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至1945年的香港環境設計
第一節概述
隨著商業的蓬勃發展,對商廈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土地漸漸不敷應用,政府開始進行大量填海,不斷出售官地,以滿足市場的迫切需要。因此不少的私營物業如商業樓宇、住宅等紛紛在灣仔海旁、跑馬地、九龍灣靠近機場附近、九龍塘區一帶興建。當時,香港的建築開始受到國際現代主義影響,興建的樓層也越來越高,相繼出現8至10多層的髙樓。
1911年清廷覆亡,軍閥割據,國內政局動蕩,很多大陸人士來港,不僅給香港帶來了新的勞動力,也帶來了技術和資金,加上歐戰結束後不少外國人士也來港經商,致使香港二三十年代經濟一度繁榮,加上中國第一批學建築的英美留學生如梁思成和他的夫人林徽因、楊廷寶、朱彬、周頌聲、呂彥茛、範文照等人學成返,因而帶來了融合中西文化的新的建築樣式,他們雖受教於西方傳統建築,但致力於創造富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建築。
19世紀中葉,美國芝加哥建築師如莎利文等,改變承重牆的古舊的建築方法,而以鋼架結構作為骨架築,這種新的建築設計理念,對香港20世紀初的建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後,香港的這類高層建築如雨後春筍,相繼出現,成為日後商業大樓的發展模式。同時,歐洲追求簡樸與功能兼備的新一代包豪斯現代學派,也正迎合了香港當時社會的客觀條件,一度風行香港。這個時期香港建築的發展正走向時代的前列,向歐美看齊,同時也奠定了其“國際型式”的地位。
與此同時,由於佛教的盛行,香港民間建立的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佛寺園林也得到迅速發展,展現了佛教建築藝術的巨大魅力。
第二節中內合璧式教堂
香港常常被稱為一個“中西合璧”的城市。它的建築從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起,就開始引入西方的建築觀念,特別是香港第一批在海外學建築的留學生學成歸來,帶來了更加強烈的中西融會之風,他們將西方建築觀念和中建築傳統有機結合在一起,創造了一大批很有影響的西式風格的中式建築,徐敬直先生在《中國建築》一書裏,稱之為“中國文藝複興式”。建築學上稱之為“折衷主義”風格。香港銅鑼灣的聖瑪利亞堂、九龍城的聖三一堂、香港仔天主教聖神修院及鑽石山的信義會等受到此風的影響。這些建築都以西洋鋼筋混凝土結構建造,並采用西方普遍使用的紅磚作外牆,但混了鬥拱、雕梁和紅牆綠瓦頂等中國宮殿、廟宇的古典建築元素,並帶有中國式的飛簷、斜頂及裝飾圖案等設計特點,形成了中西文化在宗教建築藝術上的一種特色。
1,天主教聖神修院
建於1930年的神修院位於香港仔黃竹坑惠福道6號,原址為華南總修院。建築充滿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元素,一層層的屋簷恍若塔樓式建築,最底層以麻石裝飾,使台基部分更加穩固。
南樓的設計是嚐試揉合中國宮廷及意大利的建築藝術,設計上原先是四合院的形式。
在建築總修院時,因上個世紀30年代全世界範圍內的經濟大蕭條,資金來源緊張,隻能成計劃中的四合院設計的一部分,即為今日神修院之南樓。不過單是這建好的南樓,就很值得一看。雕梁畫棟,回廊殿閣,讓人感覺仿佛置身於中國傳統宮廷侯門之中。南樓的西端向北處原為一麵灰白色的牆壁,後來聖神修院的負責人請來了兩位畫師,分別為對道教有研究的吳格林以及基督徒畫師劉有權。他們在原先灰白色的牆壁上繪上了結合中國道家思想以及基督信仰的壁畫。
壁畫的構圖為一個分為內外兩層的圓形,內層為抱若嬰耶穌的聖母,外層的十二等份合成一圓,代表著月複月,年複年,並有著中央的耶穌基督帶領。外層的十二等份,除了象征著一年中的十二個月份,又象征了人世間的十二種事物。花與果“代表”世間的因果循環,“日月星宿”代表“生命於星宿及自然下孕育”;蛇,代表“世間的險惡”;“枯枝”代表“世間事物的終結”;“楓葉”代表“終結前的淒涼和滄桑”;“鳥”代表“正義與和平”;“人”代表“完美的創造,展開雙手盡展潛能”;“蝴蝶”代表“生命短暫而燦爛,所以人應充實生活”;“紅心熱血”代表“為建設更美好的人間而努力”;“天上的彩虹”代表“上蒼和人的接觸,令人生的色彩表露無遺”。
以前在圓形的兩旁有兩行直寫的字,左邊的為:“基督傳人基督傳人基督傳人基督傳人”右邊的為:“龍的傳人龍的傳人龍的傳人龍的傳人。”
這兩行字用於提醒院內的修士們自己所擁有的“中國人”和“基督徒”的雙重身份。
但這兩行字後來被新的油漆蓋住,所以牆壁上現在隻剩下圓形的構圖以及淺藍的底色。修院中到處洋溢著中、西文化流光溢彩的古建築與裝飾,時刻向人們展示著這兩種偉大傳統完全可以完美地“中西合璧”。
