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喧囂與騷動(3 / 3)

7,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香港大學的前身是創立於1887年的香港西醫書院,時任港督盧押認為英國應該在香港立一所大學,於1910年3月16日主持大學的動工儀式,主張港大“為中國而立”。1911年港大成立,1912年舉行了正式的創校典禮。香港大學本部大樓是香港保存完好的文化古跡之一;是一棟歐洲古典風格建築,位於香港大學校內,即西環半山般鹹道,1984年被政府列為法定古跡。

該大樓以鍾樓為主軸,由左右為對稱的紅磚牆、陽台、柱廊和塔身組成。樓身由紅磚及花崗石建成,四周用文藝複興時期建築模式的花崗石柱廊所支撐,從樓內的窗戶、樓梯、古老的石柱,以及色彩斑斕的窗玻璃等方麵可以看出,大樓是一座集哥特式、文藝複興式及巴洛克式三種建築風格於體的建築。樓高三層,依山而建,外形雄偉,鳥瞰時像回字形。內部及外圍均有高大而渾圓的花崗石柱承托,入口有一條麻石大樓梯,二樓為主要活動區,樓頂有一座鍾樓及四座塔樓。有回廊和陽台。牆身由紅磚及塗以白色的水泥牆組合而成。本部大樓有四個庭院。中央為大禮堂,頂部安有玻璃上蓋,座位近500個。二戰時,禮堂頂蓋被炮火損毀,戰後重建時取消頂蓋,擴展到與前後樓相接,兩部分建築風格十分協調。香港大學本部大樓初是整所大學的唯一校舍,其後由於發展的需要,本部大樓改用做文學院的教室和辦公室了。

第五節新古典主義建築

新古典主義建築指的是文藝複興時期(14至16世紀)之後帶有古典風格味的建築,而文藝複興時期之前的古希臘建築、古羅馬建築、歐洲中世紀建築和文藝複興建築等統稱為古典主義建築。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歐洲新古典主義設計風格盛行之時,這個時期並沒有步成新的建築樣式,隻是古代建築交替、花樣翻新而已,也有人稱之為“浪漫的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建築大體可以分為兩種類。一種是抽象的古典主義;另一種是具象的或折衷的古典主義。前者以菲利普·約翰遜、格雷夫斯和雅馬薩基的作品為代表;後者以摩爾和裏卡多·波菲爾的作品為代表。抽象的古典主義以簡化的方法,或者說用寫意的方法,把抽出來的古典建築元素或符號巧妙地融入建築中,使古典的雅致和現代的簡潔得到完美的體現。具象的古典主義則不同,它既不是考據式的教條古典主義,也不是雅馬薩基式的寫意古典主義。在這類建築中,建築設計師可以充分表現自己濃厚的古典文化情趣和深厚的古典建築功力,換句話說,可以采用地道的古典建築細部,但也決不停留於亦步亦趨的校仿和抄襲。取精用弘,博采眾長,色彩豔麗,裝飾性強,是這類建築的主要特點。具象式古典主義比抽象古典主義更細致、更精美、更富麗、更莊重,更富有曆史感。

1,香港大會堂

香港第一座大會堂於1867年由市民集資興建,1869年11月2日由當時訪港的愛丁堡公爵艾爾弗雷德王子主持揭幕儀式。這座兩層的歐洲傳統柱廊及拱門式建築物,巍峨古典,主要建築材料是磚瓦。建築柱體為古希臘和古羅馬建築形式,帶有英國喬治王時代建築風格,中心軸線,左右對稱,和諧平衡,造型簡潔其古典元素抽象化為符號,在建築中,既作為裝飾,又起到隱喻的效果。古典的柱式、拱券乃至山花和線腳,在很大程度是在曆史與現實、建築與環境之間建立一種文脈上的勾連,並產生修辭效果。古典的繁雜雕飾經過化,並與現代的材質相結合,呈現出典雅、簡約的抽象古典主義新風貌。大會堂內設劇院、圖書館、博物館及集會廳,是香港外籍人士及上流社會的文化活動中心。1933年,大會堂的部分因香港上海彙豐銀行興建新總行而拆除,其餘部分也於1947年全部拆除,原址上後來興建了中國銀行大廈。

