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喧囂與騷動(2 / 3)

4,唐樓

“唐樓”在香港廣府話裏是指具有傳統廣府民居建築特色的,但沒有衛浴設施的居住和商業建築。廣州人稱這類廣府建築為“唐樓”。“唐”是廣府人對本族群的稱,所以廣府人又被稱為“唐人”。相對“唐”就是“洋”,凡是西式建築稱為“洋樓”。因此,“唐樓”是指相對於洋樓而言的兩至四層高的廣府建築,既是民居,又是商鋪。

香港唐樓的祖型是廣府民居的“竹筒屋”,廣府傳統建築中有一種狹窄的單開間民居建築,內有天井,平麵一如竹筒,故稱為“竹筒屋”,竹筒屋正立麵是不設露台的。1841年英國占據香港島以後,一批有露台和回廊的洋樓相繼在香港落成。同期香港落成的唐樓,也開始引進西式露台設計。1870年代,港唐樓已經有“騎樓”的設計,香港唐樓除承襲廣府竹筒屋平麵布局和立麵設計外,明顯加入洋樓的露台設計。沿街唐樓並排建成,一樓的人行道就被“騎”在二樓露台下,成為“騎樓”。

香港的唐樓,就像是將農村建築移植到城市的環境中,擁擠在一起,沒有規劃地在城市中自然衍生。建築物料多用石料或來自廣東的青磚或泥以此作為牆體結構,外牆表麵再加“批蕩”,屋頂以木料為結構,瓦麵作為頂蓋。這似農村建築的“唐樓”,在城市中雖然可以不斷地橫向生長,但是木質結構的限製下,卻不能不斷向高空發展。唐樓闊度一般為4至5米(上要是受橫梁木長度的限製),而長度則達到9至18米,因而唐樓變得長而窄,當中隻有窄長而又昏暗的樓梯將不同的樓層連接起來。它們大多都以“背對背”方式排列,釆光麵非常狹小,深處是蚜房,或作貯物之用。這些早期的“唐樓”在沒有規劃的情況下衍生,是造成日後疫症及傳染蔓延的禍根。香港的唐樓多建於太平山帶,之後便發展到上環和西壞,1880年以後在堅尼地城和西環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及髙街,則發展出了樓層更高,功能更齊,結構更合理的優質唐樓。

第四節殖民地風格建築

香港開埠初期,政府首要的任務就是將香港島劃分地區,進行賣地,以獲得最快的開發和利益。中環沿海一帶均歸為洋行所擁有,華人住宅就局限在荷李活道和太平山街一帶,西人住宅區則在聖道以上的半山及山頂區,而軍部則占用了今日金鍾一大片官地。上、中環和灣仔的分割發展,影響直至今日。

香港早期建築,除了華人住宅和廟宇外,其餘全為歐洲及英國搬遷過來的舶來品。英國在18及19世紀的建築思想非常複雜,建築潮流是古典複興式,反映出工業社會和資產階級的政治理想,1830年至1870年代,西方建築進入到浪漫主義(亦即哥德複興主義或維多利亞哥特式)的全盛時代。其建築風格依賴過去的古希臘、羅馬、文藝複興、巴洛克等各古典建築元素,混合而成了“折衷學派”,這個19世紀建築風格混合的局麵,作為殖民地的香港也全盤地接受過來了。

在1842年至1911年間,香港的建築物多數是跟隨英國建築物的模式稍作更改而建成的。由於當時香港沒有本地建築設計師,故此,多數設計都是由英軍軍部工程師或在英國聘建築師設計繪圖後寄來香港,然後在港依圖興建。為了適應香港的熱帶氣候,這種建築便在原有英式建築物外型上加設陽台,又在門及窗上加木百葉,作通風、擋風和遮陽之用。很建築物的屋頂沿用中,瓦頂的營造法,而建一部則混合了中國圖案。這就是早期的“殖民風格”建築。約1860年後期,始有英籍建築師在香港執業,此後本港的西洋建築以古典複興式為主,即歐洲在17世紀至20世紀初所流行的一種建築形式,存如哥特式、文藝複興式、巴洛克式等各種形式風格。

