫像與蓮位。
大雄寶殿內供奉有40尺高的釋迦牟尼佛像,為香港罕有的內大型木雕佛像,造像莊嚴,色彩金燦。原供奉於同屬於董事局管理的九龍十方大佛寺,後因大佛寺為政府發展城市計劃的需要而拆除,故移奉於此。像前分立阿難尊者和迦頁尊者,像後在左邊是騎綠獅的文殊菩薩,右邊是騎白象的普賢菩薩。牆上還掛有十八幅羅漢拓畫。
大雄寶殿後的三寶殿,殿分兩層,地下是慈般普渡,奉有觀音菩薩和龍女善財二像:二樓是普光明殿,正中供奉西方三聖像,聯曰:“九品蓮花獅吼象鳴登法座,三尊金相龍吟虎嘯出天台。”天花飾月金龍,龍頭與一抓珠金爪懸空垂出,龍口更吊著水晶燈,栩栩如生。兩側分奉兩座不同造型的觀音菩薩像。寺內有李潤田紀念堂。
6,天壇大佛
矗立於大嶼山昂平的鳳凰山與彌勒山之間的天壇大佛,巍坐於海拔482米的木魚峰上,是全球最大戶外青銅坐佛,髙26米,包括基座共高34米。由200多塊青銅鑄造鑲嵌成,總重達202噸,造像莊嚴祥和,焊接天衣無縫。現在成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集宗教文化、雕刻藝術於一身的“香港之最”。
天壇大佛是宗教、藝術和現代科技結合的產物,是寶蓮禪寺最具規模的佛教建築。該寺建造大佛的構想發端於1968年,最初構想依照北京天壇的地基形貌,分三層底座設計建造大佛,故取名天壇大佛。一般而言,大佛像多半是坐北朝南,而天壇大佛則是坐南別北,而且是稍稍偏東,正好朝向北京。工程從籌劃到建成曆時25年,寺院經曆任主持,1993年12月29日正式建成開光。
大佛的麵像參照了洛陽龍門石窟毗盧遮那佛的造型,遠看雄偉肅穆,近觀莊嚴祥和,佛像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施給予印,頭部裝飾和衣紋具隋唐時期佛像美態。在大佛底座兩側分列有六尊形態各異的天母銅像,她們手上各托一尊供物,花、香、燈、塗、果、樂,分別代布施、持成、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意旨在於體現佛經“六波羅蜜”。
大佛的地基麵積為2239平方米,內有三分別為紀念堂、功德及法界堂。第一,是法界堂,有一幅由白欖木製作的木刻版書的,“華嚴說法圖”。集合了世界藝術上最原始用料的金、水、水、火、土五行元素,用筆燙出線條,再以礦物質顏料上色,繪出海會雲來諸菩薩眾集聽經說法,共160尊菩薩像,神態各異,經7年才完成。第二層是功德堂,黨內供奉了以500多年的楠木雕成的地藏王菩薩,手持錫杖,站於蓮花座上。整個佛像,矗立於以微粒放射形式雕蝕出來的千頁金蓮上,莊嚴肅穆,形貌栩栩如生。該層還展示了由斯裏蘭卡法師維巴那沙拿的繪書,描述釋迦牟尼佛出生、成道、初轉法輪和涅槃的事跡,第三層是紀念堂,供奉佛陀真身舍利,該舍利1992年由斯裏卡迎到香港。該舍利據稱是2500年前,釋迦世尊涅槃後經三昧火焚化,遺留下84000多顆色彩繽紛的結晶體,是佛陀修行功德圓滿所致。目前,世界上珍藏佛祖舍利的國家隻有中國和斯裏蘭卡。
第七節現代建築設計師
伴隨著香港大學建築係的成立,一批又一批香港本土的建築設計師茁壯成長起來,加入到了香港建築設計的大洪流中,他們很快成為了香港現代築設計師中的佼佼者。建築係首任院長哥頓·布朗教授,作為香港現代建築設計師的傑出代表,不僅為香港培養了大批的本土建築人才,也廣羅了一些具有西方現代建築觀念和建築思維的外築設計師,加之還有不少的海外留學歸來的建築設計師和從內地抵港的建築設計師,他們一並構成了香港的現代設計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