2,銅鑼灣聖瑪利亞堂
位於銅鑼灣的聖瑪利亞堂,建於1936年。教堂以鋼筋混凝土為結構,外形充滿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元素,屋頂為中國式的八角飛簷,左右對稱,門下為一塑有巨型十字架的中窗,正門為四根紅柱,門下為數十級台階,兩側為漢白玉的石柱雕欄。正門前數十級梯級置於中軸線上,有如古建築的台基,使教堂更顯宏偉肅穆。階梯兩旁均有單鉤式漢白玉石雕欄,更添古雅氣氛。
正立麵有七脊頂風火山牆屋頂,正門及側門也有彎曲上揚的屋簷、鬥拱雀替,蓋以翠綠筒瓦。八角形的窗戶,裝嵌了中國式的花窗,設計精巧。好不講究。
3,九龍聖三一堂
位於九龍城的聖三一堂,曆史可追溯至1890年,為香港聖公會在九龍區最早建立的聖堂,至今已有122年曆史,而其建築物則落成於1937年,從門樓到建築主體都充滿中國傳統建築特色,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築。該建築門前有三級台階,踏上聖所也有三級,有“三一“的寓意。聖堂的屋頂用黑色瓦片,綠色瓦簷,飛簷鬥拱,雕梁畫棟。正脊中央有十字架,垂脊有三隻和平白鴿,富基督教象征除此以外,聖堂內部采用中國傳統圖案裝飾,而禮拜堂內的陳設如聖餐桌、燭台等,都帶有中國式的造型設計,風格和諧統一。
第三節芝加學派大廈
芝加哥學派是美國最早的建築流派,為現代建築在美國的奠基者。芝加哥學派突出功能在建築設計中的主要地位,明確提出形式服從功能的觀點,力求擺脫折衷主義的羈絆,探討新技術在高層建築中的應用,強調建築藝術應反映新技術的特點,主張簡潔的立麵以符合時代工業化的精神。高層、鐵框架、橫向大窗、簡單的立麵成為“芝加哥學派”建築的主要特點。
在20年代到30年代中,最惹人注目而又對後來香港建築產生深遠影響的是1935年重建落成位於中環的第三代彙豐銀行大廈(第一代於1865年落成,第二代在1886年啟用),它是一座典型芝加哥學派的建築,樓髙14層,摒棄了無謂的雕飾而把功能毫不保留地表現出來,切實恪守著沙利文倡議的“形式緊隨功能”的原則。該大廈外型簡樸而不流於沉悶,極具體積感,正立麵處理按照沙利文所說的三段式,由基座、樓身和頂層組成,厚實的窗戶以豎線加以熾托,而頂層最後縮成一個金字塔形的斜頂,設計相當大膽,連當年倫敦的建築界亦大受衝擊。其內部設有當時最先進的輻射板式供暖係統、中央空調係統及快速升降機,是全東南亞第一座用鋼架興建的現代高層建築,樹立了“摩登”商業大樓的典型發展模式,它是香港繁榮進歩的象征。有意思的是這棟大樓不在倫敦而在殖民地建成,而以後有氣派的商業大樓,便成為了一種廣告宣傳品。香港一些大商業機構更利用這些商業“伽籃”以顯示其自己的財雄勢大,作為其成功經商的標誌。
大廈在1981年拆除重建,至1986年4月正式落成,是為第四代。銀行門前所擺放的―對銅獅,一是銀行的代表圖徽。
第四節包豪斯學派建築
包豪斯是德國魏瑪市的“公立包親豪斯學校”的簡稱,後改稱“設計學院”,習慣上仍沿稱“包豪斯”。包豪斯是德語Bauhaus的譯音,由德語Hausbau(房屋建築)一詞倒置而成。
以包豪斯為基地,20世紀20年代形成了現代建築中的一個重要派別——現代主義建築,主張適應現代人工業生產和生活需要,以講求建築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為特征的學派。包豪斯一詞又指這個學派。其主要特點是:注重滿足實用要求:發揮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和美學性能;造型簡潔,構圖靈活多樣。包豪斯藝術方向和藝術風格使它成了20世紀歐洲最激進的藝術流派的代表之一。
香港的灣仔、灣仔大街市(肉菜市場)和中央市場均采用了包豪斯學派的建築風格。隨後40年間,不少香港住宅仍然大量采用包豪斯簡潔的設計,以求達到經濟和大量主產的效果。
1,灣仔警署
樓高4層的灣仔警署(官方名稱:灣仔分區警署)於1930年落成,位於灣仔告士打道及菲林明道交界處,是香港警務處香港島總區灣仔分區的警署,占地7500平方米。當時警署臨近海旁,並具有警署、消防車站以及人員宿舍等的多重功能。1941年香港保衛戰進入尾聲時,該署遭到日軍猛烈炮擊,香港光複港後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後恢複運作。其建築形式是當年流行的公共建築模式,線條簡沽,造型樸實,內有傳統的火爐、樓梯及門窗等,具有1930年代的建築特色,帶有典型的包豪斯建築風格。灣仔警署為港島區現在仍在運作中最古舊的警署,是灣仔居民熟悉的地標。
2,灣仔大街市(肉菜市場)
灣仔大街市(肉菜市場)於1936年落成,采用了包豪斯學派的風格來農達肉菜市場所需要的清潔和平實的外觀。建築物外形設計用線簡練,而室內空間的設計卻十分合理,強調實事求是,突出建築物機械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