香港西式建築揉合不同風格,而不同風格體現不同功能用途,如哥特式建築多用於教堂,高鋒入雲的尖頂,表示了對神的崇敬和膜拜;希臘複興式建築多用於法院,其圓渾穩重的柱式,表示了法庭的嚴肅和莊重。

1,前法國傳道會大樓

終審法院是一座曆史悠久的新古典風格建築,位於中環炮台裏,原為法國傳道會大樓,建於1842年至1843年間,1989年被政府列為法定古跡。

這座建築最初名為“莊士敦樓”,該樓共兩層,內部空間高大,有寬闊的遊廊,是首位港督缽甸乍所委任的副貿易總監莊士敦的官邸,在1843年至1846年間,曾作為總督的臨時官邸。在1879至1890年間,大樓成為香港上海彙豐銀行董事,著名慈善家庇利羅士的住宅大樓,住客也是彙豐銀行職員。曾定名為“比更士菲樓”(當時的英國首相)。法國傳道會於1915年以38萬港元購得“比更士菲樓”,並進行了重建,曆時兩年竣工,建築原貌保留至今,定名為“法國傳道會大樓”。樓高三層,附有地窖和兩座角樓,大樓西北麵加建了一座圓頂的小教堂。二戰期間,日軍曾占用此樓。1953年法傳道會將該樓售給港府,初被用作教育總部,1965年改作維多利亞地方法院。1980年1983年,由高等法院暫用,又給香港新處使用。1997年,經重新裝修後,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

現在人們看到的這座大樓已是新古典風格的建築,主用花崗石和紅磚蓋成。二、三樓的露天遊廊己封閉,廊外柱墩也被遮蓋,堂內有愛奧尼克柱,刻有不少紋飾。穹形屋頂、精巧的樓梯、柱梁及獨特的天井,都值得品味與觀賞,大樓外型設計簡潔明快,融入了希臘高典雅的氣韻。

2,前三軍司令官邸

前三軍司令官邸,位於紅棉道香港公園內,現為茶具文物館,這座建築物是由英國著名畫家布魯斯設計,建於1844年至1846年間,由英國工程部完成,是港現存曆史最悠久的英國殖民地式建築,帶有希臘複興時期的新古典主義風格。18世紀中葉,歐洲人對古希臘建築的知識逐漸豐富,於19世紀初,在英國興起了希臘複興建築。原因大致是:第一、當時英國正對拿破侖進行著生死攸關的戰爭,為了同拿破侖提倡的古羅馬帝國建築風格對抗,一些建築師轉向古希臘風格。另一方麵,當時希臘人民的獨立解放鬥爭引起了歐洲資產階級先進階層的同情,因此,希臘複興在英國形成一股相當有力的潮流,它的主要特點是使用希臘式的多立克和愛奧尼克柱式,並且追求體型的單純,前三軍司令官邸的走廊及柱正是廳采用的多立克式及愛奧尼克式的設計。

英軍駐守香港,最初在花園道紮營,但於1841年7月,軍營為台風所破壞,遂建一座永久的住所,該屋建成後,先由駐港英軍司令居住,故又稱“三軍司令宮邸”。

該屋分上廠兩層,19世紀60年代,曾加強遊廊結構,在廊下加建鐵柱以作支搾。在1897年,更把木拖改為鐵製,並加建浴室。1932年,“三軍司令官邸”易名為“旗杆”,據說因大樓旁邊的旗杆經常懸掛著英國旗幟而得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它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和改建。遊廊、支柱及地台都改用混凝土建成,樓下通往二樓的樓梯原設於走廊兩端,則改設於大門之側,正門的位置亦移側並加建上蓋。日軍侵占香港時,這座建築物被日軍炮彈炸毀屋頂,但旋即由日軍修補,並成為日軍司令官邸。日本投降後,恢複英軍司令官邸的功用,直至1979年軍部將建築物交予政府。1983至1984年間進行全麵重修,改為茶具文物館。

該屋禮堂色是由海水綠、天藍及橙紅色組成,其色也反映了開埠時期歐洲人對香港氣候炎熱、海風和陽光的感受,所以,由這三種色構成和諧感,而不采用當時歐洲流行的深重色調,如棕色、深紅和驕紫。整座建築外觀飾以白色,屋頂飾為黑色。另外,遊廊、百葉扇窗和深幽的陽台的設計都為了適應炎熱潮濕氣候。主要入口向南,入口處的長廊成四方形,由多立克式的柱支撐著。在側麵的入口有石獅子,據說是用來避邪的,這裏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宗教文化。建築物前部有扇形的窗,客廳中有個歐洲風格維多利亞時代的火爐,而火爐在亞熱帶地區的香港卻沒有必要。