2,香港會所

建於1897年的第二代香港會所,可說是中區最後一幢被拆卸的典型的殖民地折衷古典主義風格建築。該建築樓高4層,整體仿效文藝複興古希臘建築風格。窗框多采用巴洛克藝術富有旋轉變化的圖案,大門有愛奧尼立柱裝飾,高大的落地窗既有利於采光,又增添樓宇氣勢,整幢建築是以門為中心的軸對稱圖形,故而給人以平和穩定的感受。

3,香港郵政總局

該建築建於1903年至1911年,位於畢打街與德輔道中交界處,為第一代郵政總局,屬英國文藝複興時期愛德華風格建築。建築柱體為古羅馬建築形式,裝飾華麗。建築外部為紅磚橫條圖案,四街角交錯點的四根石柱,屬愛奧尼克式,現存於大埔的嘉道理農場山麓。1976年為興建地下鐵路而拆除,現址為環球大廈。

4,西港城

西港城,位於中區德輔道中及幹諾道西之間,西港城前身是舊上環街市的北座大樓。舊上環街市原本隻有建於1858年的南座,又擴建了一座建築風格相同的大樓,即落成於1906年的北座。這兩座建築物中間被文鹹東街和永樂東街隔開,南座由文鹹東街伸展至皇後大道中,己於1980年拆除。

作為現存的上環街市北座大樓,外型古樸典雅,按對稱軸線設計,空雕簡潔實用。在設計上沿襲了哥特式及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大樓外牆用紅磚砌成,以花崗石作地基,主體結構利用石塊色彩及紋理製造多色斑斕效果,而角樓外牆附有帶狀磚飾,顯得富麗堂皇,美輪美奐。麵向摩利臣街的樓建有拱廊,正門上也立有大型圓拱,拱形設計的大窗戶配以典雅疏朗的百葉窗簾,獨特而雅致。鑄鐵大柱的支撐結構、橫跨屋頂的鋼梁架及花崗岩梯階,當時超卓的建築技巧和高超的建築設計水平。建築物的斜麵屋頂以中國式卷狀片鋪設,表現香港早期西式建築物所揉合的東方色彩。

西港城1990年被政府列為法定古跡,1991年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

第六節公園與廣場

香港是個彈丸之地,寸土寸金,到處是高樓林立,所以,香港的園林設計得精致而小巧,雖然香港的園林麵積很小,每個市民隻占1.4平方米,但它卻是香港市民生活空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反映了政府在新市鎮及居住屋村建設規劃中以民為本和以人為本的和諧城市規劃理念。

就園林設計的五大要素:山、水、花草、建築、道路而言,香港的林設計對水這方麵考慮的特別多,設計的水的形態也特別豐富,大約有噴泉、湧泉、溢泉、瀉流、瀑布、溪流、水簾、音樂噴泉等形式,這種設計跟香港的氣候密切相關,因為水流會產生負氧離子,對人的健康有好處。香港園林雖然麵積小,但在世界園林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香港園林的設計構想,成發揚中國民族形式,或借鑒西方外來色彩,或別出心裁,中西融會,創造出了香港獨有的特色。

1,動植物公園

前港督府對麵的動植物公園,是香港市區最大的動物和植物,也是香港最早建立的公園和唯一飼養哺乳動物的公園,1861年由政府籌資興建,1871年建成,查理斯·福特先生在1871年就任公園首位園林監督。公園位於港島中環雅賓利道,並被羅便臣道、己連拿利道、上亞厘畢道及花道等道路環繞。該園早在1841年至1842年曾作為總督府,而港市民稱統領香港三軍的香港總督為“兵頭”,故又稱為“兵頭花園”。1871年,公園全麵開放,並正式定名為“香港植物公園”。1883年,公園豎立了前港督堅尼地的銅像,以紀念他促成了公園全麵開放及其在港其他貢獻。香港日治時期,公園被日軍易名為“大正公園”,公園內的堅尼地銅像也被運往日本熔掉。戰後的1958年,原址改放英皇喬治六世的銅像。後經大規模興建動物籠舍和擴建,主要辟作哺乳類及爬行類動物的居所並種植了大量植物,所以後來又易名為“香港動植物公園”。