3,聖約翰大教堂

香港最具代表性的殖民地宗教建築是聖約翰大教堂,它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宗教建築之一。教堂興建時正是西方建築的複興時期,歐洲建築在18世紀中期,開始走向困局,將以前的古典建築重新組合,流於複古,毫無創意,是為“複興”。這個窘境到了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初才漸漸扭轉過來,所以香港開埠時期的西方建築,多屬此類建築。

聖約翰大教堂始建於1847年3月,花了差不多兩年時間及8000英鎊,到1849年才完成。其建築時間比起一般宗教建築物較快完成,這座教堂是按照當時崇尚的13世紀初英國哥特式建築而設計,同時融合了法國的諾曼式建築風格,如采用牆垛、柱廊和十字裝飾等。

羅曼式建築(又譯羅馬式建築、羅馬風建築、似羅馬建築)為歐洲中世紀一種以半圓拱為特征的建築風格,並從12世紀開始逐漸過渡到以尖拱為特征的哥特式建築。羅曼式建築兼有西羅馬和拜占庭建築的特色,並因其結實的質量、厚重的牆體、半圓形的拱券、堅固的墩柱、拱形的穹頂、巨大的塔樓以及富於裝飾的連拱飾而知名,顯得雄渾而莊重。每座建築明確、清晰的形式,並且常常采用規則對稱的平麵。這種建築技術隨著法國諾曼人入侵英國,而傳授給安格魯·薩克森人(即今日之英國人),所以諾曼式建築在當時的英國是十分普遍的形式。

聖約翰大教堂受了羅曼式的影響,整座建築看來有深厚和笨重的感覺,主殿在1865年至1869年間搭建,且於1873年加建至現今規模。在正門入口處建有鍾樓,教堂平麵作十字形,中央為中殿,兩側設偏殿。它的聖壇麵向東麵,而入口的鍾樓麵向西麵。鍾樓特別高以便鍾聲傳達民居,聚集會眾。聖壇朝東,是要吸取早日陽光,透過七彩玻璃窗,増加崇拜氣氛。平麵布局是呈十字形,和基督教堂的一字型不同。在傳統上,建築物在十字架交彙的地力會有一座高樓,以便將陽光帶進教堂內部。聖約翰教堂則沒有中國的塔樓,後期的諾曼式也將西麵入口的鍾樓演變成雙塔。

聖約翰教堂最具特色的地方是它的屋頂鋸齒圍牆、修長纖窄的尖頂窗和支撐瓦頂的木構架。此外,其內部的間隔也很特別,除了正堂會座部分外,聖壇部分也分前後。前半部是詩班席和祭台、經台、講道台,後半部現在是小禮堂,或稱為“婦女小禮堂”。但是在傳統上,這是最神聖的部分,隻有較高級的神職人員才可進入,會督的舊冠就是放在這裏。室內所有木器、家具、屏風、祈禱桌、講道台、牧師座椅,都是19世紀流行的維多利亞女皇式的圖案雕花,花紋大多以複雜的花卉作題材。直至現在,聖約翰大教依舊是香港基教弘傳教義的中心,也是聖公會港澳教區的主堂。

4,前總督府

集英中日風格於一體的特區政府禮賓府現位於中環上亞厘畢道,曾是前25位殖民地總督的官邸,故稱為總督府。始建於1851年,落成於1855年。1995年被列入法定古跡。現為特區政府用來接待海內外貴賓及舉辦小型官方活動的場所。

最早入住總督府的是第四任港督寶靈,在此之前的三位港督都要租私人房屋居住。在1900年至1902年間,對這座建築進行了較大的改動,不僅成為總督私人的住宅,也是其辦公及款待賓客的地方。總督府由第二任政府總測量師急庇利設計,為新古典主義建築。新古典主義建築提倡要複興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建築藝術裝飾。特點是構圖規整,追求雄偉、莊重嚴謹。一般以粗大的石材砌築底層基礎,以古典柱式和各種組合形式為建築主體,加以細部裝飾。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歐美一些國家流行一種古典複興建築風格。當時,人們受啟蒙運動的思想影響,考古又使古希臘、古羅馬建築藝術珍品大量出土,為這種思想創造了借鑒的條件。釆用這種建築風格的主要是法院、銀行、交易所、博物館、劇院等公共建築和一些紀念性建築,而住宅、教堂、學校等建築則一般不釆用這種風格。

前總督府設計帶有了英國喬治時代建築風格特點,和諧對稱、裝飾華麗、造型優美。喬治時代建築風格是英語國家對1720年至1840年間的古典建築風格以四任英國君主(喬治一世至喬治四世)而定義的稱謂。喬治時代風格繼承了Wren閣下、John和Hawksmoor閣下的英國巴洛克風格。喬治時代建築風格特別注重比例和平衡感,運用數學比例來決定建築結構。喬治時代設計通常遵守古典築秩序,采用源自古羅馬和古希臘的裝飾元素。常釆用的建築材料是磚和石頭,最熱衷的色彩是紅色、棕褐色和白色。前總督府設計還引入了適合亞熱帶地區的大型窗戶和陽台。除屋頂是全木外,主要建築材料是磚瓦。該樓建有地下室,地麵樓高二層,三麵有陽台。

建築柱體為古希臘和羅馬建築形式,上層部分采用愛奧尼克式,下層部分采用多立克式。

1887年,第八任港督軒尼詩對總督府進行了擴建,曆時3年建成了兩層樓副翼,包括樓上的大舞廳及樓下飯廳和客廳,屋頂采用了中國式瓦麵。第十七任港督金文泰又擴建了宴會廳,將主樓與副樓連接在一起。1941年至1945年日占期間,日軍將總督府用作司令部,並在兩座建築物之間加建了一座塔樓。塔頂為日本建築風格,外牆改塗白漆,以往的歐式建築風格及柱廊全部被遮,戰後,港督又將內部日本裝飾全部拆除,但外牆裝飾仍沿用至今。樓房經過多次改造擴建,已與最初落成時大異其趣,基本上融合了東西方建築風格於一體。

5,前高等法院

前高等法院建於1898年至1910年間,由英聯邦建築師亞士東·韋柏及英格裏斯·貝爾設計,這兩位建築設計師曾參與設計白金漢宮,承建商是陳亞棠。大樓最初隻有三個法庭,歸司法部管轄,後來增至十個,1895年改為立法會大樓。

大樓的建築風格雖然屬“英國派”,但仍具有古典建築特色,外形宏偉壯觀,給人一種莊重嚴肅的感覺,這與其用料及建築設計有關。平麵是長方形的,前立麵是希臘神廟的形狀,三角形山牆,廊柱采用愛奧尼克式和多立克式,角柱卻是科林斯式。大樓共有兩層,地下有羅馬式拱形走廊,屋頂位置有一個很高的圓形塔。在正麵中央山牆屋頂上,2.95米高、代表仁慈及真理的石雕希臘女神像,女神被蒙上了眼睛,一手持天平,一手持寶劍,象征公正平等的法治精神。在女神腳下有兩隻獸雕像在守護著皇室徽章,分別是獅子和獨角馬。從神話動物及女神到神廟山牆,都感覺到了建築設計師的匠心獨運。

6,前香港病理學院

現在的香港醫學博物館前身是香港病現學院(又稱香港檢疫研究所)。坐落在上環堅巷2號,麵積約211平方米,建於1905年,1990年被政府列為法定古跡。

前香港病理學院是一座具有愛德華式古典複興風格的建築,樓高二層,主要用暗紅色的磚砌成,具有中西合璧的特點。從外觀看,包括一座主樓,兩座副樓。入口處的屋頂有一麵假山牆。山牆上有老虎窗,並砌有水泥幾何圖案,主樓由紅磚砌成,正門向東,北麵依山而建,底層及二樓有陽台。主樓南北對稱,西麵二樓有個很典型的古羅馬風格的“帕拉的奧窗”,似沿窗處卻用了中國雕花圖案。屋頂是西式的木架結構,但鋪有中式瓦片,整座建築融中西風格於一爐。