2,皇後像廣場

1901年建成的皇後像廣場原名中央廣場,位於香港島中環,為早年維多利亞城的地標性廣場建築。隨著香港淪陷及戰後的城市發展,皇後像廣場現在已經沒有任何英國皇室成員的銅像,僅保留了紀念銀行家昃臣的銅像。政府於1960年代將廣場重建成現貌,供市民休憩之用。

皇後像廣場是因1880年代的填海而產生的,為紀念維多利亞女王登基60周年,政府鑄造了一座重達3噸的女王銅像,並於1896年5月28日在中夾廣場揭幕,放置位於中央廣場核心位置(遮打道與獲多利街交界)的拱頂亭座之內,與皇後像停泊處(第一代皇後碼頭)構成中軸線。1897年,政府將中央廣場更名為壘後像廣場。

早期廣場南部為片坪,中央為貫通德輔道中與遮打道的獲多利街。1902年7月5日,幹諾公爵(維多利亞女皇第三子)的銅像由遮打捐立,被放在皇後像廣場(後於1907年改放於幹諾道)。為了表揚香港上海彙豐銀行總經理昃臣對香港經濟的貢獻,他的銅像於1906年被安放於廣場之內,由彙豐銀行捐立。廣場北部則放置多尊英國王室成員的銅像,包括英皇愛德華七世及喬治五世的銅像,兩座銅像均於1907年2月6日由訪港的幹諾公爵主持揭幕,分別由遮打和貝爾·艾爾芬捐立,1909年11月25日,廣場放置了愛德華七世妻子雅麗珊皇後和喬治五世妻子瑪麗皇後的銅像。1923年5月3口,廣場放置了港督梅含理的銅像。同月24日,廣場放置了“彙豐銀行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犧牲職員像”。同年,廣場北部東側的和平紀念碑建成,紀念在第一次世界人戰中陣亡的將士。最盛時期,皇後像廣場裏共有9座銅像。

日本占領香港後大部分銅像都被熔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找回3座銅像。其中的女皇銅像獲得歸還,但放置銅像的位置由於20世紀40年代末期計劃進行遮打道的擴闊工程,適逢銅鑼灣的維多利亞公園於1951年開始興建,女皇銅像則改放於公園內,而公園亦以“維多利亞”來命名。而英皇喬治五世像則放置在香港動植物公園內,另外的一座就是彙豐大班昃臣像,還是擺放在原址皇後像廣場裏。由於皇後像廣場的英文名稱是Statue-Square,直譯為“銅像廣場”,因此很多外地人士誤以為皇後像廣場是因昃臣的銅像而得名。

第七節外籍建築設計師行

據曆史檔案記載,早於1860年,已經有外籍建築設計師在香港開業,隻是對於他們的背景我們所知甚少。但估計是充滿冒險精神,又對東方文化感興趣的一群年輕人。他們把各式各類最當時尚的西方建築風格移植香港,諾曼第式、新古典式、哥特式,均隨手拈來,演化成各類大小不同的貨倉、辦公樓、民居及教堂等。在離開英國本土數千裏外這個香港小島上,洋行大班和建築設計師們,紛紛築起自己的舞台,把歐洲的建築風潮輸入。同時也配合香港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加入本地材料,演化成一套適應本地區有東方風味的西方建築。當時,香港規模較大的外籍建築師行有“巴馬丹拿”、“李柯倫治”、“公務”、“馬海”等,其他同樣活躍的外籍中小型事務所,包括“建興”、“尹威力”、“口劫臣”、“厘份”、“希士倫”、“巴士度”等。當時香港的外籍人士不多,但在政治經濟上卻有一定的影響,所以,他們容易在香港站穩腳跟,業務範圍很廣。中小型的事務所,也有成為地標或廣為人知的作品,如中華電力在亞皆老街的總部大廈和跑馬地養和醫院,均是“建興”在30年代末的作品。“巴士度”是戰前最具規模的土木工程事務所,香港不少的天主教堂和學校,均屬其作品。

1,巴馬丹拿

巴馬丹拿於1868年由英籍建築設計師薩威在香港創立,當時稱“公和洋行”,1886年更名為巴馬丹拿公司,在上海設分行。主要成員有:威爾遜(1881—1967),洛根,丹拿。

巴馬是一間不折不扣的本地專業事務所,香港開埠初期,主要的發展商是英資洋行,由於巴馬能提供建築、土木結構、測量等全麵的專業服務,因此很多大型建築都是由它負責策劃和設計。其中廣為人知的是1936年完工的第三代彙豐銀行——一幢震驚倫敦建築界的殖民建築。憑著豐富的經驗和超卓能力,巴馬立足香港後,更成功把其英資招牌輸出,例如二戰前上海外灘不少工程便由公和洋行(即上海巴馬)興建,戰後,六七十年代巴馬更積極開設東南亞分公司,同時,在國內開設分公司,稱為“公和洋行”。巴馬的開創曆程就和香港一般,在本地打好基礎後,再邁向國際。

2,李柯倫治和馬海

李柯倫治和馬海都是戰前九大外籍建築設計師行之一,分別於1874年及1904年在香港創立。20世紀初,香港還沒有華人建築設計師,因此洋行占據香港築設計的主導地位,外籍建築設計師得到許多重要工程的機會。今天仍可見到李柯倫治負責設計的早期建築物,例如終審法院大樓、香港大學本部大樓、藝穗會等它們的早期設計風格注重傳統古典韻味,但很有意識地用本地物料及配合本港氣候,顯示出外籍建築設計師對本地環境的了解及適應。穩歩的發展使李柯倫治到七八十年代成為全港人的建築事務所之一。李柯倫治擅長規劃及設計複雜的公共設施,其中以跑馬地及沙田馬場和海洋公園最龐大。

3,公務局(1891創立)

今天香港建築處的前身是公務局的一部分,負責統籌及設計政府物業,而當中大部分是公共建築,如醫院、官立學校、警署、監獄、政府辦公樓、民娛康樂設施等。初期的公務局築設計師人多是來自英國的年輕專業人員,夢想來港開辟一番新的天地。他們設計出了許許多多實用而又美觀的建築作品,如街市、警署、法院等建築風格,可謂是百花齊放。19世紀的中央警署、20世紀的英皇書院,使用西洋古典建築手法,利用外觀塑造權威形象;20年代旺角、深水埗和油麻地警署的建築凸顯了傳統西洋古典建築的韻律之美;30年代的中央街市、灣仔大街1表現了包豪斯建築機械線條的簡潔之美;50年代的伊利莎白醫院、下亞厘畢道政府合署等,都在平實之中顯露出了現代主義的理性功能和與周圍地理環境相協調的和諧之美。由於香港當時缺乏建築組織,多名公務局建築設計師於50年代初發起創立了香港建築學會專業團體。今天的建築處屢獲設計殊榮,其中海防溥物館、西貢海邊及碼頭的複修工程等,更奪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周年獎。

結語

1841年,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的英軍以武力侵占香港,宣布香港開埠。在英軍占領香港之時,香港主要是南中國邊疆的一個海島型漁農社會,其環境藝術的設計多為自發或無意識時期,居民為了生存需要,建房修屋以實用、安全為首要,很少全麵考慮到環境、人、自然的整體關係,環境藝術設計多為獨立的個人的生存行為,沒有統一組織與管理,隻有家族式的規劃,香港居民的生活方式沿著2000多年來的中國傳統,實行私有製,自給自足。英國占領香港後,打破了原有的封建製度,建立起從移植過來的帶有濃厚殖民主義色彩的資本主義製度,港英當局為了在香港獲取最大的利益,一開始就實行了自由港政策,吸引了許多包括華商在內的各國投資者。同時港英當局對香港的土地使用進行規劃,劃分華人區、英人區,軍事區和民用區,大力展開城市基礎化施設,一條條縱橫交叉的街道、道路應運而生,一批批殖民地風格的建築拔地而起,使香港城市建設初具規模。但是,香港早期的城市發展是零散和規劃性不強的,缺乏整體目標和長遠計劃,是造成後來交通擁擠、空氣汙染、災難頻發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